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com/@chencaicing
從我意識到自己存在開始,大概有三次,我強烈覺得自己存在一點都不特別,只是世代繁衍當中的微弱影子,甚至都沒有延續的價值。
為什麼呢?
在研一暑假的時候,我天天都在台大圖書館唸書,可我其實不是為了愛唸書或考試而去的,一半是陪男友,一半是陪朋友。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放空。
有一次在台大社圖放空累了,我到書架附近巡一巡,發現我朋友說過的一套書,那套書是這樣的:
大約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有很多文人不知道是消失還是被消失,總之都在30歲之前消失了。
那套書可能有8本以上,每一本裡面都存放著15人以上的遺作。每個人的開始都能有一頁前言,100字以內描寫朋友眼中的這人是什麼模樣,後面就附上幾篇作品,有人寫預言、有寫笑話、寫散文、寫現代詩、批評時事,我想根本就是社群網站的剪影,只差沒有圖片影音罷了。不存在娛樂化跟互動化,只有我與環境時事的共存的異想世界。這些跟我一樣年紀的人也是用理性解構或迷惘眼前的荒謬,或者純粹用感性抒發情緒,除了時空環境不同以外,我不知道自己跟這些人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那是100年前了。
我研一住在師大夜市的那陣子,很喜歡騎著單速車晃來晃去,喜歡一個人在巫雲吃飯,喜歡到每間餐廳都回答「一個人」。夏天,聽著1976的Factory Girl,流著汗在路上騎車,大聲唱歌然後錄給朋友聽。
聽著聽著我想這歌是在說誰呢?原來是跟前衛藝術大師Andy Warhol以及社運民謠大師Bob Dylan有些故事的少女Edie Sedgwick。
我看見自在隨性的心灰意冷的墮落的喪志的頹廢的Edie Sedgwick在拍黑白的獨立電影,可以裸著上身開車兜風,也可以穿著毛皮大衣在冬天的河堤邊甩手,開心啊或是取暖都好,我知道青春洋溢的女子在任何人眼中都閃爍著光芒,不管這些人是演員模特兒還是網紅…她們在擺動的時候,笑得花枝亂,還有眼神清澈看著你的時候,我們年輕都曾經沈浸在這種被關注的感覺。
你或許不記得了,在你非常年幼做什麼都可愛,還沒被旁人跟社會影響價值觀的時候。感受恐懼跟壓力或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可如果不是這樣的情緒集合,又怎能感覺到自己存在,自己正在意識呢。
看Edie Sedgwick在河堤甩手的時候,我覺得我冷的時候也會這樣子,在約會對象面前。或許那時我也曾仗著自己年輕,喜歡擺弄肢體,無病呻吟,表達過多的自我。但那樣子展現很舒服,很自在,如果不是那時候,天冷的時候,眼前有人關注你的時候,我還要等到哪時能盡請的擺動?
1960年代離現在也60年了,動不動就幾十年的。
再一次覺得自己不特別,就是今天了。我看完今敏的《藍色恐懼》,好多人都一直跟我提到這名字。或許是因為我真的太喜歡說自己的夢了。聽說今敏是造夢大師。
但我卻是連看全面啟動都會睡著的人,足足看了六次才拼湊完全面啟動的整部劇情在演什麼。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我最愛的演員就是李奧納多,又搭上我最愛的導演諾蘭,配上我最愛聊的話題:夢境的多重解構及清醒夢。但這部電影竟然每次都會讓我睡著,也太諷刺了。
《藍色恐懼》裡面有一段說到:「記憶的連續性,我們就靠著這個來構築這唯一自我同一性的幻想。」我記得研一的時候我跟Trudie聊過這件事。那時候我覺得在那時刻,跟她處在同一個空間,可以憑空說出這些話的我,是宇宙裡非常特別的人,現在看來也只是又在嘲諷一次。
那也是1997年了,離現在20年前,我覺得今敏就像動畫界的nujabes,我知道他們作品的時候都不在世界上了。很可惜,所以我走在路上聽nujabes會在想這樣有天賦的人適合被延續吧。反覆聆聽可以延續什麼嗎?
如果消除記憶,我不就是不曾存在嗎?如果可以把我的記憶移植給別人,那別人就可以延續我的生命活下去囉?就像《絕地再生》、《惡靈古堡》最終章或《銀翼殺手2049》一樣,每次討論到記憶的重塑、轉移跟複製,特別能讓我嚮往跟悵然若失…如果人對於存在的認知是建構在記憶上,可以自主消除記憶,有很多的痛苦跟追求就不會出現也不會延續了嗎?癥結點是什麼是完美沒有缺憾的記憶呢?
記憶很多殘缺,又如此主觀,所以有自然的機制去除錯,也就是腦補。要怎麼相信自己都一直是同一個人格?那需要記憶是合乎邏輯且可以連續的,也就是把近期的記憶放在周邊的現實對照,看起來是合理無違和的。不過記憶出錯的時候,上一秒的我跟這一秒的還一樣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Happy Kongn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happyk...
自我同一性 在 邱昊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我絕對不會說十年前,我在街頭賣藝的日子有多快樂、多單純,反觀現在如何如何。仔細想想那時候困擾也是一大堆,只不過用現在的理解看回去根本算不上什麼事,但是美好的回憶依舊美好,甚至連某些不怎麼美好的回憶也變得可愛。
-
按照這個邏輯粗糙的推想,現在的日子說不定也是那麼快樂、那麼單純,現在的煩惱以十年後的理解看回來根本不算甚麼事,但是美好的回憶依舊美好,勢必有些現在覺得窘迫的經驗,在未來也變得可愛。
-
不過一股腦的把消化問題的責任推給了未來的自己好像也不太妥當,簡直把他當成了另一個人,如同十年前的另一個自己。為什麼十年前的自己像是另一個人,昨天的自己還是同一個人?雖然我們都同意人不斷在變化,時間久了,總是會有一種換了個人似的錯覺,這個分界點在哪裡呢?是兩年半、五年還是八年?過了這個分界點,我們就會突然覺得疏離,甚至對於那時候的價值觀、喜好、交往對象與說過的話有些尷尬。
-
「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很讓人著迷,最近我粗淺的讀到英國學者德里克帕菲特用一種化約論的途徑把這個問題給拆了,把「我」給拆了。我們的潛意識很容易把「我」當成是一個容器,裡面裝進了我們有過的經驗、情感、思考方式、價值觀、與他人的關係等等。但是如果把「我」這個假想的容器給拆掉了,那就是一連串的心理聯繫、以及心理關係,帕菲特稱之為「關係R」,他認為那是比「我」更重要的概念,因為你完全可以把「我」拿走,而繼續保留那些東西。
-
「我」,無非就是一連串的心理聯繫與心理關係。這些心理聯繫和關係是連續性的,它會不斷變化。小時候看到的東西跟現在感覺很不一樣,現在和二十年後的自己勢必也很不同,但是一樣有聯繫,只是隔比較遠,聯繫比較淡。相較之下,昨天的我和明天的我聯繫就非常的強。因此「我」幾乎是一個幻覺,帕菲特自己也發現到他的概念相當接近佛教哲學,像是用另一個西方哲學的思路,來理解「無我」。無我不是說我變得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在意了,那些情感、記憶和心理聯繫都還是在,只是把包裝在外面的「我」的外殼給拆掉了。它們就是一組又一組的心理事實、思想事實與連結而已。
-
無我之後有一些好處,我們不會去在意小時候的我為什麼和現在不一樣了,或是你突然發現自己現在走的路和十年前的期望相差甚遠,你也能夠理解。當別人說你變了,和以前不同了,你會關注在你們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不是依然緊密,還是早已疏遠,而不是瞎操心「我還是不是我?」「我變得不是我了該怎麼辦?」
-
如果再往前推進一步,你說不定會發現,此刻在我們身邊的人,同樣是一連串的心理聯繫與情感連結,他們跟我的聯繫甚至比過去十年前的我更緊密,於是我不在乎十年前的我曾經被霸凌、曾經在缺乏愛的家庭長大,我把「過去的我」拆掉了,同時也把「我應該對人保持警戒與保護自己」給拆掉了。他們跟我的聯繫也比十年後的我更緊密,我不會把目光緊盯著未來的功成名就與積攢財富,把「未來的我」拆掉了,我可以更關注在眼前這份情感的聯繫,於是我有機會變更慷慨、更開放、更解放。
-
把我拆了是一件非常解脫的嘗試,絕對值得一試。
自我同一性 在 邱昊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我絕對不會說十年前,我在街頭賣藝的日子有多快樂、多單純,反觀現在如何如何。仔細想想那時候困擾也是一大堆,只不過用現在的理解看回去根本算不上什麼事,但是美好的回憶依舊美好,甚至連某些不怎麼美好的回憶也變得可愛。
-
按照這個邏輯粗糙的推想,現在的日子說不定也是那麼快樂、那麼單純,現在的煩惱以十年後的理解看回來根本不算甚麼事,但是美好的回憶依舊美好,勢必有些現在覺得窘迫的經驗,在未來也變得可愛。
-
不過一股腦的把消化問題的責任推給了未來的自己好像也不太妥當,簡直把他當成了另一個人,如同十年前的另一個自己。為什麼十年前的自己像是另一個人,昨天的自己還是同一個人?雖然我們都同意人不斷在變化,時間久了,總是會有一種換了個人似的錯覺,這個分界點在哪裡呢?是兩年半、五年還是八年?過了這個分界點,我們就會突然覺得疏離,甚至對於那時候的價值觀、喜好、交往對象與說過的話有些尷尬。
-
「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很讓人著迷,最近我粗淺的讀到英國學者德里克帕菲特用一種化約論的途徑把這個問題給拆了,把「我」給拆了。我們的潛意識很容易把「我」當成是一個容器,裡面裝進了我們有過的經驗、情感、思考方式、價值觀、與他人的關係等等。但是如果把「我」這個假想的容器給拆掉了,那就是一連串的心理聯繫、以及心理關係,帕菲特稱之為「關係R」,他認為那是比「我」更重要的概念,因為你完全可以把「我」拿走,而繼續保留那些東西。
-
「我」,無非就是一連串的心理聯繫與心理關係。這些心理聯繫和關係是連續性的,它會不斷變化。小時候看到的東西跟現在感覺很不一樣,現在和二十年後的自己勢必也很不同,但是一樣有聯繫,只是隔比較遠,聯繫比較淡。相較之下,昨天的我和明天的我聯繫就非常的強。因此「我」幾乎是一個幻覺,帕菲特自己也發現到他的概念相當接近佛教哲學,像是用另一個西方哲學的思路,來理解「無我」。無我不是說我變得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在意了,那些情感、記憶和心理聯繫都還是在,只是把包裝在外面的「我」的外殼給拆掉了。它們就是一組又一組的心理事實、思想事實與連結而已。
-
無我之後有一些好處,我們不會去在意小時候的我為什麼和現在不一樣了,或是你突然發現自己現在走的路和十年前的期望相差甚遠,你也能夠理解。當別人說你變了,和以前不同了,你會關注在你們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不是依然緊密,還是早已疏遠,而不是瞎操心「我還是不是我?」「我變得不是我了該怎麼辦?」
-
如果再往前推進一步,你說不定會發現,此刻在我們身邊的人,同樣是一連串的心理聯繫與情感連結,他們跟我的聯繫甚至比過去十年前的我更緊密,於是我不在乎十年前的我曾經被霸凌、曾經在缺乏愛的家庭長大,我把「過去的我」拆掉了,同時也把「我應該對人保持警戒與保護自己」給拆掉了。他們跟我的聯繫也比十年後的我更緊密,我不會把目光緊盯著未來的功成名就與積攢財富,把「未來的我」拆掉了,我可以更關注在眼前這份情感的聯繫,於是我有機會變更慷慨、更開放、更解放。
-
把我拆了是一件非常解脫的嘗試,絕對值得一試。
自我同一性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訂閱Happy Kongner 快活角落頭:https://www.youtube.com/c/happykongner
同朋友一齊成為Kongner嘅一份子!
----------------------------------------------------------------------------------------------------------------
全條片都只不過係本人嘅一己之見,呢D野無對錯之分,唔需要太過認真。
本節目純屬個人意見,與本頻道立場無關。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Fair use is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ur of fair use.
#ef #遊戲改編 #動漫講評
自我同一性 在 人格心理学第三章新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同一性案例分析 - YouTube 的必吃
《人格心理学》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对象,描述和揭示个人的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分析这些独特性背后的遗传、环境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 ... ... <看更多>
自我同一性 在 我就是我? 自我同一性的問題 -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 的必吃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便認為自我同一性的關鍵在於我們擁有某種能力,在做一件事時同時意識到「是你自己正在做這件事」,加上這種能力使我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