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阿米斯國度 入境心得 2】
我們來自高雄 ,經過朋友的介紹才知道阿米斯音樂節,這是第一次參加,度過了很美好的兩天,希望往後的每一屆都不缺席。
離開阿米斯音樂節的時候,像甫從一場溫暖甜蜜的夢境中醒來,帶著一種迷離卻滿足的情緒。
音樂節其實未如表定時間結束,太平洋的海風呼呼地吹,阿米斯國旗伴舞台上嘹亮的歌聲,在都蘭鼻的草原上飄揚。這一切太過美好,美好到容易讓人忘記,差一點,這裡迴盪的就不是歌聲、不是眾人滿足的笑臉,而是被垃圾場的惡臭或是毫無特色、充滿商業氣息的人造景點取代。
都蘭鼻,阿美族語為Pacifalan,上可追溯至史前時代,是族人傳說的祖登陸之地;考古學上的證據也指出此地與巨石、卑南、繩陶等史前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處被族人視為聖地,突出於太平洋上的小半島,先後遭台東縣政府、東管處劃定為垃圾掩埋場及BOT開發案預定地。美麗的事物總易招致覬覦的眼光,阿美族歌手Suming唱著: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地說著你愛我。如果愛總是伴隨著傷害,那麼,再傷害來臨前,別輕易說出口。部落青年牽起手,跳起傳統舞蹈;劇作家在都蘭鼻海岸留下遺書,跳海死諫,Pacifalan的美,才得以無瑕。為期兩天的音樂節,在山與海之間,各部落族人唱唱跳跳,彷彿那些與利益、財團間的抗爭對峙,都被他們一步一下,踩進Pacifalan的土壤裡,滋養出一朵朵美麗鮮豔的花。
音樂節的活動大致分為幾個場域各自進行,彼此間並不互相干擾。然而看似各自獨立進行,毫不關聯的節目,其實又以同樣的主題:土地與人、人與人的關係為圓心,串聯出一個密不可分的圓。沒有表定的節目單,觀眾在阿米斯國度內自在游動,駐足或離席都從容。一邊的都蘭鼻大草原在跳著每個部落的傳統舞蹈,祭祀的、防衛的、出征的、成年的、歡慶的,濃縮在數分鐘裡,演繹著部落的傳說,失落或喜悅。另一邊的都蘭小教室在講述著各種原住民議題,部落的文化,過去和未來、失去與傳承,說著他們的年齡階層、社會分工。傍著山,他們像依偎著母親的孩子,述說著自己遭遇的喜悲。很多不容易的事啊,聽著他們說著、跳著部落如何抵禦外侮或傳遞薪火,我想。島嶼的地震隆隆、颱風侵擾,還有部落外的、甚或是山的那一頭的,種種不懷好意窺探的眼環伺,活下去、傳承下去;找回遺失的、保護不願失去的,都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太平洋的浪起,又落下,搖擺成一首亙古傳唱至今的歌。都蘭鼻大舞台上Sangpuy的歌聲也似溫暖的海風,穿越史前時代,吹過荷治西治、明鄭清領日據,拂過金烏雲端山頂樹尖,吹進Pacifalan的大草原,眾人於是搖擺成波浪,與太平洋的浪相應和。夜晚,在各個表演者的歌聲中,大夥輕輕搖擺著手機燈海,來自幾億萬光年外的星子也在此匯集羅列,Pacifalan於是有了兩片閃耀的星光相互映照。
若是表演飽足了心靈,肚子卻餓了,都蘭國市集就是令人流連的好去處。手作飾物的攤位羅列著各種來自原住民手巧心慧的作品,配色鮮豔而不俗,精巧的小物總讓人掏錢掏得失去理智又心甘情願。原民風味的美食也教人忘了減肥為何物,懷著「腰圍漸寬終不悔」的決心,一攤一攤吃下去。我總覺得這個市集最可愛之處,倒不是商品有多吸引人或是山豬肉有多好吃(雖然真的好吃到現在邊打字邊快流下口水),而在於它呈現的本來就是部落族人生活的一部份。譬如吧,不管在排隊買山豬肉或是炸飛魚,常看見攤主自己準備了一大碗正在大快朵頤,兼以招待從隔壁攤跑來串門的親友。受到女生們歡迎的編髮攤位,等待的客人之中也總是參雜著幾位穿著傳統服飾的好姊妹,正等著編好頭髮以迎接太平洋不羈的海風。有幾位著傳統服飾的族人自成一圈,或坐或臥的談天喝酒吃東西;有幾位小孩蹲在沙地上饒具興味地不知研究著什麼;有的自在地唱起歌跳起舞,卻吸引了一群觀眾圍觀。就是這樣自然不造作,此時的都蘭大草原化身為原住民的客廳,好客的招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好友們,用全身每一個細胞感受著原住民的生活。此刻,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都是阿米斯音樂國度裡,歡快享受音樂美食祭典的國民。
有那麼一些時刻,我的思緒會暫時抽離音樂節現場,飄到離天上的星星近一些的樹梢,瞇起眼遠遠的欣賞。有山依傍,有海遠颺,歌兒輕輕地唱,鈴鐺隨著舞步叮噹地響。是不是有那麼一個時刻,所有曾經守護著Pacifalan的祖靈們也坐在星子的鞦韆上,微笑地看著這一朵朵無懼艱難頑強盛開的花呢?草原過去一些兒的海浪仍然翻湧,這方的山林靜靜矗立,舞台上的歌聲悠遠綿長,多美好啊,此刻的Pacifalan,若是愛在此時輕易脫口而出,我想,也是情有可原的情不自禁了。
離開阿米斯音樂節像從一個甜蜜溫暖的夢境甦醒,那麼捨不得,那麼令人回味再三。太平洋腥甜的海風吹著,揚起了草原上的塵土,吹入心底,每個參加音樂節的人的心尖上,便長出了一塊最豐饒的思念,叫Pacifalan。
撰文 傅柏蓉 攝影 陳韋翰
🌺 募集中!2019阿米斯國度 入境心得 🌺
■ 投稿信箱|mitaideacrm@gmail.com
■ 截止時間|12月5日 (四) 23:59
■ 心得形式|信件以「阿米斯國度 入境心得」為標題,文章形式不拘,附帶照片,建議內容可簡述自己是誰、來自何方。
👉 凡被刊登至阿米斯音樂節粉絲專頁的心得,將可獲得一件今年 [文博會臺東物件採集攝影集]、[文博會地方誌 本地-臺東] 或 [阿米斯音樂節周邊商品]。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萬的網紅YOYO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更多旅遊探險趣!【嘻遊記】►►https://bit.ly/2Lpvyz3 西瓜哥哥、草莓姊姊獨創不同部落族人,演出西瓜族與草莓族因為溝通不良產生誤會,藉此強調大家應該多了解不同族群文化、習慣,並對台灣十四族原民文化特色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 草莓姊姊前往「生活與器具區」,認識原住民日常生活...
阿美族飛魚祭 在 郭稟翰 Kuo Lin-H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蘭陽子民 #噶瑪蘭族 #復辦海祭 #豐年祭募資計畫
摘自 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
長久以來,噶瑪蘭族彷彿變成了宜蘭平原上的神話,歷史上大家都知道噶瑪蘭族起源於宜蘭平原,但是卻都不知道宜蘭平原上仍有噶瑪蘭族的族人生存在這裡。
位於花東的族人已經被國家正名為『噶瑪蘭族』為國家正名的第十一族,可是宜蘭平原上的眾多噶瑪蘭族人,卻不能被接受為噶瑪蘭族人,他們的原因不外是『你們不會說族語』,『你們失去傳統文化』,『你們被漢化嚴重』。
今年夏天宜蘭平原的噶瑪蘭族人在全國噶瑪蘭族人的聲援下,決定復辦中斷了140年的噶瑪蘭族海祭與豐年祭傳統,回應對噶瑪蘭血緣的呼喚,讓下一代的孩子能知道自己是誰,不再因為自己的血源被排擠被壓迫而害怕承認。
邀請大家,可以一起支持,蘭陽子民-噶瑪蘭族
#我們一直都在| #復辦消失百年的祭典- #噶瑪蘭族海祭 / #豐年祭募資計畫
https://reurl.cc/3qW7j
關於噶瑪蘭族的故事,來和大家分享分享 :
一望無際的蘭陽平原,17世紀住有一群泛稱「噶瑪蘭」和海洋關係密切的民族,他們擅於駕船縱橫海域,活躍於台灣北部及東部,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中漢化最晚的一支。
噶瑪蘭人屬南島語系的馬來族群,在蘭地文獻記載居處番社多達40餘社,行有操舟,順流於各社間及附近海域;宗教信仰方面,則以祖靈崇拜為中心;對於四時以花開為紀時,也有家族制度以及社會組織。
噶瑪蘭人是擅水的民族,不只操舟駕船於溪流與海岸採集、捕魚,更能進入大洋、順著海流,南來北往於蘭陽平原與北、東海岸之間。1890年,馬偕牧師(G.L.Mackay)從宜蘭至流流社探訪噶瑪蘭族時,是乘坐一艘八支櫓的漁船。日本民族學家鹿野忠雄在台灣進行民族調查時,也到過花蓮的加禮宛。
每年飛魚潮來到時,會在靠近部落的海灘上舉行祭拜祖靈及掌管海洋神靈的儀式,以祈祝出海捕魚豐收,行船平安,稱為Sbaw du lazin。
「我祖先叫Avan,他們從一處叫Mariryan的地方,乘船出海,在臺灣的北部登陸後,又出航,繞過三貂角,來到這個地方當時這裡叫做蛤仔難(Kavanan)。」這一段話是噶瑪蘭人代代傳述幾百年的故事,被日本的人類學者以文字記錄了下來。17世紀西荷文獻中曾記載他們是一群擅水的民族,還會操舟往來於臺灣北部及東部一帶進行海上交易。
19世紀初,日人到臺灣東海岸的大港口阿美族部落,留下噶瑪蘭人的紀錄:
「在此地,由仲夏到初秋之間,會有被稱做KaBaLan的船來到海濱,其船形細長,設艫如蜈蚣之足,人數約二、三十人所組成,容貌怪異,身著各色彩衣,頭上戴著差著各色鳥毛帽子,叫號騷擾的通過海濱。」。
相關資料: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林正芳 〈誰是噶瑪蘭族〉
http://enews.lym.gov.tw/index.asp?k=30
噶瑪蘭廍後奇立板社的族人海祭與豐年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time_continue=51&v=Awca4d2HOv8
宜蘭地區噶瑪蘭族募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8whGE2nA
--------------------
我的 #IG 想了解我平常都在做甚麼?
https://www.instagram.com/linchengfang.yilan/?hl=zh-tw
時代力量宜蘭黨部 #IG 快來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npptw.yilan/
時代力量宜蘭黨部 #LINE好友👇
https://line.me/R/ti/p/%40iai2088x
每一分 #捐款 都是最大支持,我們會持續努力👇
https://donate.spgateway.com/npp/yilan
就是現在!歡迎 #加入時代力量👇
https://www.newpowerparty.tw/join
阿美族飛魚祭 在 陳瑩(Ying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日特別參加了都歷部落的「Pafafoy 海祭」,一個讓部落耆老看見回復失去半個世紀對海洋的美麗傳統祭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都歴海邊/都歷部落-pafafoi-海祭/674595465933311/
耆老說: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從事農較早的一族,但沿花東海岸居住的阿美族人始終沒有忘記漁獵技能,因此在每年三、四月刺桐花開;小米結穗,就是飛魚的魚汛即將來臨前,族人會在海邊舉行『海祭』祭拜海神kafit,取得祖靈庇佑之後新做的竹筏下水,在沿海天然漁場進行捕撈作業。阿美族人對於捕魚的觀念在於供自己食用,並不以捕魚出售為業,所以不會大量捕撈,符合現代生態保育、永續經營的概念⋯⋯,傳統竹筏文化的傳承:阿美族以歌舞讚美海洋,用竹筏以行動投入海洋的懷抱,也讓青少年學習阿美族親海漁撈文化並更了解敬老尊賢的優良美德。
歡迎大家加我官方line聊聊哦!
陳瑩line官方帳號:
http://line.me/ti/p/%40sue8893g
阿美族飛魚祭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看更多旅遊探險趣!【嘻遊記】►►https://bit.ly/2Lpvyz3
西瓜哥哥、草莓姊姊獨創不同部落族人,演出西瓜族與草莓族因為溝通不良產生誤會,藉此強調大家應該多了解不同族群文化、習慣,並對台灣十四族原民文化特色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
草莓姊姊前往「生活與器具區」,認識原住民日常生活用具與各族的住屋模型。西瓜哥哥則前往「衣飾與文化區」參觀特殊的衣服與裝飾,也看到刺青文化與排灣之寶「琉璃珠」。
兩人前往特展區看到阿美族里漏部落祭師的介紹,接著跟著老師引導參觀了各族的「信仰與祭儀區」,發現原來不同的文化有這麼多種不一樣的信仰形式。西瓜哥哥、草莓姊姊還分別展現自己創意,動手DIY製作屬於自己的傳家寶琉璃珠。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bit.ly/yoyohotmusi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bit.ly/yoyonewmusic
YOYO點點名
►►http://bit.ly/2NmL3J7
好好玩自然
►►https://bit.ly/2MQZZQa
大頭小狀元
►►http://bit.ly/babybossall_0511
【訂閱YOYOTV】►►https://goo.gl/PCO1FZ
阿美族飛魚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 套書(三版)介紹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文魯彬(英文譯者)
本書特色:
台灣,Formosa!在這個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婆娑美麗之島上,孕育出卑南、泰雅、阿美、邵族、魯凱、賽夏、鄒族、排灣、達悟、布農等等原住民族群,形成豐富多樣的台灣原生文化。
台灣原住民儘管各族的生活文化不盡相同,但卻一致的敬畏、順從大自然的規律與力量,尊重、愛惜天生萬物。他們以祭儀節慶謝天、祭祖,敬天且感恩;以禁地、禁忌告誡後代子孫,默默維護水源地及山林資源。
由孫大川教授策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卑南族:神秘的月形石柱】、【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達悟族:飛魚之神】、【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鄒族:復仇的山豬】、【阿美族:巨人阿里嘎該】、【魯凱族:多情的巴嫩姑娘】的圖畫書,透過各族作者,到部落裡採集遠古神話傳說及長老的教誨,配以原住民純樸鮮艷的畫風,是青少年了解原鄉文化的最佳圖畫書。
你知道在卑南族的神話傳說中,「神秘的月形石柱」的由來與所代表的意義嗎?以前卑南族的人真的有巫術靈力嗎?在阿美族「女人國歷險記」中,馬糾糾誤闖女人國,歷盡驚嚇之後,脫險返回故里;雖有如南柯一夢,但卻充分地反映了阿美族婦女在阿美族社會裡,不可搖撼的地位和威力。還有,得到新聞局金鼎獎推薦的「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書中,告訴讀者賽夏族矮靈祭的傳說與由來。
你想知道布農族與月亮作了什麼約定?日月潭的長髮精怪為何要與邵族人打戰?鄒族的少女為何與山豬談起戀愛?雄鷹羽毛、雲豹牙齒、百步蛇紋飾的刀、琉璃珠在排灣族族人心中代表的意義?
還有達悟族人著名的拼板舟技術原來是地底的老鼠人傳授的!在泰雅族「巨石傳說」、「神奇的呼喚術」到「彩虹橋的審判」神話傳說的情節中,泰雅人神聖的祖訓gaga深深地影響每一個泰雅人的行為規範以及生活禁忌的軌儀。而人見人愛魯凱族姑娘巴嫩居然要嫁給蛇郎君,最後結果如何呢?
此套書邀集了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共同參與圖文製作及編輯,嘗試透過生動的故事,搭配精緻彩繪圖畫,勾勒出原住民信仰、儀式、禁忌、圖騰、生活智慧與技能,並透過中、英文對照,希望讓國人以及海外讀者能認識台灣原住民寶貴的生活文化遺產,也讓台灣這段遠古歷史變得清晰、鮮活、可親;讓我們在經濟起飛帶來了對自然與生態的重大衝擊與危機之際,從原住民與大地共生的生活文化中得到智慧。
達悟族:飛魚之神
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
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
布農族:與月亮的盟約
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
卑南族:神秘的月形石柱
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
鄒族:復仇的山豬
阿美族:巨人阿里嘎該
魯凱族:多情的巴嫩姑娘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譯者簡介:文魯彬(Robin J. Winkler)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原為美籍人士,2003年10月歸化為台灣公民(中華民國國籍)。長期以來關注環境生態保護、台灣原住民土地權益及文化保存,大量心力投入台灣環境生態之政策、法律研究及環保訴訟業務;同時引進美國許多減量消費、環保書籍翻成中文出版以推展理念,如《商業生態學》、《森林大滅絕》、《富足人生》、《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足人生原動力》、《還我綠色地球系列》等書籍。
阿美族飛魚祭 在 Kolas Yotak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內政委員會第22次全體委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