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可能使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道相關疾病惡化,提升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高溫有利接近地面的臭氧形成,而這些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
水災或暴風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頻繁出現時,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更多隱憂,比如人可能因此受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等。此外,原本已經受到汙染的水域,可能因為強降雨和水災而提升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在德國,氣候變遷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花粉季時間延長,使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而且這樣的氣候條件更有利引起過敏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如豬草(Ambros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
■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
談氣候變遷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讓人感同身受,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或許很難感覺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也只有缺水、下冰雹的時候才會重新被提起。
詩人顏嘉琪創作的詩作〈極地〉,字字句句都提醒了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只是變熱,跟著詩句將畫面拉到遙遠的極區,以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在新聞照片看過的冰層融化、極地生物困境,作為整首詩的主題;詩名雖然叫極地,但詩中描述的事件,卻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極地〉
一切早有了變化
冰在水裡延遲著
季節的鋒芒
有些更敏感的沼澤
被鹿群溫暖的腳趾
穿成雪靴
溪流嚮往的
不再是湖泊
湖床抬起許多
未曾捕獲的魚骨
滿天鹽層像灼熱的星
裂開了
冰的背脊
凍土層還給水
遷徙的自由
記憶沿著鹿角
岔出新的死亡
醒來是島
屍體在夢裡著火
土壤裡孕育的病菌
解散了十萬頭馴鹿
和守候雪崩的西伯利亞牧人
狗兒趴上牠最愛的雪橇
他們埋的很淺
世界是一頂帳棚
掛在門邊[1]
■什麼是氣候變遷?
牛津辭典2019年選出的年度關鍵字,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拔得頭籌,成為使用度最高的字辭,不僅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提升,更代表氣候危機正在全球發生。究竟氣候變遷是什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對你我生活又帶來哪些影響?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都市傳說嗎?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這個在聯合國會議的決策中時常被提起的關鍵字,我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4]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是地球的自然過程、外部力量,或者人為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氣候變遷」的定義
「氣候變遷」指「在一段可比較的時距內,所觀測的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的氣候特徵,且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大氣成分改變,而引起之氣候變化」。
▶在此所指氣候變遷專指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與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氣候變遷作出了明確的區分[5]。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4]。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NASA定義,全球暖化是過去一個世紀地表平均氣溫異常迅速增加的現象;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18年出版的1.5℃特別報告中解釋,由大氣觀測資料可知,全球暖化指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30年期間快速增加。
總體而言,全球暖化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發熱,通常被測量為地球表面氣溫的平均增加。根據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生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IPCC指出自工業革命起,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上升,當前已達到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經濟和人口增長所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1750年至2011年間約一半的人為CO2排放是在最後40年間產生,造成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₄)和氧化亞氮(N₂O)的濃度增加到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點。CO2排放約40%留存在大氣中;剩餘的CO2從大氣中移除,儲存在陸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大約吸收約30%的人為排放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地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例如:風暴、洪水、乾旱、熱浪)逐年增加增強,已嚴重侵害人類生存,乾淨的空氣與水、充足的食物、安穩住所與免於疾病危害等健康生存的條件,都面臨威脅。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將「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訂為該年度世界健康日的主題,希望世界各國能重視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且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將導致:
(1)部分地區水資源減少及乾旱增加
(2)物種滅絕或遷移
(3)部分地區農作物會減產,而魚類的分佈與產量也會改變
(4)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造成人類飲水、食物取得困難,生態失衡
(5)氣候變化對於工業、居住環境與社會將造成負面影響
(6)更將損及幾百萬人的身體健康
以下針對上述評估報告中提到的人體健康影響議題,進一步彙整出可能造成的重大危機:
(1)糧食不足
(2)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導致更多人因為熱浪、洪水、風暴、火災和乾旱而生病、受傷或死亡
(3)水資源不足以及暴雨會導致衛生環境不佳
(4)熱浪將導致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氣喘等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5)氣溫與降雨型態的改變會導致媒介動物之地理分佈的改變,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蜱媒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等傳染病之散播。
▶提到這,相信你我都已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確實與傳染病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
研究學者在2008年回顧「氣候變遷與傳染病」對北美洲可能的影響時,曾提到4類傳染病:
1. 「人畜共同傳染病與蟲媒傳染病(Zoonotic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病原會因為氣溫升高,而縮短在媒介昆蟲體內的發育時間,增加能夠感染人體的期間;而氣候改變會改變媒介昆蟲與動物宿主的地理分佈與族群數目。
▶例如:萊姆病、登革熱、瘧疾、狂犬病、西尼羅病毒出血熱(West Nil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兔熱病(Tularemia)等。
2. 「水媒與食媒疾病(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s)」
某些病原菌在溫度較高時其存活與繁殖較好,而暴雨及洪水將增加病原進入水源的機會。
▶例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菌(Shigella)、弧菌(Vibrio)、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腸梨型蟲(Giardia)、隱胞子蟲(Cryptosporidium)。
3. 「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Communica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
冬季氣溫上升可能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但是氣候改變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進而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 「侵襲性黴菌疾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
生態和氣象變化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生態、水文與氣候,造成侵襲性黴菌持續存在於環境中,並且釋放出孢子。
▶例如: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6]。
■氣候變遷與人類身體健康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向各國政府提出警告,若不減少排放量,氣候暖化可能透過4種方式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蚊蟲傳播」
氣溫升高提供蚊蟲繁衍的溫床,例如攜帶登革熱的蚊蟲更為普遍,且蚊蟲分布的活動空間比過去還廣[7]。
▶極端氣候將導致「細菌透過水源傳播」
據喬治梅森大學的氣候中心主任莫娜所說,氣候異常易產生短期降雨量暴增,進而引發洪水氾濫,雨水與污水混合,將導致食源性疾病傳播到食物生長地方。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
根據《BMJ護理雜誌》報導[8],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但仍需要精確的實驗證明,專家目前推測與棕色脂肪組織有關。棕色脂肪組織在較冷天氣時會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反之,氣溫升高會降低這些組織的活性,可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異常與糖尿病。
▶「呼吸疾病」
最後一點是最直觀的呼吸問題,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污染物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與液體的混合物,可能侵入肺部與血液中。據《柳葉刀》報導[9],這些粒狀混合物恐降低肺功能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該報導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空污[10]。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應提高警覺,隨時掌握天氣動態,留意身體的情況,當氣溫特別熱或特別冷時應小心有無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或熱疾病的相關症狀,及早發現不適症狀並及時就醫治療。
而預防勝於治療,臨床醫療人員應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人的影響,具備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知道不論氣溫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死亡率,寒冷效應持續時間比熱效應長,並能夠提供病患諮詢和當天氣變化時先提醒病患,尤其是老人及本身罹患慢性病的人更應叮嚀其注意身體情況有無變化,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接地氣的現代詩】顏嘉琪〈極地〉:詩中描述的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https://bit.ly/32PPYbv )
∎[2] 指逾量生理代謝熱能、作業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及衣著情形等作用,對人體造成的熱負荷影響
∎[3] (中時新聞網)「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3000005-260405?chdtv
∎[4]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xmfa7D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衝擊-天氣與氣候」:https://ccis.epa.gov.tw/know/detail2
∎[6] 飛資得醫學資訊 (FlySheet Med-Informatics)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03/item/115-003-hot.html
∎[7] (Medical Society Consortium on Climate & Health) MEDICAL ALERT! 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Our Health :https://medsocietiesforclimatehealth.org/wp-content/uploads/2017/03/gmu_medical_alert_updated_082417.pdf
∎[8] Blauw LL, Aziz NA, Tannemaat MR, et al. Diabetes incide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prevalence increase with higher outdoor temperature.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 2017;5:e000317. doi: 10.1136/bmjdrc-2016-000317
https://drc.bmj.com/content/5/1/e000317
∎[9]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et al.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5. Lancet. 2017 May 13;389(10082):1907-1918.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05-6. Epub 2017 Apr 10. Erratum in: Lancet. 2017 Jun 17;389(10087):e15. Erratum in: Lancet. 2018 Apr 21;391(10130):1576. PMID: 28408086; PMCID: PMC54390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0505-6/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10] (台灣醒報)「氣候變遷危害健康 IPCC:提防4種疾病」: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1015-zjUN
∎[11]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3-5/05.PDF
➤➤照片
∎[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氣候變遷 #健康 #不願面對的真相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蛇 - 丁昭慧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的推薦目錄: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在 李木生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目前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的施打已經超過一億劑,我們期待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速率持續的緩和,能讓世界各地的生活盡快恢復正常,然而國外也陸續傳來施打疫苗後產生不良反應的案例,針對接種疫苗的利弊風險,各國的政府和專案也開始有許多討論。
在台灣,AZ疫苗已經開打幾週了,在這段期間有很多病人問我能不能去接種AZ 疫苗,我想從一位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出發,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讓大家在跟醫師們討論需不需要接種時,能先有初步的觀念。
AZ疫苗可能造成的不良反應
目前國際上接種AZ 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案例有兩種最受矚目:一種是嚴重的過敏反應;另外一種則是凝血過多或不足的反應。
這兩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都小於10萬分之一,很難在疫苗臨床試驗階段被發掘出來,因此只能在疫苗流通到市場後,依靠健全的通報系統蒐集更完整的數據,才有機會分析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以嚴重過敏反應來說,任何疫苗都可能因為載體的關係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所以病人在施打疫苗過後的30分鐘內,一定要留在施打的醫療院所接受觀察。AZ疫苗中使用的為Polysorbate80 或類似的分子,如果你之前曾經因為接種疫苗而有過敏反應,應該要在接種前詢問醫師AZ疫苗的載體與該次引起過敏的疫苗載體是否相同,以利避免風險。
另外一種不良反應與與血液相關,這一點比較受爭議。在2500多萬個施打的個案中,出現86 個血液異常的不良反應,大部份的這些個案都是女性而且發生在施打的頭2個禮拜。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20幾個國家因此一度暫停施打AZ疫苗,雖然機率不大,但誰都不想冒這個險。但有些歐洲國家和澳洲最近又恢復施打,但建議50歲以下接種其他疫苗 (也有國家說30歲以下) 原因是不同專家對於這些異常凝血的不良反應與AZ疫苗的相關性有不同的見解。
婦女接種AZ疫苗前宜停看聽
對於目前正在服用避孕藥或女性荷爾蒙的女性來說,施打AZ疫苗會不會增加血栓的風險呢? 坦白說,目前資訊還不是非常完整,所以我暫時無法評論,但後續會密切注意最新的研究報告,有進一步消息,會再跟大家分享。
對於目前正在備孕,或是即將成為準媽媽的女性來說,更是需要持續追蹤這款疫苗的不良反應,因為如果病患在懷孕期間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此發生嚴重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高達未孕女性的3倍,而且因為媽媽發燒或肺炎病毒造成胎兒發育不良的機率也大幅增高。相對的,在AZ臨床試驗中施打疫苗後發現懷孕的女性約有一萬人,正接受持續的密切追蹤,截至目前為止尚無證據顯示AZ疫苗會對母親或胎兒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這些案例和研究資訊告訴我們,女性朋友們在施打這個疫苗前更需要審慎的個別的情況,才能跟醫師有充份的溝通和討論。
誰該接種AZ疫苗?誰需要小心?
那麼在實務上究竟應不應該建議接種AZ疫苗呢?我認為決定的因素有幾個:
病人接觸新冠肺炎的風險
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感染病毒的機會並不高,只是境外移入仍存在風險,短期來說,若是爆發社區感染才開始接種疫苗,也需要等三個禮拜以上才能形成有效地保護力。而長遠來說,國人還是需要接種疫苗達到一定比率才能安全的開放國門。若是因為工作需要出國的朋友,就應該依目的地的盛行率做決定,像是在歐美地區,接種疫苗的好處明顯的大於壞處;而像我一樣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上比較有可能接觸到病毒帶原者,感染的風險也會較高,也應該考慮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病人是否罹患慢性病
研究顯示有高血壓、糖尿病或BMI >30的病患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更容易而產生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因為健康上的風險高,上述慢性病的病患也可以考慮接種疫苗。若有上述問題但懷孕的婦女,則應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其利弊。
備孕或懷孕中的婦女
接種AZ疫苗後,有超過半數的人反應接種處疼痛、倦怠或頭痛的問題,而且大約有1成的人會發燒,雖然這些不良反應都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消失,若希望盡可能避免懷孕初期發燒的情況,計劃懷孕或孕期中的女性可以考慮懷孕初期避開接種疫苗。有些證據顯示若接種第一劑後懷孕,在生產後才接種第二劑也能提供相同的保護,不需再重打第一劑。若孕期間接種其他疫苗如百日咳與流感疫苗則與AZ疫苗的施打需考慮間隔約兩個禮拜。
接種AZ疫苗有利有弊,除了關切衛福部及相關專家提出的建議,我們也可以就自己目前的狀態先想一想,在做決定前停看聽,如果有其他的問題,千萬別忘了跟你的醫師作討論喔!
The global “COVID-vaccinated” population has reached 100 mill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herd immunity via mass vaccination, more rare but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from these vaccines are being reported in the mass media. Discussions about the safety of vaccines arevigorous at both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levels.
The AstraZeneca (AZ) vaccine has been used for COVID vaccination in Taiwan for a few weeks now. Many of my patients asked me if they are suitable for vaccination. So here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thoughts with you as an obstetrician and gynaecologist.
Adverse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AZ vaccin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adverse reactions being discussed the mos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s and blood-clotting problems. Both of these adverse reactions occur in the order of one in ten thousand, which were difficult to discover during the clinical trial stage. Therefore most of the data we see now are an accumulation of real-time data as we proceed with global vaccination.
The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 (such as anaphylaxis) can occur with any medication being administered to the human body. For vaccines it is usually the vehicle or the excipients molecule with which it is used to carry the active vaccine that incites the allergic reactions. Polysorbate 80 is a suspected culprit excipient used in the AZ vaccine. So if one has had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 in other vaccines that uses polysorbate 80 as its vehicles then it is possible the person can also be allergic to the AZ vaccine.
The abnormal blood-clotting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AZ vaccines are being discussed vigorously in both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media. In about 25 million recipients of the AZ vaccine, 86 cases of serious abnormal blood-clotting cases were reported by March 2021. Most cases occur within first 2 weeks of vaccination and most are women. Although the AZ vaccination was temporarily stopped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earlier in March, it has resumed since with some countries recommend vaccination in those 50 yo or above (some say 30 or above). Currently there is no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mongst the experts.
Many professional bodies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around the world have issued statements regarding vaccination against COVID19 in women planning pregnancy or breast feeding. Thus far most have only cautioned against the vaccination if there is serious concurrent comorbidities such as those who are immunocompromised or organ transplant. There does not seem to have report of additional risks of the vaccination during pregnancy. There is insufficient evidence to conclude if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re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vaccine-related blood clotting events. More time and data are required to tell.
So should women receive the AZ vaccine?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discussed with your doctors.
Risk of contracting COVID
Contracting COVID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3-fold risk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So immunisation against COVID should be prioritised if the area you live in carries high risk of infection.
Underlying chronic conditions
For those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or high BMI, because higher risk of COVID related complications are expected, vaccination might offer risk-reducing benefits. but in women with diabetes or high BMI where high risk pregnancy is expected, one should discuss the risks and benefits with your own obstetrician.
Pregnancy
More than half of recipients will get injection site pain and about 10% will develop a fever. To avoid fever during early pregnancy one can avoid getting vaccin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f one has become pregnant after the first dos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receiving a second dose after pregnancy still offers protection against COVID. for those who need flu or whooping cough vaccin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e should consider taking the COVID vaccine 2 weeks apart from the other vaccines.
Like all medicines/procedures, decision to receive the AZ vaccination is individualised based on the benefits and risks associated. It is important to review government updates on vaccination and this article hopefully provides some framework on which women can consult their physicians when considering the AZ vaccination.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在 CapTV 擷電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媽媽:唔好食咁甜呀!!!
原來一路都好有道理,要聽媽媽的話哦!
編註:過量攝糖未必會有糖尿病,但反過來說: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高危人士,攝取過量糖份就會很危險的哦
甜蜜蜜:https://youtu.be/kgLZpk1ZA7A
資料來源:
《本港一些非預先包裝食物的糖含量》
http://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files/Report_Sugars_Content_Non_prepackaged_Food_Hong_Kong.pdf
《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研究:本地糖水的糖含量》
http://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n_01_21_abstract.html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http://www.who.int/diabetes/global-report/en/
醫院管理局
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tc/chronicdiseases_zone/details.html?id=98#4
片段:
《ドラえもん》,テレビ朝日・シンエイ動画・ADK
《ちびまる子ちゃん》,フジテレビ、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
《あたしンち》,テレビ朝日、シンエイ動画、ADK
《麥太扭花臣》(2014),萬有動力、新華展望傳媒
《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Bliss Pictures Ltd、Lunchtime Production Ltd
音樂:
《甜蜜蜜》
主唱:鄧麗君
作曲:印尼民謠
作詞:莊奴
唱片公司:台灣歌林唱片、香港寶麗金唱片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蛇 - 丁昭慧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什麼原因導致生蛇,和它有什麼病徵? 00:06
(二)糖尿病與生蛇兩種病症會否互相影響? 02:04
(三)生蛇有什麼後遺症?如何預防? 03:09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Cohen, J. I.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3), 255-263 (2013).
2 Chua, J. V., & Chen, W. H. (2010). Herpes zoster vaccine for the elderly: boosting immunity. Aging health, 6(2), 169–176. https://doi.org/10.2217/ahe.10.5.
3 Johnson, R.W.. Expert Rev Vaccines, 9(3 Suppl):21-26 (2010).
4 CDC.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CIP. MMWR Early Release 2008; 57. RR-5.
5 John, A. R. et al. Infect Dis Clin N Am, CNA, 31(4), 811–826 (2017).
6 Papagianni, M. et al. Diabetes Ther; 9(2), 545–550 (2018).
7 Muñoz-Quiles, C. et al.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13(11), 2606–2611 (2017).
8 Diabetes UK.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vailable at: https://www.diabetes.org.uk/guide-to-diabetes/complications (Accessed on 1 July 2020)
9 Fasil, A. et al.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Targets and Therapy, 12, 75–83 (2019).
10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2016).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1 Johnson, R. W. et al. BMC medicine, 8, 37 (2010).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在 CapTV 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媽媽:唔好食咁甜呀!!!
原來一路都好有道理,要聽媽媽的話啊!
資料來源:
《本港一些非預先包裝食物的糖含量》
http://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files/Report_Sugars_Content_Non_prepackaged_Food_Hong_Kong.pdf
《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研究:本地糖水的糖含量》
http://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n_01_21_abstract.html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http://www.who.int/diabetes/global-report/en/
醫院管理局
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tc/chronicdiseases_zone/details.html?id=98#4
片段:
《ドラえもん》,テレビ朝日・シンエイ動画・ADK
《ちびまる子ちゃん》,フジテレビ、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
《あたしンち》,テレビ朝日、シンエイ動画、ADK
《麥太扭花臣》(2014),萬有動力、新華展望傳媒
《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Bliss Pictures Ltd、Lunchtime Production Ltd
音樂:
《甜蜜蜜》
主唱:鄧麗君
作曲:印尼民謠
作詞:莊奴
唱片公司:台灣歌林唱片、香港寶麗金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