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踏上 #遍路 後,這就是一趟旅程了,等等!旅程哪有這麼容易!說走就走要走完一千兩百公里可不是開玩笑的。
如果不能做好事前規劃、準備,也只會增加遍路上的風險。這次主持人 #小歐 與她的遍路夥伴 #兔哥,就是要和大家聊聊出發前的行、住、衣、食,以及出發後的遍路文化小知識!
步行途中如何穿著的像一名遍路者,參拜寺院該準備的用品和程序是什麼?沿路可見的小紅人,納札、先達、敲鐘、金剛杖,遍路道上的文化典故你不可不知。
而在經歷了發心、修行、菩提及涅槃的道場考驗,到底有沒有證書可以領?在第 88 番「大窪寺」結願後又該往哪裡去?
你知道在台灣的花蓮及台北也有四國遍路的身影嗎?一起來感受遍路「相互供養、相互禮拜」的精神以及各種存在吧!
現在就來收聽: #同行二人四國遍路相談室
EP04|遍路道上的食衣住行準備
► https://pse.is/3bpahb
EP06|遍路用品簡介、遍路的參拜程序
► https://pse.is/3c4hzy
EP08|遍路文化小知識
► https://pse.is/3dal76
EP09|遍路證書、複製靈場以及遍路的各種存在
► https://pse.is/3dpth9
四國遍路同好會 #同行遍路 #小歐兔哥 #podcast
食衣住行衣食住行 在 中學生減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塑膠・自然(前)
-
塑膠之前:
在塑膠出現以前人們生活與自然共生。記得我阿嬤細說掃帚是以竹子、芒草或椰子鬃編製,畚箕則用來自於家中用盡的沙拉油罐的鐵皮。水桶有木製也有鋁製,木頭櫃子仍保留日式滑門的模式,是阿公的木工廠親手做的。PE塑膠布出現之前,稻子收成後的稻梗會編織成草片,蓋在尚未曬乾的稻穀上防雨,也會編織成斗笠、簑衣,保護家人不受寒氣與水氣的侵襲。
以前農舍附近大多有的一塊小竹林(到現在我苗栗竹南阿公家外仍有一大片的竹林與椰子林,裡面生物多樣性極高),竹子生長快速、質地堅韌且用途廣泛,與農村生活關係十分密切。自清朝至民國早期,衣食住行多取自於竹子。處處竹圍、竹叢是過去農村代表性的景觀。今天大概只能在五金行裡看到一些竹編的日用品(學校外掃區也是用椰子與竹子編成的大型等腰三角形的掃把,小學時操作不易)。 最後的「垃圾」是家裡打掃後的塵土、菜屑、竹子屑、木屑、稻草。塵土和菜屑埋在土地中堆肥;竹子屑、木屑、稻草則用來燒飯、煮開水。取之於自然,也回歸自然,使人們與大自然的運作緊緊扣再一起,形成了一個平衡的關係與完整的循環。
-
塑膠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塑膠進入人民的生活。1960年代後半,台灣的石化產業起飛,1968年中油成立第一座輕油裂解廠(一輕),1970年代,石化工業成為政府為了度過第二次石油危機而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而後至1980年代,滿足內需市場,台灣的石化加工品──紡織、塑膠、玩具等──行銷世界。由於政府大力扶持,缺乏石油的台灣,卻發展高耗能、高耗水、高資本密度的石化工業,甚至成為「石化王國」。 石化產業推波助瀾下,打著廉價、輕便、防水等優勢,塑膠滲透人們的生活: 餐具、合成纖維衣物、掃把、水桶、包裝等等,食衣住行育樂,無不見其蹤影。爾後,在生產技術上克服種種障礙(例與汽水產生碳化作用),逐漸取代其他材質—玻璃、陶瓷、木頭、紙張、麻布。以前阿嬤出門買肉包裝用的是後院的大香蕉葉,裝在一個竹子編成的菜籃中; 外頭攤販挑著木製擔子賣豆花,以印有青花的瓷碗盛給客人「內用」,這些景象皆老早退出我們的生活中。
-
舊的離去,先的景象浮現。民國70年代B型肝炎防治中宣導飲食衛生,「不潔的飲食習慣會傳染B型肝炎」是「錯誤」觀念,但衛生署並不刻意去糾正,因為預防B型肝炎意外順便預防A型肝炎。當時衛生署迅速制定硬性措施,如「使用公筷母匙」、使用免洗餐具就成為防治B肝最直接也最暴力的善意謊言。當時從高級飯店到巷弄小販,紛紛將可重複使用的筷子換成用過即丟的免洗筷,產生連內用也使用免洗餐具的現象。
-
現今疫情當頭,衛生防疫當然優先處理,但小編認為環保是一個光譜,而這光譜會因環境影響下往兩極移動。當疫情過後我們如何再次減少廢物產生,並為循環經濟佈局抵擋下一次類似的衝擊。
-
#EarthDay #aus小編 #plastic #ecology #nature #history #oilcrisis #taiwan
食衣住行衣食住行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好的漫畫不但能兼顧放空腦袋與調劑身心兩種現代人適時需要的休閒功能,同時也足以帶來小說滲透人心的效果,《逢澤理玖》和《懶懶》一樣是屬於這類的作品,鉛筆線條乍看像是未完成的手稿,簡單、乾淨、純粹,沒有多餘點綴或繁複圖文,好似一頁頁畫中的十四歲國中少女,不見一絲雜質地活在還不懂何為悲傷的年紀。
正如台灣人時常戰南北,《逢澤理玖》這位日本作者星余里子戰的是關東與關西,一個從小成長於東京的美麗女孩,應是中產階級家庭的背景提供她衣食無虞的生活,父母不出他人眼中的郎才女貌,自詡品味不俗、高人一等,食衣住行樣樣把關,堪稱完美主義者的母親不輕易流露情緒,但是從小灌輸理玖我們這些都市孩子也似曾相識的觀念。比方說外面的世界充滿細菌,外面的食物都不健康,關西的一切俗不可耐,充滿成見又自命清高的的價值觀從小深植她的心裡,心想著永遠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卻再再印證了一句真理:「女兒終究會長成媽媽的模樣」,默默看著父親出軌,努力扮演品學兼優的乖學生,總是為大人的肯定而活,該哭泣的時候哭泣,該落淚的時候落淚,壓抑彆扭,冷漠疏離,獨善其身,內心滿是敵意與偏見,厭惡大人的謊言與虛假,從未不願對任何人敞開心扉,長大或許就成為了趙以瑞的翻版,直到被父母送到關西的親戚家生活之後才產生意料之外的變化。
都市與鄉下的生活差異,核心家庭與大家族的相處氣氛,都造成理玖極其直接的內在衝擊,無處閃避的熱情,迎面而來的善意,一而再再而三動搖她過去既排斥又深信不疑的東京價值觀,曾經芒刺在背的關西腔世界,漸漸融化不甚討喜的高冷少女,她突然變得迷惘、慌亂、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面對過去未曾認識的連結與溫度,因此,隨著一次次成長陣痛,一層層卸下尖刺,開始迫使她找回生而為人最直接的反應方式,那就是情感。
《逢澤理玖》和《懶懶》兩部漫畫作品確實相當適合一起閱讀,書中的主角恰好描繪出當今都市少女的兩大原型,來自兩大類型的父母教養模式,一種自我武裝,始終無意融入社會,一種自我偽裝,只求表象融入社會。但是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際遇,處理自己的生命課題,懶懶交到了一位摯友,理玖擁有了另一種家庭,而幸運如我則遇見了書與電影,方能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多面相摸索自己真正想成為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