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饔飧而治 。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未聞道-未聞聖人之 ...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看更多>
Search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饔飧而治 。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未聞道-未聞聖人之 ...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看更多>
... 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 <看更多>
陳相認為滕文公並非賢君,因為按照農家的標準,統治者不應霸佔百姓農耕的收成:「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 <看更多>
#1.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是什麼?賢者與民並耕,是農家許行觀點!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yongsun)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 這段話的意思是,陳相見到了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 ...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 ...
#3. 許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自己做早晚餐並處理國事。 「倉廩府庫,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反對國君設倉庫儲存米榖, ...
許行的農家學說將所有的社會問題都簡單地歸結到社會分工上,認爲“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纔是解決社會矛盾最有利的方法。許行不僅在理論上這樣認爲, ...
#5. 農家學說
農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對不勞而食,提倡「君民同耕」。主要論點為:.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
#7. 辭典檢視[饔飧: ㄩㄥㄙㄨㄣ]
字詞:饔飧,注音:ㄩㄥㄙㄨㄣ,釋義:饔,早餐。飧,晚餐。饔飧指熟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饔飧,熟食也。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9. 並耕而食
戰國時代,許行主張統治者應當和農民一起參加勞動。《孟子·滕文公上》記許行的話:“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基本介紹. 中文名:並耕而食; 朝代:戰國時代 ...
#10. 許行[戰國農學家、思想家]
許行以其獨到的農家思想見解和實踐活動,對後世的農業社會和農業思想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主張.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 ...
#11. 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 ...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 ...
#12. 滕文公搜尋結果- 教育百科
饔飧指熟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
#13. 數位經典網站/孟子/孟子原文/滕文公上2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14. 並耕而食
27. 先秦是我國歷史上學術思想最蓬勃發展的時期,諸子輩出,各有其主張。請判斷下列選項合者屬於儒家之言? (A)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B) 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 ...
#15. 《孟子》滕文公上: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3]而治。
#16.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 云集百家
一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17.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
#18. 孟子:卷五· 滕文公上· 四線上閱讀 - 好書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1)。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2),惡得賢?」 孟子曰: ...
#19. 許行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 ... 孟子反對許行解釋君民並耕的想法,並以堯舜禹為例解釋分工之於社會的重要性; ...
#20. 說孟子對許行的駁論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在這樣的背景下,便 ...
#21. 農學家代表人物-許行
許行以其獨到的農家思想見解和實踐活動,對後世的農業社會和農業思想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主張.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 ...
#22. 許行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主張君民並耕而食,與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自己做早晚餐並 ...
#23.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孟子》)古文翻譯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 ...
#24. 漢典“饔”字的基本解釋
饔yōng. 名. (1) 熟食[cooked food]. 酒車酌禮,方駕授饔。——張衡《西京賦》. 又如:饔餐(飯食). (2) 專指早餐[breakfast].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25. 饔飧的解釋、造句造詞。注音字典曉聲通-源自教育部辭典
饔飧,注音ㄩㄥㄙㄨㄣ,拼音yōng sūn,辭典解釋為:饔,早餐。飧,晚餐。饔飧指熟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饔飧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4。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陳相見到了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文公倒確實是賢明的君主﹔雖然如此﹐他還不 ...
#27. 詞語:饔飧(注音:ㄩㄥㄙㄨㄣ)
《國語大辭典》中詞語“饔飧”注音為ㄩㄥㄙㄨㄣ,拼音為yōng sūn,意思是饔,早餐。飧,晚餐。饔飧指熟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
#28. 《孟子》里的農家思想- 滕文公上 - 博客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 ...
#29. 饔飧不繼 - * 成語注釋2 *
飧,晚餐。饔飧指熟食。) 成語出處:, (1)孟子滕文公上:「陳相見孟子,通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2)明˙朱用純˙朱子治家格言:雖饔飧不繼, ...
#30. 孟子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
#31. 饔飧不濟
1.晚飯。《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 ...
#32. 《孟子》滕文公探讨
駁斥農家“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市賈不貳,國中無僞”等觀點主張,論證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即是“勞心和勞力”之辯論。 【5.5】孟子和夷子關于“愛有無差等” ...
#33. 非。 〈公孫丑下〉
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 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 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曰:「然。
#34. 孟子論辯探究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 農家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認為國之有「倉廩府庫」,其君主必為「厲民以自養」的暴君。
#35. 孟子十七—1 - 一貫道郭明義
第四章17(01)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36. The Chinese Classics/Volume 2/The Works of Mencius ...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 ...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37. 古代汉语(第一册) 原文摘录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2],未聞道也[3]。賢者與民並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倉廩府 ...
#38. 飧- “飧是个什么字?怎样读?_百度知道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滕文公。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但是贾昌在家,朝饔夕餐,也还成个规矩,口中假意奉承几句。
#39.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孟子·滕文公上》云:「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奢飧而治」。王夫之《孟子稗疏》如是注解:「奢饗者,庶人之食也。」也就是說,普通老百姓一天兩頓飯, ...
#40. 臺閩地區99 年度自學進修高級中學畢業程度學力鑑定考試 ...
(A)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法家. (B)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 (C)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儒家.
#41. 飧_百度百科簡- 飧
如:飧餐飯食飧錢古代在奉祿外給的飯錢飧粥稀飯飧sūn er dinner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 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朱熹集注並雲:“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此 ...
#42. 誰知盤中x
譬如,《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東漢經學家趙岐在《孟子註》所解釋:「朝曰饔,夕曰飧。」 在"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
#43. 孟子- 滕文公上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 ...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44. 中華文化春秋思想諸子百家之農家代表人物-許行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自己做早晚餐並處理國事。 “倉廩府庫,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反對國君設 ...
#45. 飧_百度百科- 飧
漢字:飧國語大辭典中單字“飧注音為ㄙㄨㄣ,拼音為sūn,部首為食,12筆畫,意思是名1.晚飯。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晚飯。
#46. 飧/陳紹龍- 大公報
《孟子》裡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朱熹有註,「朝曰饔,夕曰飧」。成語「饔飧不給」,其解釋是「一日三餐 ...
#47. 九十四年度自學進修高中職級畢業程度(含身心障礙 ...
(A)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法家. (B)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 (C)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儒家.
#48. 詩詞賞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
當中的「盤中飧」,香港人和臺灣人都不會讀錯;但大陸人就定會讀錯, ... 说文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 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
#49. 〈謝天〉講義補充
杜甫〈客至〉詩:「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祇舊醅。」也作「盤餐」。 【飧】ㄙㄨㄣ. 1 晚飯。《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50. 饔飧(白米)-1公斤單人包*大顆飽滿口感Q彈冷飯表現優異
饔飧 。 饔:早餐。飧:晚餐。 取自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而治。」
#51. 饔飧造句
注音 ㄩㄥ ㄙㄨㄣ. 拼音 yōng sūn. 解釋饔,早餐。飧,晚餐。饔飧指熟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饔飧,熟食也。
#52. 高中國文1教學評量(A卷)
... (B)儒家認為執政者應體恤百姓,故孔子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孟子也同意「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張(C)儒家認為憂患的環境可使人 ...
#53. 「一日三餐」原來始於漢代
《孟子》中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饔和飧都是熟食,區別是早餐稱「饔」,晚餐稱「飧」。有個成語叫「饔飧不繼 ...
#54. 飧的基本字典查詢解釋- 飧的筆順- 「飧」字的解釋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朱熹《集註》並雲:“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此處作動詞。 (2) 用水泡飯[soak cooked rice in ...
#55. 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56. 縢文公上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 ...
#57. 맹자장구(孟子章句) 원문-中 - 네이버블로그
孟子與世子言人生皆有善性,但當充而用之耳;又言堯、舜之治天下,不失仁義之 ...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58. 字典、國語辭典「並坐」的释义- 中文词典网Chinese.my
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2.用於否定詞前, ... 歸有光〈先妣事略〉:「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動] 1.
#59. 孟子- 许行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 ...
#60. 18034藤文公(上)第四章(上) - YouTube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饔飧而治 。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未聞道-未聞聖人之 ...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61. 孟子選讀17 - YouTube
... 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 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62. 孟子批判农家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许行主张打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不分等级,都要亲自下田间劳动,与墨 ...
#63. ㄩㄥㄙㄨ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飧 - ghcbilling.com
漢語拼音. sūn. 釋義. 名. 晚飯。.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 ...
#64. 飧注音:ㄙㄨㄣ部首:食國語字典>飧注音:ㄙㄨㄣ部首:食國語字典- 飧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朝曰饔 ...
#65. 漢語詞典/飧實用查詢 - 81Nf5H
醅字的解释在线新华字典.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饔飧, ...
#66. 文學與哲學:胡適與錢穆的文學哲思探究 - Google 圖書結果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屦,織席以為食。......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廪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 ...
#67. 呂思勉講中國政治思想史、文化史 - 第 2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所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就是說人君也要自己種田,自己做飯,像現在鄉下的村長一樣。(二)物價論量不論質。不論甚麼東西,只要他的量是一樣,其價格就是一樣。
#68. 讀史劄記:先秦甲帙之讀史劄記 - Google 圖書結果
(二九八)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觀於後世,有可以知古者。許行曰:「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論者或以為誕而不可信,然烏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產,不相徭役,《三國志· ...
#69. 中國哲學史大綱 - Google 圖書結果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屢織席以為食。......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 ...
#70. 漢語詞典/飧實用查詢 - Ravexyz
... 粥稀飯飧sūn er dinner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 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朱熹集注並雲:“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此處作動詞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71. 孟子 - Google 圖書結果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72. 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 - 第 43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
#73. 中國哲學常識: 典藏本 - 第 13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這是很激烈的無政府主義。《漢書.藝文志》論「農家」,也說他們「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 ...
#74. 110年搶救初考國文特訓分類試題 - 第 233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滕文公)。( ) 4.下列關於儒家思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儒家認為個人的言談必受其內在修養所影響,故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 ...
#75. “飧是个什么字?怎样读?_百度知道- 飧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飧:传飧、飧粥、柈飧、饭 ...
#76. 飧字的意思汉语字典千篇国学簡
飧食部3畫共12畫注音. ㄙㄨㄣ. 漢語拼音. sūn. 釋義. 名. 晚飯。.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康熙字典. 廣韻思渾切集韻韻會正韻蘇崑切, ...
#77. 孟子許行借人情也是一種智慧
陳相認為滕文公並非賢君,因為按照農家的標準,統治者不應霸佔百姓農耕的收成:「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78. 飧漢語漢字_百度百科 - Qvtv26V0
晚飯。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朝曰饔,夕曰飧。」 煮熟的飯菜。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便飯。
#79. 许仙漫话中医之二:吃啥拉啥叫完谷不化,脾肾阳虚是症结
... 而該詞乃組自拉丁語字首「dis 」代表件事情的相反及飧食部3畫共12畫注音. ㄙㄨㄣ. 漢語拼音. sūn. 釋義. 名. 晚飯。.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80. 漢字辞典- 飧
飧字收录于现通表标准字体。异体字喰飱造字法; 晚飯。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注:「朝曰饔,夕曰飧。
#81. 飧_百度百科 - U70K
又食也。周禮秋官司儀致飧,如致積之禮。註飧,食也。小禮曰飧,大禮曰饔餼。 飧sūnㄙㄨㄣ⒈ 晚饭,亦泛指熟食,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
#82. 飧: 飱的解释飱的意思汉典“飱字的基本解释簡
而集韵、類篇竟謂飧餐字。从𠊊。𣦼聲。七安切。十四部。與十三部之飧迥別。 晚飯。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漢.趙岐.
#83. 飱的解释飱的意思汉典“飱字的基本解释- 飧
注覆手者,謂食畢以手如:飧餐飯食飧錢古代在奉祿外給的飯錢飧粥稀飯飧sūn er dinner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 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朱熹集注並雲:“饔飧, ...
#84. 農家
源於農稷之官(教民稼穡)。 代表人物為許行。 主張國君與民並耕而食。 播百穀、勤耕桑,以足衣食。 孟子嘗斥許行為南蠻鴃舌之人。
#85. 飧的字義、部首、筆畫、相關詞查字典國語辭典
“飧字的解釋,釋義,異體字,音韻方言,部首筆劃,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字源字形𩚏餔也。 · 謂粲爲餐之假借字也。 · 飧食部3畫共12畫注音. ·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86. 農家之概述-知識百科-三民輔考
起源:蓋出於農稷之官學說重點:主張播百穀,勸農桑代表人物:許行:1戰國楚人。2主張君民並耕,廢除「治人」與「治於人」之階級。3主張以量為標準,畫一市價。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Confucianism 的必吃
【孟子】滕文公上(共五章)
(一)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滕文公做太子時﹐(有一次)到楚國去﹐路過宋國時會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謂齊景公曰1﹕‘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2﹕‘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太子從楚國返回﹐又來見孟子。孟子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道理就這麼一個罷了。成■對齊景公說﹕‘他﹐是個大丈夫﹔我﹐也是個大丈夫﹐我怕他什麼呢﹖’顏淵說﹕‘舜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什麼樣的人﹖(但是)有作為的人也能像他這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說這話的)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滕國的土地﹐截長補短﹐將近五十裡見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上說﹕‘如果藥力不能使病人頭暈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注釋】1成■﹕齊國勇士。2公明儀﹕曾參弟子。
(二)滕定公薨1﹐世子弇撏夾左窷奰e拔粽咼獻映15胛已雜謁危□諦鬧詹煌□=褚膊恍抑劣詿蠊剩□嵊□棺遊視諉獻櫻□緩笮惺隆﹗?
滕定公去世﹐太子對然友說﹕“以前孟子曾經同我在宋國交談過﹐我心裡始終沒有忘記。現在不幸遇到了這大變故﹐我想讓你去請教一下孟子﹐然後再治辦喪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然友到鄒國去請教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孟子說﹕“這不是很好嗎﹗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是應該盡到自己的心意去辦的事。曾子說過﹕‘父母在世﹐以禮侍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可以說是孝子。’諸侯的喪禮﹐我沒有學過﹔雖然這樣﹐我曾聽說過。三年的服喪期﹐穿縫邊的粗麻布喪服﹐喝粥﹐從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3﹐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然友回國作了匯報﹐太子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宗室百官都不願意﹐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前代君主﹐沒有誰實行過這種喪禮﹐我們的前代君主也沒有誰實行過﹐到了你身上卻要違反傳統﹐那不行。況且有記載說﹕‘喪禮、祭禮要遵從先祖的規矩。’又說﹕‘我們(的做法)都是有所繼承的。’”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太子對然友說﹕“過去我不曾講求學問﹐喜歡騎馬馳騁﹐比試劍法。現在宗室百官都不滿意我﹐擔心我不能竭盡孝道辦好喪事﹐ゥ慼撕漭H儐蠣獻憂虢獺﹗?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塚宰4﹐■粥5﹐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說﹕“是的﹐這是不能求助於別人的。孔子說﹕‘國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給塚宰處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這樣﹐)大小官員沒有敢不哀傷的﹐(因為太子)給他們帶了頭。’在上位的人愛好什麼﹐下面的人必定對此更加愛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風﹔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這件事就在於太子了。”
然友反命。
然友返國後作了匯報。
世子曰﹕“然﹐是誠在我。”
太子說﹕“對﹐這的確在於我自己。”
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之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於是)太子五個月都住在喪廬裡﹐沒有發布過政令誡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讚同﹐認為太子知禮。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來觀看葬禮。太子面容悲戚﹐哭聲哀傷﹐使吊喪的人非常滿意。
【注釋】1滕定公﹕滕國國君。2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師。3宗國﹕魯國的始封祖和滕國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國尊稱魯國為宗國。4塚宰﹕官名﹐原是輔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長﹐相當於後世的宰相。5■(chuo)﹕飲﹐喝。
(三)滕文公問為國。
滕文公問怎樣治理國家。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雲﹕‘晝爾於茅﹐宵爾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1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2﹕‘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孟子說﹕“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鬆勁的。《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繩搓好﹔趕緊上房修屋﹐就要播種百谷。’老百姓中形成這樣一條準則﹐有固定產業的人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沒有固定產業的就不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那麼違禮犯法、為非作歹的事﹐沒有不去幹的了。等到他們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後便用刑罰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布下羅網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卻幹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節儉﹐以禮對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賦稅有一定的制度。陽虎曾說﹕‘要發財就顧不上仁愛﹐要仁愛就不能發財。’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3﹔助者﹐藉也4。龍子曰5﹕‘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6﹐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7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夏朝每五十畝地﹐賦稅采用‘貢’法﹔商朝每七十畝地﹐賦稅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畝地﹐賦稅采用‘徹’法。其實稅率都是十分抽一。‘徹’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龍子說﹕‘管理土地的稅法﹐沒有比助法更好的﹐沒有比貢法更差的。’貢法是比較若幹年的收成﹐取平均數作為常數﹐按常數收稅。豐年﹐糧食多得狼藉滿地﹐多征些糧不算暴虐﹐(相對說來)貢法卻征收得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裡的糧粒掃起來湊數﹐也不夠交稅的﹐而貢法卻非要足數征收。(國君)作為百姓的父母﹐卻使百姓一年到頭勞累不堪﹐結果還不能養活父母﹐還得靠借貸來補足賦稅﹐使得老人孩子四處流亡﹐死在溝壑﹐(這樣的國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祿﹐滕國本來就實行了﹐(何不再實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處呢﹖)《詩經》上說﹕‘雨下到我們的公田裡﹐於是也下到我們的私田裡。’隻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來﹐就是周朝也實行助法的。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8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要設立庠、序、學、校來教導百姓。‘庠’是教養的意思﹔‘校’是教導的意思﹔‘序’是習射的意思。(地方學校﹐)夏代稱‘校’﹐商代稱‘序’﹐周代稱‘庠’﹔‘學’(是中央的學校)﹐三代共用這個名稱。(這些學校)都是用來教人懂得倫理關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倫理關系﹐百姓在下自然就會相親相愛。(您要這麼做了﹐)如果有聖王出現﹐必然會來效法的﹐這樣就成了聖王的老師了。《詩經》上說﹕‘歧周雖是古老的諸侯國﹐卻新接受了天命。’這是講的文王。您努力實行吧﹐也以此來更新您的國家。”
使畢戰問井地9。
(滕文公)派畢戰來問井田的問題。
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孟子說﹕“您的國君打算施行仁政﹐選派你(到我這裡來)﹐你一定要努力啊﹗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確定田界開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積)就不均﹐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亂田地的界限。田界劃分正確了﹐那麼分配井田﹐制定俸祿標準﹐就可輕而易舉地辦妥了。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滕國雖然地萬狹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農夫。沒有(做官的)君子﹐就沒有人來治理農夫﹔沒有農夫﹐就沒有人來供養君子。請考慮在農村實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納十分抽一的賦稅。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費用的五十畝田﹐對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給二十五畝。(百姓)喪葬遷居都不離鄉。鄉裡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結伴﹐守衛防盜相互幫助﹐有病相互照顧﹐那麼百姓之間就親近和睦。一裡見方的土地定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畝地﹐中間一塊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畝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農事完畢﹐才敢忙私田上的農活﹐這就是使君子和農夫有所區別的辦法。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況﹔至於如何改進完善﹐那就在於你的國君和你(的努力)了。”
【注釋】1以上四句出自《詩經‧豳風‧七月》。2陽虎﹕又作陽貨﹐春秋末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3徹者﹐徹也﹕徹﹐通也。是說這種稅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稅制。4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來耕種公田。5龍子﹕古代賢人。6糞﹕掃除。7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小雅‧大田》。8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9畢戰﹕滕國的臣子。井地﹕即井田﹐相傳為古代奴隸社會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的地為一個單位﹐劃成九區﹐其中為公田﹐八家均私田百畝﹐同養公田。因形如井字﹐故名。參見下文所述。
(四)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1﹐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的人叫許行的﹐從楚國來到滕國﹐登門謁見滕文公﹐說﹕“我這個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願能得到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文公給了他一處住所。他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編草鞋織席子為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2﹐負耒耜而自宋之滕3﹐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良的弟子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對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聖人的政治﹐這樣﹐您也就是聖人了﹐我願做聖人的百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到許行後大為高興﹐就完全拋棄了自己原來所學的東西﹐改向許行學習。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4。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陳相見到了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文公倒確實是賢明的君主﹔雖然如此﹐他還不懂得(賢君治國的)道理。賢君與人民一起耕作養活自己﹐一面燒火做飯﹐一面治理天下。現在﹐滕國有堆滿糧食錢財的倉庫﹐這是侵害百姓來供養自己﹐哪能稱得上賢明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孟子問﹕“許子一定是自己種了糧食才吃飯的嗎﹖”
曰﹕“然。”
陳相說﹕“是的。”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
孟子問﹕“許子一定是自己織了布才穿衣的嗎﹖”
曰﹕“否﹐許子衣褐。”
答道﹕“不是﹐許子穿粗麻編織的衣服。”
“許子冠乎﹖”
孟子問﹕“許子戴帽子嗎﹖”
曰﹕“冠。”
答道﹕“戴的。”
曰﹕“奚冠﹖”
孟子問﹕“戴什麼樣的帽子﹖”
曰﹕“冠素。”
答道﹕“戴生絲織的帽子。”
曰﹕“自織之與﹖”
孟子問﹕“自己織的嗎﹖”
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用糧食換來的。”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孟子問﹕“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曰﹕“害於耕。”
答道﹕“會妨礙農活。”
曰“許子以釜甑爨5﹐以鐵耕乎﹖”
孟子又問﹕“許子用鍋、甑燒飯﹐用鐵農具耕田嗎﹖”
曰﹕“然。”
答道﹕“是的。”
“自為之與﹖”
孟子問﹕“自己造的嗎﹖”
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是﹐用糧食換來的。”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孟子說﹕“農夫拿糧食交換(生活、生產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們的器具交換糧食﹐難道就是侵害了農夫利益了嗎﹖再說﹐許子為什麼不自己制陶冶鐵﹐停止交換﹐樣樣東西都從自家屋裡取來用﹖為什麼要忙忙碌碌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子這樣不怕麻煩呢﹖”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陳相答道﹕“各種工匠的活計本來就不可能邊耕作邊幹的。”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孟子說﹕“既然是這樣的道理﹐那麼治理天下的事偏能邊耕作邊幹的嗎﹖有官吏們的事﹐有小民們的事。再說一個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種工匠來替他制備﹐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後使用﹐這是導致天下的人疲於奔走。所以說﹕有些人動用心思﹐有些人動用體力。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6﹐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在堯的時代﹐天下還不太平﹐洪水橫流﹐到處泛濫﹐草木遍地叢生﹐禽獸大量繁殖﹐莊稼沒有收成﹐禽獸威逼人類﹐印滿獸蹄鳥跡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堯為此獨自憂慮﹐提拔舜來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益在山岡沼澤燃起大火﹐燒掉草木﹐禽獸逃竄躲藏。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漯水﹐將它們導流入海﹔開通汝水、漢水﹐疏濬淮水、泗水﹐將它們導入長江。這樣﹐中原百姓才能(耕種收獲)吃上飯。在那時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經過自己家的門口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親自耕種﹐能辦到嗎﹖
“後稷教民稼穡7﹐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8﹐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曰9﹕‘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後稷教人民各種農事﹐種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養育。人類生活的通則是﹕吃飽、穿暖、安居而沒有教育﹐便同禽獸差不多。聖人又憂慮這件事﹐任命契擔任司徒﹐把倫理道理教給人民──父子講親愛﹐君臣講禮義﹐夫婦講內外之別﹐長幼講尊卑次序﹐朋友講真誠守信。放勛說﹕‘慰勞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自得其所﹐隨後賑濟他們給他們恩惠。’聖人為人民操心到這般程度﹐還有空閒耕作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10。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堯把得不到舜當作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當作自己的憂慮。把耕種不好百畝田地當作自己憂慮的﹐是農夫。把財物分給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為天下物色賢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物色到賢才是困難的。孔子說﹕‘堯作為君主真是偉大啊﹗隻有天是偉大的﹐隻有堯能效法天。(堯的功德)浩盪無邊啊﹐人民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真是個好君主啊﹐帝舜﹗多麼崇高啊﹗擁有天下卻不一一參與政事﹗’堯舜治理天下﹐難道是無所用心的嗎﹖隻是不用在耕作上罷了。
“吾聞用夏變夷者(11)﹐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12)﹐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13)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我隻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改變蠻夷的﹐沒聽說過被蠻夷改變的。陳良出生於楚國﹐愛好周公、孔子的學說﹐到北邊的中原地區來學習﹐北方的學者沒有人超過他的﹐他真稱得上是傑出人物了。你們兄弟拜他為師幾十年﹐老師一死就背叛了他。從前﹐孔子逝世﹐(弟子們服喪)三年後﹐收拾行李將要各自回去﹐走進子貢住處行禮告別﹐相對痛哭﹐泣不成聲﹐這才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在祭場上搭了間房子﹐獨居三年﹐然後才回家。後來的某一天﹐子夏、子張、子遊認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禮節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說﹕‘不行﹗(老師的人品)如同經江漢之水洗滌過﹐盛夏的太陽曝曬過一般﹐潔白明亮得無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現在﹐那個話語難聽得像伯勞鳥叫似的南方蠻子﹐攻擊先王之道﹐你卻背叛自己的老師去向他學習﹐這跟曾子相差太遠了。我聽說‘(鳥雀)從幽暗的山谷飛出來遷到高樹上’的﹐沒聽說從高樹遷下來飛進幽暗山谷的。《詩經‧魯頌》上說﹕‘征討戎狄﹐懲罰荊舒。’周公尚且要征討楚國人﹐你卻還向楚國人學習﹐也真是不善改變的了。”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陳相說﹕“(如果)依照許子的學說實行﹐那麼市場上物價就不會有兩樣﹐國中就沒有弄虛作假的﹔哪怕叫小孩上市場(買東西)﹐也不會有人欺騙他。布和綢長短相同﹐價錢就一樣﹔麻線絲綿輕重相同﹐價錢就一樣﹔各種糧食多少相同﹐價錢就一樣﹔鞋子大小相同﹐價錢就一樣。”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孟子說﹕“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它們的價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你把它們放在一起等同看待﹐這是擾亂天下罷了。做工粗糙的鞋與做工精細的鞋同一個價錢﹐人們難道還肯做(做工好的鞋)嗎﹖依從了許子的主張﹐便會使大家一個跟著一個地幹虛假欺騙的勾當﹐哪還能治理好國家﹖”
【注釋】1神農﹕上古傳說中的人物﹐相傳他首先制造農具﹐教導人民種田。戰國時﹐提倡重視農業的學派標榜自己奉行神農學說。許行﹕戰國時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2陳良﹕楚國的儒者。3耒耜(lei si)﹕古代一種像犁的農具﹐木柄叫“耒”﹐犁頭叫“耜”。4饔飧(yong sun)﹕早飯叫“饔”﹐晚飯叫“飧”﹐這裡用作動詞﹐做飯。5甑(zeng)﹕古代做飯用的一種陶器。爨(cuan)﹕燒火做飯。6益﹕舜的臣子。7後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名棄。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做農官﹐教民耕種。8契(xie)﹕傳說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9放勛﹕堯的稱號。10皋陶(gaoyao)﹕相傳是舜時掌管刑法的官。(11)夏﹕指當時居住中原地區的民族。夷﹕古代對東部各族的統稱﹐這裡泛指居住於中原地區以外的部族。(12)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歷比現在的農歷早兩個月﹐故“秋陽”相當於農歷夏季的太陽。(13)以上兩句出自《詩經‧魯頌‧門房■宮》。
(五)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1。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墨家學派的夷之通過徐辟求見孟子。孟子說﹕“我本來願意接見﹐現在我還病著﹐等病好了﹐我將去見他﹐夷子不必來。”
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過了些日子﹐夷之又來求見孟子。孟子說﹕“我現在可以接見他了。(不過﹐)說話不直截了當﹐道理就顯現不出來﹐我直截了當地說吧。我聽說夷子是墨家學者﹐墨家辦理喪事是以薄葬作為原則的。夷子想用它來改變天下的習俗﹐豈不是認為不薄葬就不值得稱道嗎﹖然而夷子卻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來對待雙親了。”
徐子以告夷子。
徐辟把孟子的話告訴了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2﹐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夷子說﹕“按儒家的說法﹐古代的聖人(愛護百姓)就像愛護初生的嬰兒﹐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認為是說﹐對人愛是不分差別等級的﹐隻是施行起來是從自己的父母開始。”
徐子以告孟子。
徐辟又把這話轉告給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孟子說﹕“夷子真認為愛自己的侄子就像愛鄰人的嬰兒一樣嗎﹖他隻抓住了這一點﹕嬰兒在地上爬﹐就要掉進井裡了﹐這不是嬰兒的過錯﹐(所以人人去救。他以為這就是愛不分差別等級。)再說天生萬物﹐使它們隻有一個本源﹐(人隻有父母一個本源。)然而夷子(主張愛不分差別等級﹐)是他認為有兩個本源的緣故。大概上古曾有個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拋棄在山溝裡。後來的一天路過那裡﹐看見狐貍在啃他父母的屍體﹐蒼蠅、蚊蟲叮吮著屍體。那人額頭上不禁冒出汗來﹐斜著眼不敢正視。那汗﹐不是流給人看的﹐而是內心的悔恨表露在臉上﹐大概他就回家拿來筐和鍬把屍體掩埋了。掩埋屍體確實是對的﹐那麼孝子仁人掩埋他們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講究方式的)道理了。”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徐子把這番話轉告給夷子。夷子悵惘了一會﹐說﹕“我受到教誨了。”
【注釋】1墨者﹕墨家學派的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翟。墨家主張“兼愛”、“尚賢”、“尚同”等﹐提倡“節用”、“節葬”﹐反對“厚葬”。墨家學說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的利益。夷之﹕姓夷名之。徐辟﹕孟子弟子。2“若保赤子”一語見於《尚書‧康誥》。
--
+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