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咈咈咈,一年了,真虧你能一路撐到現在,我得稱讚你啊,海海」
🧑🦲:「這寒風刺骨的殺氣,你難道是⋯大寒?」
😈:「不錯,那苦澀的名字正是我,終歲的擺渡人」
🧑🦲:「好,那我就上囉!海海養生法第一式,解表之術:疏風散寒!」
😈:「哼,不痛不癢。看招:風寒襲肺」
🧑🦲:「養生法第四式,補益之術:益氣固表!」
😈:「好傢伙,竟防禦的滴水不漏,那再加上一點濕氣怎麼樣呢?」
🧑🦲:「這⋯這是三大禁術之一的風寒濕痺。可惡,全身又痠痛又沈重,無法結印了!我人參到此為止了嗎?」
😈:「𠹳𠹳𠹳,什麼天下第一養生法,原來不過如此」
(主角回憶)茯苓哥:「海海,你要記得,練再壯也是醜男,不要太多期待」
(主角回憶)柿弟:「學長,你這樣我很困擾」
(主角回憶)珍珠母:「海海,是時候該告訴你事實了,你不是我親生的」
(主角回憶)蜈公公:「我不准你靠近我女兒」
(主角回憶)山慈姑媽:「海海,你年紀太小了,我們之間不可能的」
😈:「⋯你怎麼都是些亂七八糟的人生跑馬燈」
🧑🦲:「唉,我的一生充滿不幸與挫折,只有養生術是我的救贖」
😈:「你的淒涼與心寒勝過於這個冬天,就當你贏了吧。希望在這寒冷的節氣你能感到一絲溫暖」
🧑🦲:「謝謝你,大寒,謝謝你...嗚嗚嗚」
可憐的海海⋯
雖然他的悲情攻勢生效了,
但我們這些正常帥度的人還是得好好認識大寒養生法
最冷的小寒走後,接著就是最後一個節氣—大寒
而如上篇節氣文所說,大寒反而不那麼冷呢
各位這陣子有感受到了嗎?
由於最近在run神經內科
注意到冬天是高血壓、中風的好發季節
所以這次的穴位養生先介紹臨床常用的降血壓穴吧
🎈耳神門:位置在耳朵上部,三角凹窩內
就像心經的神門穴,揉按可以安神助眠、穩定自律神經
也大家也可以貼米粒或磁石去持續刺激穴位
高血壓、失眠、肩頸僵硬是高度相關的症狀,
別小看好好睡覺這件事呢
🎈高血壓點 & 降壓溝:直接針對高血壓,可滋陰清肝熱
高血壓點在小耳屏前下方;降壓點則是耳背最明顯的溝,
以上三穴位可以像蠟筆小新媽媽一樣用拉的,也很有效喔
🚨在把玩小耳朵時,也可以注意耳垂有無冠心溝以警戒心血管疾病喔
這個以後有機會提到望診再詳細介紹吧
食膳方面,烏骨雞跟香菇是個好搭配
📍烏骨雞色黑入腎,性平味甘,
具有補血益陰、退熱除煩、強身健體的作用
鐵含量高、氨基酸高、脂肪少,是CP值很高的食物啊
旦要注意,濕氣重的人不宜(大便濕黏、舌苔厚)
📍香菇可以增強免疫力,相信大家都知道
尤其在這新冠疫情搗亂的時期,真恨不得自己免疫力爆表啊
《本草求真》:「香菇味甘性平,大能益氣。助食及理小便失禁」
香菇的獨特香,可以醒脾開胃,又助減肥、降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高血壓
還不快丟下去跟烏骨雞一起煮?!
二十四節氣系列文至此吿一段落啦!
每次內容都滿滿滿,就是希望各位能覺得中醫很好玩,
而也真的有知識收穫
小編初衷只是希望能在朋友面前講出一些節氣相關的酷東西,耍耍帥
然而在整理這系列節氣養生資料時
也練習注意大自然的變化對人影響,
感受到中醫的觀點是如此貼合生活的
且在跟診經驗中,確實有些醫師會參考節氣來診斷、開藥、選穴、衛教
所以也鼓勵粉絲們一起探索、觀察身體跟大自然的關聯性
❤️新的主題再見囉❤️
衛福部食民曆手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281&pid=13478
#人蔘海海節氣cosplay
#伏兔兔的穴道教室
#健康 #生活養生 #中醫 #學習 #知識 #養生之道 #中醫師 #養生餐 #我中醫你
開胃 的 穴道 在 愛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耳穴療法 體驗心得
先講結論:大推薦啊啊啊!
「耳朵上有許多穴道。」
衝著這句,我當時沒有太多對耳穴療法的了解下,就決定跟療癒師 #蔡家家 交換療癒了。
當他拿出一包像筆捲的東西,以及許多小鋼珠貼紙時,我還想說鬆了一口氣,太好了不是針灸(耐受度很低),殊不知我高興得太早。
他開始觀察、觸碰,到輕揉我的耳廓,我才知道大事不妙,超痠痛啊啊啊,誰說耳朵神經比較少!
「妳的肩頸很僵硬耶,很痛吧?太痛要跟我說喔。」
他一邊觸診,一邊像是在讀我的體檢報告一樣,跟我說哪邊哪邊要注意,哪邊哪邊發炎。我表情管理失控,簡直就像是在腳底按摩的同時,暗自佩服這個療法真是強大。原來耳朵透露這麼多秘密!
我的頸椎長期都有阻塞的問題,這個位置連通眉心輪和心輪,我天生完美主義容易緊張容易,批判自己(逼迫我持續學習放鬆靜心orz),加上最近電腦用得比較多,所以更緊繃一點,那個穴道按下去真的是痛!(療癒師或用手指搓揉,或借助一個小木棒將穴道鬆開)
為了持續刺激穴道,啟動自體療癒,將小鋼珠貼在耳朵後反而沒那麼痛,頂多有些痠,就像是夾式耳環戴有點久,或是長青春痘的感覺,若是不碰,或把注意力放在耳朵上是不太會痛的(大概可以維持三到七天)。
我有感到頸椎比較鬆開,胃部也放鬆了些;我妹也有接受療癒,她的海底輪有些堵塞而引發便祕(長期的不安全感),在貼後不斷排氣。
蔡家家很貼心還送上精油,可用在按摩和舒展穴道經絡上,協助我在療癒後繼續照顧我可憐的肩頸和耳朵XD
更重要的是藉由這個機會,我重新檢視了我的身體,瞭解到要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上。事實擺在眼前,心理真的直接影響生理啊啊!
好好珍惜這「靈魂的廟宇」,擁有更多活力才能更自由探索體驗地球之旅,共勉之。
附上費用給大家參考:800元/一次(台北)
有興趣請直接聯絡療癒師本人:
https://www.facebook.com/messages/t/happyyahappyya/
#一直被鞭該去上瑜珈課
#好啦嗚嗚
#同學們下三輪也要好好照顧喔
#靈修日記
開胃 的 穴道 在 彭溫雅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立秋 重滋陰潤肺 推3食材2穴道
立秋是秋季第一個節氣(國曆8月7~9日左右),立秋到來也意味著夏天即將結束,秋天正要來臨,但此時盛夏的餘熱還沒有消除,此時也是俗稱的「#秋老虎」,因此不少民眾仍然會覺得天氣炎熱。中醫師 @彭溫雅 指出,秋老虎的狀況可能會一直持續到白露節氣才會結束,等到秋分才會有明顯涼意。
立秋後,陽氣日消,陰氣日盛。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本是自然界的運作規律,萬物開始由生命的成熟頂端走下坡,花木逐漸凋零,生機頓失,人的情緒也跟著自然界的蕭瑟走下坡,如果情緒與身體沒有跟著調和過來,常會引發憂愁、低落的情緒。這個時節特別容易會有悲傷、煩悶的心情,因此要特別注意調理心情。
順應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天氣變化,「收、養」是入秋的養生原則
#秋天的起居調養
「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最好晚上10點左右就寢,早上6、7點就起床,多休息、不要熬夜,另外,秋天很容易出現咳嗽、氣喘、過敏等症狀,飲食上以滋陰潤肺為原則,可以多吃富含膠質、水分的食物,預防秋燥。
#龍眼
中醫認為,龍眼性溫味甘,具有補心益脾、養血安神、止瀉潤肺、止咳等功效,用於貧血、短氣、心悸、失眠、健忘、神經衰弱及脾虛等情況,明朝醫家李時珍對龍眼評價極高。
《名醫別錄》稱之為「益智」,言其功能養心益智故也。有滋補強體,補心安神、養血壯陽,益脾開胃,潤膚美容的功效。桂圓的糖分含量高,配搭其他食材也有很好的食療效果。
龍眼乾果剝殼後,可與其他食品配製成羹、湯、粥等,也可將龍眼乾果摻在雞肉、鴨肉、排骨中燉食,可以增強體力、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早餐可以來一碗 #龍眼粥,兼具補充水分與潤燥功效,是立秋節令的理想料理。吃粥有助於健脾胃、補中氣,令人一整天神清氣爽。
#金針花
中醫認為,金針性味甘涼,能緩解肺部燥熱、紓壓助眠。
中醫有五季入五臟的觀念,秋季對應到人體的肺部,如果在秋天容易出現肺部相關的症狀,經常因為燥熱流鼻血、咳嗽,金針花都可以適度緩解症狀。體質偏熱的人,在秋季也適合多吃金針花來調整體質、緩解燥熱。
《本草綱目》記載,金針花含大量蛋白質及鐵質,有造血、補血、強壯臟腑機能、利尿、止血、消腫等功效。就營養角度而言,金針花確實熱量低且富含蛋白質,鐵質含量更為菠菜的20倍、萵苣的10倍,是女性「補血」的最佳食材之一。
#水梨
水梨性偏寒,中醫常用來清熱潤肺止咳,經常口乾舌燥、咽喉乾癢的熱性體質可吃新鮮水梨,不過脾胃虛容易拉肚子的偏涼體質或痰液清而稀的寒咳體質不宜吃梨,建議這時可將梨芯挖掉,填入少許川貝蒸過再吃,可緩解水梨寒性。
立秋時節吃水梨可以補充身體水分,達到滋潤效果,不過水梨生食和熟食功效不一樣,生吃當水果吃,可以補充維他命C、預防感冒,若是熟食煮成冰糖燉梨、魚腥草燉梨,會有滋補效果,適合久咳不癒的民眾。
立秋穴道保養 可多按 #瞳子髎穴、#天突穴
立秋時節可經常按壓 #瞳子髎穴,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治療常見的眼部疾病,並可以去除眼角皺紋。
現代人普遍晚睡,再加上用眼過度,可以常按壓瞳子髎穴舒緩,也能緩解頭部兩側的壓力,而且瞳子髎穴走膽經,有助睡眠。
#瞳子髎穴
位於眼睛外角旁1公分處,找穴位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可早晚各按一次,每次持續按3分鐘。
體質偏熱的人在立秋時節可以多按摩天突穴。
#天突穴
位於胸骨上窩的凹陷處,可用拇指按在穴位上,按壓時在心裡默數36下,然後按順時針方向揉9次,逆時針方向揉9次,總共做3遍,也特別適合久咳不癒的民眾,咳嗽時可以多多按揉天突穴,有助止咳平喘。
開胃 的 穴道 在 吃饭没胃口,按一按人体自带的“开胃穴”,健脾和胃,食欲大增 的必吃
按「這2穴道」可緩解?!【#醫師好辣】20210504 part1 EP1143 潘若迪洪永祥. 醫師好辣•18K views · 6:28 · Go to channel · 8句不該對憂鬱症患者說的話| ... ... <看更多>
開胃 的 穴道 在 UL中醫 的必吃
... 穴位按摩。今次跟大家推介5個有助開胃的穴位,大家可以以拇指或食指放在穴位上,分別按順時針、逆時針揉動各2-3分鐘即可。 1. 中脘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