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書:照顧別人的傷,也別忘了照顧自己--《創傷照管》】
這本書,寫給所有助人工作者、照顧工作者、醫療人員、救護人員....或是會接觸到別人傷痛的你我。
在我剛開始唸諮商的時候,接觸到一個名詞:「替代性創傷」。那時我才知道,原來,在接觸別人的創傷或是災難現場後,我們可能會因為過於「感同身受」,而身心出現類似的創傷反應。
這種反應,不只會出現在助人工作者上(例如心理師、社工等),也包含時常需要面對災難現場的救護、消防隊員,或是每日都須面對別人或動物身體傷害的醫療人員們、獸醫、動物救援團隊,甚至是需要面對社會與地球苦難的社會運動、倡議者等。
這些替代性創傷,可能會造成我們出現「創傷接觸反應」:慢性疲勞、無力感、過度警覺、簡化問題、失去同理心、罪惡感、恐懼、成癮......所有的創傷接觸反應,其實都是當我們面對超乎我們能夠乘載、處理的痛苦時,身心幫助我們「適應」的防衛機轉,以讓我們可以繼續面對工作、面對生活的每一天。
只是,長期下來,身體乘載太多我們無法消化的苦痛,而我們又逼自己去習慣時,就會出現許多身心的警訊,影響我們的生活,也影響我們的關係。
我們需要去留意這些狀況,並且適時休息、排解與「喊停」,照顧自己,否則,我們將陷入惡性循環,失去對自己的同理心與生活的感受,最後,也失去對他人的同理、以及工作的熱情。
書中強調,注重當下、增加對自己感受的覺察以及對自己的同理,是讓我們能夠「照管我們創傷」的關鍵,如何覺察、運用這些方法,書中也有提供一些建議,提醒我們如何留意到自己的狀態、以及照顧自己,是一本相當實用、也有療癒性質的書籍。
推薦給日常乘載他人、社會與世界苦痛重量的朋友們。
#創傷接觸反應 #替代性創傷 #創傷照管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諮商:https://reurl.cc/V6MKR6
💘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https://bit.ly/31lA47t(8月班)
💖 《#關係黑洞》 bit.ly/2QcOnGZ
💖 《#情緒勒索》 bit.ly/2U1ah16
❣《#他們都說妳應該》 bit.ly/2GjJiaN
防衛機轉替代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都有自我防護的功能。
除了我們身理上的免疫系統防禦外來病毒外,心理上也有自我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免於傷害。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出於下意識,是一個心理上自保的功能,用於避開生活中所產生自己無法接受的焦慮或衝突。比如最常見的是在意外發生時,因為衝擊太大發動心理防衛機制而失去記憶,事後怎麼想也想不起來事件發生的當下。又或許是某件創傷太過沉重心理無法承受,以致於否認事件的發生。以下為幾種防衛機制:
#壓抑(Repression)
不自覺地把焦慮或衝突記憶從意識中移除,壓入潛意識中。比如不自覺地把不舒服的感受縮小,然後說服自己並沒有不舒服而忘了曾有過這樣的感受。這生活中很常發生,比如明明很難過卻告訴自己一切很好沒有問題。時間久了,自己就會被以假亂真的以為給說服。
#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某部分不被接受的特質歸因於外,或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面向而認為其它人都一樣。比如從小被教導要成功的爸爸,因為不能被接受軟弱無用,而不斷督促自己的兒子要成功;又或者自己是一個不誠實的生意人,卻認為和他生意上往來的人都跟他一樣不誠信。
#否認(Denial)
創傷刺激太大導致無法接受事實,因此變向否認事件的存在。比如親人驟逝,一下打擊太大無法承受,這時會否認事件的真實性,不相信親人已逝。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把自己得不到的人事物曲解為不值得或沒價值。最常見的就是被對方甩了,然後因為無法接受於是想方設法地想要說服自己與他人,是這個男的太爛我不要,而不是我得不到。
#退化(Regression)
回到孩童時期對批評的不成熟反應。比如因為被指責於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或是想以耍賴或無理取鬧來解決問題。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過度且極端地採取與自己真正想法不同的看法或行動,也就是一般的矯枉過正,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概念。比如心裡不喜歡前夫的小孩,但不想被批評後母不夠格,而顯現地特別溺愛小孩試圖證明自己;又或是在聚會場所明明喜歡某人,卻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和那個心儀對象冷漠相對。
#替代(Displacement)
把對他人的不滿發瀉到另一人身上。比如在工作被數落,然後回家罵小孩的概念。
#升華(Sublimation)
將帶有攻擊性的能量轉化為符合社會認同的方式,比如家中有人被搶劫而奮勇考取警校去當警察;或者把對社會或職務的不滿情緒,藉由練習武術或拳擊找到合理發瀉。
以上的心理自我防衛機制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發現,原來自己在心理層面受傷,無法接受自己而發展出的保護機制,以以假亂真的姿態來混亂我們對於自己或事件的看法。這能使我們更加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運作,而不會執著於特定人事物。
#雜念與雜唸
illustration: Pretty Neat Creative
防衛機轉替代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給25歲到29歲年輕人的提示】
過去我演講對象大多是三四十歲年齡層,社區衛教甚至是更高齡的銀髮族。短暫曾在元培科技大學授課,對象是十幾歲尚未踏入社會的大學新鮮人,大部份專心上課就是,偶爾提點些經驗談。
當我有機會對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分享過往經驗時,總不禁想想:到底他們這個年齡層需要的是什麼呢?
這群年輕人剛入社會,肯定受到很大衝擊:對社會美好的想像破裂,深感前途茫茫。備受挫折之餘,看到社會各種灰黑深沈的層面,處處挑戰自己單純而理想的價值觀,手無寸鐵、毫無資產的自己要怎麼捍衛夢想?要怎麼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
哇!實在太沈重。
另個角度來看,這群年輕人有韌性、有熱情。剛出社會,本來就要磨練磨練。但凡事只靠他們自己,總有相當比例的人將被社會消磨得頭破血流,抑鬱積勞。
接著,換幾份工作、茫然打滾幾年,然後上了三十歲開始產生身心症狀。等到三四十歲撐不住,尋求精神科門診求助。
給些建議:
【1.好好保護大腦。】
用科學語言描述,心智從大腦而來。想要擁有健康身心靈,要從保護大腦開始。
如何做?規律作息少熬夜、清淡飲食少菸酒、避免跌倒碰傷(是的,騎腳踏車最好也戴安全帽)。
哪個年輕人不熬夜晃蕩幾年?所以先從培養觀念開始,等有一天,發現自己腦筋不靈光了,趕快停止傷害行為,保護大腦。
【2.面對心理壓力,要學會如何「逃避」。】
人們有自動化的心理防衛機轉。「既然非逃不可,就多練習幾種逃避的方法。」
遇事拖延,否認問題,這叫「否認」(deny)
覺得事情不嚴重,不用窮緊張,這叫「忽略」(ignore)
覺得事情麻煩,趕快弄一弄,不經深思熟慮,這叫「行動化」(act out)
覺得問題是別人造成,跟自己完全無關,這叫「分裂」(splitting)
還有很多很多,每一項都可以再詳細說明。
重點在於:【先學會怎麼逃,然後才有信心從容應對。】
【3.練習「傾聽」他人的情緒。】
語言只是溝通的一小部分,肢體語言跟潛藏的情緒表達佔了溝通極大部份。
「我好氣他昨晚約會遲到!」她表達的是「希望能被對方更重視」。
「我薪水那麼低,不加班努力怎麼行!」他表達的是「希望能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如果沒聽傾聽對方情緒,糾結在「我哪有遲到,不是有傳line給你了嗎?不是才晚二十分鐘嗎?」在枝微末節上耗費爭執。
然後就是下一步溝通:
如果「希望被對方重視」,就有機會探詢「你希望怎麼被對方重視?怎樣算是更重視?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如果「希望讓家人過好生活」,那麼「家人怎麼想?家人希望的好生活是什麼?是賺更多錢,還是家人的陪伴與關懷?」
準確地傾聽,然後找機會一步一步工作下去。
【4.培養專業能力。】
很多人以為當初沒讀個好學校,拿個漂亮學歷,就跟專業無緣。實際上,專業指的是「效率、控制」。
做塊麵包,很多人都會。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整合資源,從訂單、麵粉、烘焙、送貨收款,能有效率地進行。發生問題時能快速彌補解決,尋求替代方案。這流程就是「專業」。
醫師開感冒藥,尋常處方普通人三天就能學會照單全抄:咳嗽藥、止痛藥、止流鼻水藥。問題是:看病診察、解釋溝通、安心保障,一個早上好好看完三十個感冒病患,這是「效率」。病情惡化有其他併發症,能改變治療策略,調整處方,這是「控制」。這專業,三年也學不完。
所以,一名員工如果能不甘於一成不變的機械工作,而在「效率」跟「控制」上不斷精進,就是「專業能力」的培養。
【5.好好經營網路。】
FB是社群網路,社群的基本單位是「人」。整天滑手機,卻從未跟「人」產生聯結互動,就脫離原本社群的概念。能打電話就不要傳訊息,能見面就不要用手機。真的見上面,就多聊聊。把網路當成拓展社交圈的工具,而不是將網路只當成社交圈的本體。
至於「把網路當成社交圈本體,把網友當成真實生活中的某種朋友」也是一種新趨勢。既是潮流,也很重要,改天再另外說明。
—
圖片來自pixabay
防衛機轉替代 在 शामिल हों 的必吃
[各種防衛機轉介紹大集合] ~ 1. 否定(第一級自戀心理-逃避型防禦機轉) #無意識地拒絕承認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嚴重會成為妄想。 範例:我們才沒有歧視同性戀。 ... <看更多>
防衛機轉替代 在 佛洛伊德防衛機轉2 對抗人生壓力的三十六計 - YouTube 的必吃
退化、合理化、抵銷、補償、認同、 替代 、昇華對抗人生壓力的三十六計佛洛伊德 防衛機轉 2 歡迎轉貼連結、按讚、訂閱、分享、打開小鈴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