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哉問】如何選擇投稿的期刊❓
⠀⠀
🚩 重視 impact,而非 impact factor。(蔡依橙)
⠀⠀
Impact factor 如浮雲,建議找有名氣、有歷史,在業界知名度不錯,而且你看他們家文章就是特別順眼的期刊。以我來說,我特別喜歡的期刊,是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以及 Pediatric Radiology,因為我知道業界實務上,都是看這兩本,即使他們的 impact factor 並沒有特別高。
⠀⠀
很多臨床期刊,為了提高 impact factor,都會引入大量的基礎研究,但說實話,我們每天的工作,跟 cell line 在培養皿中長,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這類期刊我個人就不會看,也不會投稿。
⠀⠀
⠀⠀
🚩 選擇最適合你的期刊!(吳昭慶)
⠀⠀
在臨床醫學領域的期刊而言,每個學門的 IF 不盡相同,通常內科系的 IF 較高,但科與科之間、各科自己的不同期刊之間,分布差異都可能很大。
⠀⠀
對於從來沒有刊登過 SCI 論文的新進研究者,建議先以 1-2 分的臨床期刊開始,這類雜誌比較能通融一些小缺失,然而到達 IF 3 分以上的雜誌,其對於統計與研究設計的嚴謹程度都有相當的要求,審查標準也相對嚴格。
⠀⠀
若真的很沒頭緒的話,建議先在自己的領域中設定目標期刊,讀個幾期看看,如果裡頭有跟你的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章,或是有許多類似研究方法的論文,那應該就是適合你投的期刊。
⠀⠀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ell impact factor」的推薦目錄: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ell impact factor 在 Authors and Editors Talk Cell Reports - YouTube 的評價
cell impact facto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1 月論文追蹤:9 位第一次發表,包括 PGY!🏆
🔸 1/3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零基礎也不怕,研究入門首選。
➠ 論文架構也能填空,沒基礎也能快速成功發表!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1/10(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每個臨床問題,都是可能發表的機會。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2020 年 11 月 PubMed (SCI) 追蹤_共有 46 位 (50 篇)。
以下是 2020 年 11 月這 50 篇的組成:
Original article x 35(Clinical 17, Basic 7, NHIRD 9, Meta-analysis 2)
Letter x 2
Review x 5
Case report x 8
Impact factor 區間: 0.663 – 22.673
平均值 3.531、標準差 3.498。
四點觀察:
1. 本月 46 位發表的學員,參加課程後成功發表第一篇的有 9 位。在這 9 位中,在本月解開生涯第一篇成就,從 0 到 1,有 1 位(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
2. 本月 46 位發表的學員,有 5 位單月發表 2 篇。
3. Impact factor 超過 5 分以上的有 4 篇,臨床 1 篇、case report 有 1 篇、NHIRD 有 2 篇。
4. 本月 50 篇發表的論文,有 1 篇統合分析論文是新思惟學員共同合作發表(分別擔任第一與通訊作者),其中一位目前是 PGY。
分佈期刊
Acta Cardiol Sin.
Aging (Albany NY).
Anal Cell Pathol (Amst).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Biomed Res Int.
Biomedicines.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X2
BMC Nephrol.
BMJ Open.
Br J Haematol.
Br J Ophthalmol.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Cardiovasc Drugs Ther.
Clin Imaging.
Diabetes Obes Metab.
Emerg Med Int.
Eur Heart J.
Food Sci Nutr.
Front Neurol.
Front Pediatr.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Int Heart 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Int J Mol Sci. X2
Int J Surg Case Rep.
J Acute Med.
J Am Coll Emerg Physicians Open.
J Card Surg.
J Clin Med.
J Dermatol.
J Formos Med Assoc. X2
Langenbecks Arch Surg.
Life (Basel).
Medicine (Baltimore). X3
Microbiome.
Molecules.
Obes Surg.
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
Sci Rep. X3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Tzu Chi Med J. X3
🔹【新班公開】2021 / 1/10(日)
➠ 【立即報名】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新班公開】2021 / 1 / 30(六)
➠ 【立即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現在就投資自己,2021 年讓自己快速登上 PubMed!
cell impact factor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cell impact factor 在 Authors and Editors Talk Cell Reports - YouTube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