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6Rachel 芮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晚安~~ 今天的vlog內容其實是上一個vlog結束的隔天,有點久遠💦 歐姆蛋用的就是前一天晚餐沒用完的菜 藝用解剖學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習人體骨骼和肌肉的結構, 有的人覺得一定要鑽研藝用解剖學、也有的人覺得除非是寫實派否則不重要。 但我就是單純覺得畫這個很好玩很療癒 雖然那些什麼骨什麼肌的很複雜...
藝用解剖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剩下1/4本,應該在冬季來臨前可以啃完這本 🐛🐛
.
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任職於巴黎高等應用藝術學院(LISAA) 米契爾.勞里切拉教授所撰寫的書籍時,還沒有繁體中文版;意外的是在自己買入一本簡體中文版後沒多久,繁中版就問世了,出版社還找了我掛名推薦,也因此獲贈贈書一本 (Lucky~🤸♀🤸🤸♂)
.
於是把出版社贈送的那本作為珍藏,而自己購入那本成為每天睡前撕下幾頁練習的啃食對象,一口一口(一筆一筆)的吃進身體吸收成為養份 🌱🌱
.
米契爾.勞里切拉教授書中描繪人體的筆觸是比較舒放的,而自己針對藝用解剖學的學習一直是比較拘謹的。看到這本書時,就希望能透過練習這些內容,從天平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想能同時到過兩端,那麼對於各種風格的掌握能力自然會更加收放自如
#奧運
#蹭話題
我相信現在po這種文觀看意願一定會很低,所以必須蹭一下奧運的話題,奉上一點點藝術和奧運間的冷知識 😸😸
.
不少中小學生在美術課本上看到西洋名畫時,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這些人為什麼都不穿衣服?」
.
原因是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便是人類的身體,如此美好的風景怎麼可以用衣物摭擋起來呢?! 所以希臘從古典時期的雕像、畫像都是呈現裸體的狀態;而每4年,古希臘人會聚集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的小城奧林匹亞,在小城的宙斯神廟前,透過擲鐵餅、鏢槍等等活動,將人類最美好的風景展現給萬神之王宙斯看,感謝他又帶給人間歡樂的4年 😹😹
.
這就是古代奧運的起源,帶有某種傳統民俗活動、類似鋼管舞的色彩;後來人類經過17世紀的啟蒙運動、科學革命,理性思維的洗禮後,在1896年復辦的現代奧運中,就褪去酬神的意涵、穿上衣服,展現的是經過每4年的堅苦鍛練後,各個國家運動選手挑戰人類各種身體極限的可能性
.
想知道人類可以舉起最重的重量是多少嗎!?奧運告訴你~🏆🥇
想知道人類游泳可以遊多快嗎!?奧運告訴你~🏆🥇
#冷知識
#貢獻完畢
藝用解剖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骨骼之書 - 藝用解剖學入門》
很漂亮的一本書
裡面是教你如何畫出人體的骨骼結構
但如果是像我沒什麼藝術細胞的
也沒關係
光是用看的就會感受到人體真的是很神奇的結構
如果是教動作的人 對解剖學肌動學有基本的了解我覺得很重要
但比較常被討論到的有兩題
1 瑜伽不是只有體位法啊 講解剖不是瑜伽
A:但如果你的教學裡有動作 那了解人體的動作也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2 那我的解剖學(簡單通稱)到底要多強才合格?
A:夠用就好 重點是要想清楚自己要教什麼
但講回到主題
偶爾換用欣賞的角度來看人體也滿有趣的 💀💀💀
#阿肯師閒聊系列
#骨骼之書
#kensyogalife
藝用解剖學 在 6Rachel 芮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晚安~~
今天的vlog內容其實是上一個vlog結束的隔天,有點久遠💦
歐姆蛋用的就是前一天晚餐沒用完的菜
藝用解剖學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習人體骨骼和肌肉的結構,
有的人覺得一定要鑽研藝用解剖學、也有的人覺得除非是寫實派否則不重要。
但我就是單純覺得畫這個很好玩很療癒
雖然那些什麼骨什麼肌的很複雜,我無法馬上記得,但不礙事~
我們多畫幾次
吃飯的餐廳叫Siugar Pea Cafe
我們點的三個菜都好吃
1.蝦仁酪梨沙拉:中規中矩的好吃
2.慢煮鮭魚:好吃!!
3.番茄鮮蝦蝴蝶麵 :三道菜中的第一名
下次見囉~掰掰
- - - - -
🎵 BGM:
Music by Savannah King - Honey To A Bee - https://thmatc.co/?l=8CC4B15C
Music by ninjoi. - Prayers - https://thmatc.co/?l=D68AD969
Music by Eric Reprid - Something to Nothing - https://thmatc.co/?l=CBD70CF2
Music by ninjoi. - Acceptance - https://thmatc.co/?l=B8A8AD8
- - - - -
🥑 INSTAGRAM:
@rachelliu_u → 日常(me&my life)
https://www.instagram.com/rachelliu_u/
@6rachelliu → 插畫(illustration)
https://www.instagram.com/6rachelliu/
- - - - -
✉️ 6[email protected]
- - - - -
-4
藝用解剖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藝用解剖學 在 藝用解剖學2 - 鍾全斌OB Illustration 的必吃
【工商廣告時間】 . . 『藝用解剖學2 - 凝望透視之眼360 度全視野攻略』上線拉!!~☀☀ ▻▻ https://hahow.in/cr/draw-the-eyes .... ... <看更多>
藝用解剖學 在 【藝術課程】藝用解剖學1- 達文西維特魯威人 - YouTube 的必吃
達文西人體結構課程:https://bit.ly/2YIY4BG教你將實際應用藝用解剖學。課程將以達文西的解剖筆記-維特魯威人為範例,帶你理解骨骼結構與肌肉紋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