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轉容量率做假是真的嗎?】
#數字可能沒問題但須清楚揭露 #了解備轉容量
近期有些聲音指向台電的綠燈是假的,備轉容量是假的!而究竟台電的備轉容量有沒有作假?先講結論,沒作假,畢竟行之有年,公務人員也不會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然而名詞定義與呈現上,仍與國際間有諸多差異。
▋台電的備轉容量
備轉容量,顧名思義,備好運轉的發電容量,用以應變電網負載變化、電力負載預估錯誤或突發事故。
台電定義的備轉容量為:
備轉容量=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
台電會依造每天尖峰能力不同(機組排休、天候條件以及燃料供應狀況),扣除當天尖峰負載得出其備轉容量,而備轉容量率就是將備轉容量再除上尖峰負載。台電定義出10%以上為供電穩定,6%以下則有缺電危機。
這樣比率的定義其實有相當問題存在
1⃣我們無法確定那些機組是備轉
2⃣不同季節時間下的電網(備轉)需求不一,有量的需求,也有比例的需求
因此,當我們看到國外備轉容量在定義上,鮮少會去計算幾%,幾乎都是針對當下電網條件,去計算所需的備轉容量,同時,因為國外電力市場自由化緣故,備轉容量已經被視為電力輔助服務(Axillary Service)的一環,並有專屬的競標市場。
–
▋國外備轉容量率定義
台電的發電參數設定與設備幾乎都參考美國,因此我們便先以北美電力可靠度組織(NERC) 的相關規範(Reliability Guideline, Operating Reserve Management – Version 2, 2017)做備轉容量的講解,於規範中提及的備轉容量就有三種,分別為:
1⃣調節備轉(Regulating Reserve):用以即時平衡電力負載變動、負載預測錯誤以及再生能源預測錯誤之備轉容量。調節備轉容量通常為尖峰負載的2-3%,由過去電網負載預測失誤之平均,但伴隨再生能源的增加,仍須加上其預估錯誤的部分,以致需準備更多調節備轉。
2⃣緊急事故備轉(Contingency Reserve) : 用以電網發生重大事故時,緊急上場救援補上的發電容量,通常包含10分鐘備轉(10-Minute Spinning Reserve),與30分鐘備轉 (30-Minute Spinning Reserve)。10分鐘備轉須能在短時間內替代電網中最大單一緊急事故(Most Severe Single Contingency, MSSC),因此其容量至少得滿足該緊急事故的損失,以台灣為例就是一部核二機組跳機,或它的聯外輸電網絡損壞,導致頓時喪失將近1GW的事件。而30分鐘備轉通常被定義為1.5-2倍的MSSC,用於10分鐘備轉失效後補上的備轉。
因此整體來說,緊急事故備轉大約為2-3倍的MSSC,以台灣為例就是將近2-3GW,相當於5-8%的夏季尖峰用電。但此處的定義明確,並非幾%,會因為電網即時運作狀況有別,例如冬季時就相當於7-11%。
3⃣頻率響應備轉(Frequency Responsive Reserve):用以維持電網頻率或電網慣性的備轉容量。通常是運轉在線的機組就要提供這樣的服務。其需求視該電網系統中的併網頻率響應準則(Interconnection Frequency Response Obligation, IFRO)以及最大頻率變化(Maximum delta frequency, MDF)而定,以美國電網的平均而言,這樣的需求約略為尖峰負載的1%
除此之外,美國部分地區也有所謂快升備轉(Ramping Reserve)來提供電網快速彈性調度的服務,依據其電網需求而定,目前再生能源相當多的加州電網(CAISO)以及美國中部電網(MISO)有推動這類服務。而上述三種備轉容量調節備轉、緊急事故備轉與頻率響應備轉也可見於歐洲電網(ENTSO-E),概念大同小異,但會換個名字,例如它的緊急事故備轉包含初級以及次級備轉,英國電網中則是以STOR(短期備轉)作為緊急事故備轉與調節備轉。
–
▋所以到底備轉夠不夠啦
我想大家到這邊會有個疑問,那到底要幾%才夠?前面已經說了,台電以幾%去定義備轉是有問題存在的。但若以美國系統而言,將前述三種功能備轉相加後得出,10處電力市場中,有4區的備轉容量需求相較於它的尖峰用電量小於6%,有兩處介於6-10%之間,有4處大於10%。
我倒也沒想要對台電做甚麼質疑,但以同樣的標準計算,#台電所需的最低備轉容量率可能為 8-12%。以目前台電所提供的數據,10%的備轉容量率就稱作供電穩定或足夠來說,似乎有必要做更多說明,而台電計算最大供電能力的細節,能否更公開透明也是讓人期待之處。
目前台電揭露備轉容量率的方式也明顯不合乎國際趨勢,但可能與電力市場尚未開放有關,前些日子中有些台電修改備轉容量率標準的新聞,例如10%中須包含一部份的熱備轉以及一部份的冷備轉,其實是合理且符合備轉容量服務精神的,但一樣,這樣的備轉容量定義是否能夠合乎上述簡介中備轉容量的幾種功能,我想都應該清楚且即時的說明。關於呈現的方式,若能比造加州電力調度局CAISO,清楚呈現當天預估的負載,及時供電能力以及再生能源等,都可以幫助消費者更清楚。
另外,有些人認為台電將備轉容量率的計算納入再生能源感到納悶,直觀認為備轉容量應當接受調度,再生能源不該計入備轉。這樣的說法對也不對,同樣於國外的電力市場中,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只要能確保其再生能源能在特定時間發出一定電量,例如光電能於中午時分派上用場,其再生能源電廠便能參與備轉容量市場競標。(但以調節功能為主)
而日益增加的再生能源發電是否導致備轉容量需求增加?此題目也須針對三種備轉分別探討,大家可以先想想,日後再慢慢說。
負載平衡設定比例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低成本的深度脫碳還需核能】
#風光超過四成五會墊高電力系統的成本 #MIT不是網軍
MIT的能源、環境和農業經濟學家John Reilly,MIT全球變遷科學與政策計畫(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的共同主任。最近發表與總結了一篇報告《深度脫碳的美國,核能扮演的角色?》。
如果風機與太陽能板的生意日隆、價格日低,為什麼還需要核能?
原因是,當我們不斷建置太陽能板和風機時,它們的產率將可能下降;且儘管個別太陽能板的成本很低,累積下來若超過一定數量,也會給剩餘的電力系統施加相當可觀的成本壓力。MIT研究團隊對這種趨勢進行了考查,並以此解釋為何建立一個在預算上可負擔的脫碳能源系統,新建與既有的核電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要清楚知道,未來所謂發電均畫成本LCOE可能無法完全反映各項能源的發電成本,他忽略的調度與輸電上的成本。
報告中針對四項情境提出模擬,分別為基準線、高再生能源減碳配比、有核能減碳配比以及彈性核能減碳配比(風光約佔比四成、核能約三成),分析結果在各區域皆顯示調度措施、市場價格以及碳價成本在有核能的情境中皆可取得較多的優勢,當然這也取決未來核能的發展是否能夠在新機組上成功削減成本(彈性核能與一般核能的情境差別沒有出現在成本上,但卻可以容納更多再生能源提升其效率)。
報告中的情境假設我認為滿值得台灣參考,因為情境中風光的發電曲線與台灣相近,天然氣比例也差不多,或許調度上也可以有些想法。而核能的部分,文章中對低價核能的設定約為台幣1.5~1.8元,對應台灣有些偏高,也就代表若我們參考類似情境效益應該更得以彰顯。
不過既然是模擬,勢必也代表僅作參考用,有許多條件假設尚未納入,例如進一步的政策誘因、需量反應、市場規劃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再生能源再進一步提升,然而,報告中也未納入為了解決電力潮流壅塞需增加的電力網強化成本,根據各地經驗,將會是筆可觀數字。
▍完整報告分析 https://reurl.cc/M7LaRL
▍風光電的成本
風光電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理應讓它倍數成長,可是MIT的研究發現,一旦變動型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提供某一區域的總發電量達40%—約4倍於它們在全國的佔比,電力系統的成本就變得很貴;在某些風光市場滲透率更高的地區,麻煩已開始浮現,更別說4成的佔比仍遠低於再生能源支持者鼓吹的百分百願景。
將風光產電的配比提高到40%以上會發生什麼事?對電力系統而言,至少會產生兩種不利影響:首先,愈大量的太陽能和風電會被要求「減產」(Curtailment),意思就是風光電機組在產值最高的時段,退出與電網的併聯,因為電量的供給超過了需求。其次,當風光發不出電的時段,需要更多備用的發電容量,由於這些多出的備用容量大部分時間都閒置,因此增加了系統的成本。
舉例:加州是部署間歇性再生能源的領頭羊,卻在今年4月,讓原本可發出19億度的再生能源機組退出電網,按國內的零售均價計算,19億度的產值達數千萬美元,但沒併電網、就全部歸零。另外在5月時,加州關閉裝置容量4,700MW的再生能源,多數是太陽能。相比之下,胡佛水壩的裝置容量為2,000MW。
▍儲能能幫忙嗎?
面對再生能源的困境,儲能雖然可以幫忙,可儲能的策略是建立在小時或一天的基礎上(而無法擴大到季節或月份的尺度),且當開始仔細研究時,會發現它比想像中更困難。首先是價格:電池製造商的報價很模糊,但容量1度電的鋰離子電池售價大概不出300美元,這個數字雖比早期便宜,但以大量儲存一個12分錢的商品(美國一度電力)來說,還是太貴了。價格之外電力儲存時間也是待克服的一點。
▍核能與碳捕捉
因此,如果要想在本世紀中葉前將電力部門的碳排放下縮9成、降至2005年的10%(美國),這個系統需要其他工具,例如核能和碳捕捉(但在碳捕捉便宜到能大量使用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使核能每度的成本高於太陽能或風能,它也能非常有用,因為核能可在風光不發電時提供能源,反觀如果再生能源在需要時無法發電,再便宜也沒用。
但研究也發現,要使核能在脫碳之路中發揮作用,必須找到方法降低建置新電廠的成本,這不會在短期內發生,因為建立「創新」需要漫長與艱苦的學習曲線,但能源產業已證明,硬體與人才確實能遵循學習曲線,看看風場或壓裂技術的演進便知。
▍放太多雞蛋的籃子
放太多的風蛋與太陽蛋在再生能源的籃子中,造成的根本問題是:需具備比給定的負載水平大很多的發電容量,才能滿足該負載水平。
過去火力發電廠可以有需要就啟動,系統唯一要具備的只是滿足電力需求的容量、再加上一點因應機組故障的發電餘裕;今天你得有足夠的(備轉)容量,去平衡風光電在間歇期造成的發電量損失。一個「100MW」的太陽能電廠只能在中午前後發出100MW的電,可用電高峰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後才出現,此時太陽已快西下,僅能發出比裝置容量小很多的電。風電亦然,通常在需求不高的夜間發出最多電,當世界清醒且吃電時,風機的發揮僅達它最大潛能的一小部分。
總之,一個以再生能源為中心的電力系統,就算容量大到可以滿足用電峰值需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生產大量沒有價值的剩餘電力的問題。到2050年,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而且必須如此)使電力部門脫碳,我們仍需要不間斷供應的零碳來源,例如核能。
▍參考資料:Too much wind and solar raises power system costs. Deep decarbonization requires nuclear https://reurl.cc/K6Le5R
圖片為合成
負載平衡設定比例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低成本的深度脫碳還需核能】
#風光超過四成五會墊高電力系統的成本 #MIT不是網軍
MIT的能源、環境和農業經濟學家John Reilly,MIT全球變遷科學與政策計畫(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的共同主任。最近發表與總結了一篇報告《深度脫碳的美國,核能扮演的角色?》。
如果風機與太陽能板的生意日隆、價格日低,為什麼還需要核能?
原因是,當我們不斷建置太陽能板和風機時,它們的產率將可能下降;且儘管個別太陽能板的成本很低,累積下來若超過一定數量,也會給剩餘的電力系統施加相當可觀的成本壓力。MIT研究團隊對這種趨勢進行了考查,並以此解釋為何建立一個在預算上可負擔的脫碳能源系統,新建與既有的核電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要清楚知道,未來所謂發電均畫成本LCOE可能無法完全反映各項能源的發電成本,他忽略的調度與輸電上的成本。
報告中針對四項情境提出模擬,分別為基準線、高再生能源減碳配比、有核能減碳配比以及彈性核能減碳配比(風光約佔比四成、核能約三成),分析結果在各區域皆顯示調度措施、市場價格以及碳價成本在有核能的情境中皆可取得較多的優勢,當然這也取決未來核能的發展是否能夠在新機組上成功削減成本(彈性核能與一般核能的情境差別沒有出現在成本上,但卻可以容納更多再生能源提升其效率)。
報告中的情境假設我認為滿值得台灣參考,因為情境中風光的發電曲線與台灣相近,天然氣比例也差不多,或許調度上也可以有些想法。而核能的部分,文章中對低價核能的設定約為台幣1.5~1.8元,對應台灣有些偏高,也就代表若我們參考類似情境效益應該更得以彰顯。
不過既然是模擬,勢必也代表僅作參考用,有許多條件假設尚未納入,例如進一步的政策誘因、需量反應、市場規劃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再生能源再進一步提升,然而,報告中也未納入為了解決電力潮流壅塞需增加的電力網強化成本,根據各地經驗,將會是筆可觀數字。
▍完整報告分析 https://reurl.cc/M7LaRL
▍風光電的成本
風光電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理應讓它倍數成長,可是MIT的研究發現,一旦變動型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提供某一區域的總發電量達40%—約4倍於它們在全國的佔比,電力系統的成本就變得很貴;在某些風光市場滲透率更高的地區,麻煩已開始浮現,更別說4成的佔比仍遠低於再生能源支持者鼓吹的百分百願景。
將風光產電的配比提高到40%以上會發生什麼事?對電力系統而言,至少會產生兩種不利影響:首先,愈大量的太陽能和風電會被要求「減產」(Curtailment),意思就是風光電機組在產值最高的時段,退出與電網的併聯,因為電量的供給超過了需求。其次,當風光發不出電的時段,需要更多備用的發電容量,由於這些多出的備用容量大部分時間都閒置,因此增加了系統的成本。
舉例:加州是部署間歇性再生能源的領頭羊,卻在今年4月,讓原本可發出19億度的再生能源機組退出電網,按國內的零售均價計算,19億度的產值達數千萬美元,但沒併電網、就全部歸零。另外在5月時,加州關閉裝置容量4,700MW的再生能源,多數是太陽能。相比之下,胡佛水壩的裝置容量為2,000MW。
▍儲能能幫忙嗎?
面對再生能源的困境,儲能雖然可以幫忙,可儲能的策略是建立在小時或一天的基礎上(而無法擴大到季節或月份的尺度),且當開始仔細研究時,會發現它比想像中更困難。首先是價格:電池製造商的報價很模糊,但容量1度電的鋰離子電池售價大概不出300美元,這個數字雖比早期便宜,但以大量儲存一個12分錢的商品(美國一度電力)來說,還是太貴了。價格之外電力儲存時間也是待克服的一點。
▍核能與碳捕捉
因此,如果要想在本世紀中葉前將電力部門的碳排放下縮9成、降至2005年的10%(美國),這個系統需要其他工具,例如核能和碳捕捉(但在碳捕捉便宜到能大量使用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使核能每度的成本高於太陽能或風能,它也能非常有用,因為核能可在風光不發電時提供能源,反觀如果再生能源在需要時無法發電,再便宜也沒用。
但研究也發現,要使核能在脫碳之路中發揮作用,必須找到方法降低建置新電廠的成本,這不會在短期內發生,因為建立「創新」需要漫長與艱苦的學習曲線,但能源產業已證明,硬體與人才確實能遵循學習曲線,看看風場或壓裂技術的演進便知。
▍放太多雞蛋的籃子
放太多的風蛋與太陽蛋在再生能源的籃子中,造成的根本問題是:需具備比給定的負載水平大很多的發電容量,才能滿足該負載水平。
過去火力發電廠可以有需要就啟動,系統唯一要具備的只是滿足電力需求的容量、再加上一點因應機組故障的發電餘裕;今天你得有足夠的(備轉)容量,去平衡風光電在間歇期造成的發電量損失。一個「100MW」的太陽能電廠只能在中午前後發出100MW的電,可用電高峰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後才出現,此時太陽已快西下,僅能發出比裝置容量小很多的電。風電亦然,通常在需求不高的夜間發出最多電,當世界清醒且吃電時,風機的發揮僅達它最大潛能的一小部分。
總之,一個以再生能源為中心的電力系統,就算容量大到可以滿足用電峰值需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生產大量沒有價值的剩餘電力的問題。到2050年,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而且必須如此)使電力部門脫碳,我們仍需要不間斷供應的零碳來源,例如核能。
▍參考資料:Too much wind and solar raises power system costs. Deep decarbonization requires nuclear https://reurl.cc/K6Le5R
圖片為合成
負載平衡設定比例 在 2023 日本の未来形YouTuber - enarya.online 的必吃
豆漿比例豆腐. 韓国カンウォンドカジノ. 高爾宣osn. 迷宮日文. ... Qr code 掃碼器設定. 賭石電視劇. 豐原網美蛋糕. ... 安定平衡精油. 頭髮少好命. 養髮湯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