【「我有蟹足腫體質? 」- 談剖腹產疤痕】
先說結論,來到門診的患者真的是蟹足腫(keloid)的人不到1%,大家幾乎都是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
蟹足腫(Keloid) vs. 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
疤痕組織增生的程度:「蟹足腫」> 「肥厚性疤痕」>「線性疤痕」
東方人因體質因素(就是基因調控)比⻄方人更容易產生肥厚性的疤痕,再加上剖腹產的傷口位於人體中線上,會有較大的皮膚張力;還有,剖腹產的傷口是目前所有外科手術中,傷口最長的手術之一。綜合許多因素,我們比較容易產生肥厚性的剖腹產疤痕,也容易併有紅、腫、癢、痛等症狀。所以如果媽咪問我是不是有疤痕體質,我常會笑笑地說我們東方人比較 不容易顯老,但是的確比較容易產生疤痕。但如果問我是否有蟹足腫體質,絕大部分的都會 得到否定的答案。
[肥厚性疤痕的治療方法]
*矽膠產品 (如疤痕貼片及疤痕凝膠)
*洋蔥提取物 (Onion Extract)
*雷射(LASER)
*藥物注射(類固醇、肉毒桿菌素)
*冷涷治療(Cryotherapy)
*手術治療(Excision)
[蟹足腫的治療方法]
*除了上述治療肥厚性疤痕的方法外,蟹足腫的治療還包括了放射性治療(radiotherapy)及病灶內注射化療藥物(chemotherapy)。
另外,最後再大聲疾呼一次,有症狀的剖腹產疤痕是有國際疾病診斷碼(ICD-10)的,請大家 重視這個問題,有需要的話也要至門診求助,肥厚性剖腹產疤痕或是蟹足腫都是可以改善的;並且給予受此問題困擾的媽咪一個鼓勵,而不是一個白眼、或是說只是疤痕而已等風涼話。我的門診中有太多受此困擾,周遭卻沒有人可以了解她痛苦的媽咪,看了都很令人不捨。
【蔡醫師點評】
相信剖婦產之後出現肥厚姓疤痕的媽咪為數不少,特地轉貼這篇(超帥的)整型外科陳志軒醫師的專業文章,給大家參考~~
icd 10 外因 碼 在 亞洲股色股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腦設備》緯創轉型,強攻醫療產品及應用服務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
緯創 (3231) 資通集團近年來積極轉型,於2016年成立緯創生技控股公司,負責投資生醫技術整合,進行生技相關創投育成。旗下百分之百投資子公司–緯創醫學科技專注耕耘醫療領域,不僅將設計生產及製造之優勢應用於高端醫療器材,更協助醫療場域落實資訊化、數位化以及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以人為中心的智慧醫療流程與服務。緯創醫學科技近年來屢獲捷報,運用科技改變傳統醫學的刻板樣貌,期許創造台灣智慧醫療科技的新時代。緯創醫學將於12月5日開展的「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出全系列智慧醫療以及醫療器材產品。
緯創醫學科技為智能應用先驅業者,網羅不同面向資料(語音、圖片、數據、文字)數據科學團隊,以實力堅強的軟硬體研發能力,結合世界頂尖醫療領域顧問群,與醫療院所攜手落實智能的應用,產品包含造福腎臟病人、全國唯一的「智能血透解決方案」。緯創醫學在2019年於腎臟醫學會發表多篇智能血透解決方案臨床效益論文,引起廣大回響之後,因應國內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及健保支出現狀,規畫將此解決方案延伸至慢性腎臟病 (CKD) 病人照護管理及其他慢性病照護,包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打造慢性病照護平台。同時,緯創醫學強大的軟體技術研發團隊,發展健康促進解決方案以及智慧醫院等應用服務,打造數位化臨床流程,並邁向醫療智能化,逐步勾勒未來醫院生態系。
緯創醫學延續數據分析與軟體開發能量,秉持以人為本之信念,協助醫療場域導入智能系統,優化醫院臨床作業流程,包括:透過機器學習,精準提供臨床人員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碼之「ICD-10 CM 智能推薦系統」、支援中英文語音輸入之「智能醫療語音平台」、遠距無線監測呼吸及心跳之「非接觸生理資訊系統」,以及醫學影像之「肝腫瘤AI判讀平台」,期望透過科技與臨床結合,造福國人健康,並放眼全球SaMD (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軟體醫材)市場。
緯創醫學開發醫療器材,跨足體外診斷醫療器材以及醫學影像儀器。在癌症篩檢方面,團隊整合光機電及極微流技術,透過微流體晶片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數量,作為診斷癌症指標;在基因檢測領域,亦與加拿大Spartan公司合作開發全球體積最小,尺寸約手掌大小的分子檢測儀器,可輕鬆完成複雜的檢測,提升精準醫療的方便性及可行性。同時與客戶開發且生產製造,全世界最輕量機器輔具,提供行動不便者一線曙光。
icd 10 外因 碼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預防感冒吃什麼?談維生素神話跟蛋白質和微菌的重要性]
忽冷忽熱的梅雨季節,讓最近呼吸道症狀的病人劇增,關於「增加抵抗力」和「預防感冒」要補充什麼營養素,幾乎是日經文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某種維生素的造神運動出現。
例如2017年一篇標題是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補充維他命D以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對個別參與者數據進行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研究,更是讓維生素D取代了維生素C變成了預防感冒新星。
但是這個研究有幾個問題:
1.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ICD-10診斷碼叫做J069,「急性鼻咽炎(感冒)」叫做J00,根本不能一概而論,呼吸道感染那麼多,不能得到「可以預防感冒或流感」這種結論。
2. 這篇論文有諸多限制,責任編輯下了一個評論:”Current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 use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disease, except for those at high risk of osteomalacia (weak bones and muscles due to low blood vitamin D levels, currently defined as less than 25 nanomoles per liter)”意思是認為目前的證據不支持維他命D補充劑可「預防」除了骨軟化症之外的疾病。
3. 研究的「正相關性」完全不等同於「因果性」,以驗血維生素D缺乏的人來說,補充絕對是對身體各方面正常運作有好處,但對於同樣沒有缺乏的人來說,多補充能有「額外」的預防效果?這點我持保留的態度。
繼維生素C神話破滅後(參考:https://www.vox.com/2015/1/15/7547741/vitamin-c-myth-pauling)我個人對於維生素D的造神運動也抱持悲觀態度,目前有因果證據的,只有在預防及治療骨骼肌肉相關疾病,2017年的研究只能告訴我們,不管有沒有缺乏,每天補充維生素D800-2000單位是安全的,但無法說服我能「預防感冒」。
不過真要我說的話,蛋白質攝取缺乏的人抵抗力會下降,倒是有證據可循。我們的抗體原料來自蛋白質,微菌分解蛋白質的代謝產物跟免疫訊號有關,過去許多研究都證實營養不良會引發免疫失能,包括先天跟後天免疫反應、皮膚跟腸道上皮細胞屏障受損。在2018年《疫苗》期刊有一篇研究,是關於蛋白質跟微菌是否會影響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功效。
研究將豬分成四組後給予疫苗,再令其感染:
1. 無菌(GF)+蛋白質充足飲食(PS)
2. 無菌+蛋白質缺乏飲食(PD)
3. 移植嬰兒微菌(HIFM)+蛋白質充足飲食(PS)
4. 移植嬰兒微菌(HIFM)+蛋白質缺乏飲食(PD)。
結果發現,不管是有沒有移植微菌,蛋白質充足的豬都比缺乏的更減少腹瀉的產生,但是病毒的濃度高峰跟散播、平均持續時間只有HIFM+蛋白質缺乏的豬身上特別高跟時間長,這個結果顯示:
(1)蛋白質缺乏對所有先天、T細胞、細胞免疫反應有負面影響。(2)微菌扮演的角色是負面影響,蛋白質缺乏的情況會造成微菌的失衡,使免疫反應受阻,影響了疫苗的效力,白話:不給蛋白質吃就搗亂(🎃萬聖節的概念)
結論:蛋白質缺乏會影響身體微菌對免疫的正常功能,預防感冒的不二法門就是蛋白質攝取充足,微量營養素適當,勤洗手睡飽多喝水,保持適量活動,高危險群記得相關疫苗注射,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還有注意保暖通風喔!
Reference:
1. BMJ 2017; 356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j456 (Published 15 February 2017)
2. Vaccine. 2018 Oct 8;36(42):6270-6281. doi: 10.1016/j.vaccine.2018.09.008. Epub 2018 Sep 12.
#Tammy Wang打到這兒快點拿杯蛋白補充品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