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 #臺灣族群 公視台語台 🇹🇼
說台語,閩南語
想和社會產生連結,老人家的選擇並不多
小時候還不懂事,以為阿公阿嬤都愛看灑狗血的肥皂劇,長大後才知道,打開電視100多個頻道,台語才是他們熟悉的語言。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老人家也努力想要跟這個社會產生連結,我們也許還有手機和網路,但是他們的選擇並不多。
以前的八點檔其實還滿好看的,演的是老人家年少時走跳打拚的寫實人生,與其說人生如戲,不如說戲如人生。聽阿公說過年輕時的故事,17歲時背著一袋行囊,身上沒什麼錢,只有一張彰化往台北的火車票,就這樣隻身上來打拚了,晚上和牛一起睡覺,白天到市區蓋房子。台北車站附近許多目前已經拆掉的舊房舍,都是當年他經手過一起蓋的。
戒嚴時代威權統治的陰影使然,阿公阿嬤是鐵板深藍,但總是愛看民視新聞,因為其他台的中文講太快了,有時我在旁邊看還要幫忙翻譯解說。後來發現華視和公視也有台語新聞,於是他們的選擇才又多了一點。
質樸的台語歌謠,串起老一輩的人生歷練
講到台語歌,年輕人說滅火器、拍謝少年和茄子蛋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台語歌,五月天的〈志明與春嬌〉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年紀往前推,爸媽說他們聽的是伍佰、陳昇和江蕙,而林強的〈向前行〉最能唱出90年代的社會寫照。再往前推,阿公阿嬤現在最喜歡詹雅雯、黃乙玲和蔡小虎,翁立友的〈我問天〉再怎麼唱也不會厭倦。
其實對老人家而言,文夏、洪一峰、鄭日清、許石的傳統演歌念謠,才是他們記憶裡最懷念的台語歌。火車鐵馬、做工行船、故鄉的父母、思慕的戀人,歌詞描寫著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含蓄內斂的小情小愛;因為在那個貧窮困苦的古早時代,活著最重要,從當時流行的詞曲也能看出台灣人質樸敦厚的草根性格。對老人家來說,現在的電視機裡,大概只剩台語歌謠節目才聽得到了。
國小時流行DVD、VCD,菜市場賣著3片200元的盜版音樂光碟,阿公阿嬤在客廳放著歌聽得很開心。後來MP3問世,我們不只幫忙灌歌進去,還到魔鏡歌詞網找歌詞,印成歌詞本。而現在又更方便了,YouTube幫忙建一個播放歌單,阿公阿嬤還會去買藍芽喇叭來聽,老實說還滿新潮的。
智慧型手機風行後,老人家開始學會用Line了,娛樂消遣變多了,受到電視的荼毒也變少了。不會打字沒關係,有貼圖有視訊,說話還可以用錄音的。但我還是希望他們兩老能多多出門釣魚打麻將啦。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