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1990年代走入台灣的香港電影:台灣人的「#達叔」記憶 // 李政亮
.
吳孟達開始進入台灣觀眾的視野,應該是1990年與周星馳搭檔的《賭聖》,這也是兩人搭檔的開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周星馳這部電影當中以台灣代表之姿態出現,電影中甚至還出現青天白日國旗。為何如此設定?這是因為台灣從戰後開始,一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
.
不過,其構造有所不同,戰後台灣在冷戰結構下,以「自由中國」自居,透過政策的優惠吸引香港的「自由影人」及其作品來台,例如1960年代台灣歷年的十大國片賣座電影當中,香港電影製作公司邵氏兄弟與電懋就佔超過一半,這些電影不少是針對台灣量身訂做,且全數是國語電影。
.
然而,伴隨香港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1970年代香港人意識浮出,電視台裡的粵語演出自然大幅增加,連帶電影也受影響。許冠文兄弟在1974年的《鬼馬雙星》等一系列粵語電影開始,扭轉了國語電影的優勢地位。而伴隨楚留香電視劇的熱潮,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電影公司——新藝城與嘉禾主導,這兩家電影的作品在台灣依舊熱潮不退,在此情況下,部分的台灣映演業者開始投資香港電影。
.
因上述提到的種種原因,且為了香港和台灣的市場考量,周星馳才會成為《賭聖》電影裡的台灣代表。這種安排有其在地的親近性,伴隨1990年代中期第四台的發展,周星馳與吳孟達的搭檔開始成為台灣人1990年代記憶的一部分。
|
#政亮老師的好文
#讀到落淚
#香港電影史
#時代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