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earch
有人會覺得美,有人會覺得丑」,這是休謨說的。中國的美學主觀派的美學家呂熒和高爾太也認為,美在心不在物,美感決定美。梅花的美在於觀賞者,而不 ...
#2. 從朱光潛“接著講” ——紀念朱光潛、宗白華誕辰一百周年
本文認為,朱光潛、宗白華的美學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學從古典走向現代 ... “不在心,就在物,不在物,就在心,美是主觀的便不是客觀的,是客觀的便 ...
朱光潛認為探究美必須拋開實用的和科學的態度,純粹以美感的態度進行. 探究,朱光潛並於《談美》一書中主張「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 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 ...
#4. 极简“美学大讨论” - 知乎专栏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是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
#5. 【李圣传】“美即美感”与“人化的创造”——高尔泰“人论美学”思想 ...
与蔡仪、吕荧、李泽厚等美学家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图式出发进而得出“美感是对美的反映”不同, 高尔泰高举“人学”旗帜, 以“人的生命”为美学切入口, 从人的生命感受 ...
#6. 美的價值是一切價值之美
漢寶德先生談美,有一個西洋的古典美學的觀念在心理,未觸及以道家. 思想為主軸的美感觀念。中國的隱逸思想以及對自然的態度,實際的關係是. 中國特有的隱逸思想。這些隱逸 ...
书中用西方美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找出其中规律。 ... 此观点是在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 )提出的 ... B.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美感决定美.
#8. 朱光潛 - 中文百科全書
朱光潛人物生平,人物事跡,編輯特色,治學精神,美學思想,寫作貢獻,著述目錄,社會職務, ... 經過對自己以前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觀的辨證統一的美學 ...
#9. 談美感教育
走向,決定人的一生和國家社會的興衰,以及人 ... 不同層面:一是美術教育,二是藝術教育,三是美 ... 康德(d P e Q f U g S T h U V W T )的美學思想:康德提出.
#10. 道家生活美學的具體實踐 - nhuir
所謂「美」,是美學的基本概念,凡是能引起愉快經驗的,都可以 ... 不在的美。 ... 老莊思想在歷史長流的傳承中,一直被拓展為藝術美感的價值源頭與生命.
#11. 康德與布洛的美感經驗論及其在課程與教學的應用
入掌握康德與布洛美學所面對的中心問題及核心思想。由於研究的時間限制,我. 們便無法窮盡近代的美感知覺理論,如杜威的脈絡主義美學、維根斯坦的美感知.
#12. 從「形象的直覺」到「心物統一論」美學- 壹讀
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的根源,並不象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簡單而直接 ... 態度的非直覺性,決定了它們無法確立形象自身的獨立精神世界;美感態度則 ...
#13. 提昇大衆審美品味之研究 - 台灣美術知識庫
大部份的美學家都不贊成這兩種極化的看法,. 一般都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但須經主觀的認知才能形成美感。像席勒(Schiller). 即倡融合說,此後的哲學家如黑格爾(Hegel) ...
#14. 叶朗美学原理 - 百度文库
我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2】
#15. 跨文化視域下《莊子》的實踐美學 - 畢業離校論文繳交
由以上的引述很明顯可以發現,李澤厚先生的論述策略是將荀子(代表儒家)和. 莊子(代表道家)的美學思想,預設了人為與自然的兩肇之端,從藝術審美的角.
#16. 第五章休謨提出「藝術鑑賞」的社會性意義 - PCCU
不過,從美學史看來,美學家們常把「美」看作一種價值或理念,並從. 美感經驗出發,把審美的經驗作為判別美醜的事實。但是,這樣的立場對於. 要討論「藝術」的而言,是不夠 ...
#17. 「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 ... - 基隆市教育網路中心
而Greene 也指出,知道與媒. 材互動的欣喜與張力的人,當他開始回應專業藝術家的作品,對藝術家的美感經. 驗提出詰問時,即是美感教育的開端。Greene 雖然作此區分,但是她 ...
#18. 美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學 (英語:aesthetics),或依原意可譯作感覺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爲主題的學科,乃哲學其中一個重要分支。 歐洲的美學概念的詞語來源於希臘 ...
#19. 美学概论
反思和变革,美学理论出现了融合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当代哲学新思想、新方. 法,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理论,以便 ... 是美在心不在物,美感决定美。
#20. 美感教育政策執行對教師美感素養與美感經驗影響之研究
而是要將其定. 位為教導人們如何經驗感受美本身,以及其生活之美學(蘇雅慧,2008)。 綜合以上學者對美感教育的剖析,得知自幼培養美感素養是一件重要的 ...
#21. 从朱光潜到李泽厚——如何建构后美学时代的中国本土艺术哲学
在艺术实践领域,20世纪初以达达主义为首的西方先锋艺术,对“美术”的观念与体制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二战以来形成的当代艺术格局中,“美”不再被认为是 ...
#22. 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 - 國立臺灣大學
至於波蘭哲學家W˙Tatarkiewicz 則是提出另一種來自不同視角的定義,認為所. 謂的美感經驗是 ... 以上,是從共相的角度來簡介葉維廉、杜國清在學術思想成就上的表現;而.
#23. 提昇國小原住民高年級之美感知能教學研究計畫
肯定「美是一種看不見競爭力」(洪懿妍2001)。國小藝術教育思潮的演變,自. 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藝術教育延襲著民初思潮,融合中國傳統美術和西方美學思. 想的美感教育和 ...
#24. 谈美 - 豆瓣读书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 ...
#25. 引言:環境美學展望及參考系 - 中央大學
古代人的談美→ 工技匠人的審美體驗記載→ 學者專家的(下. 同)審美思辨→ 美感判斷理論→ 藝術審美判斷理論→ 藝術哲. 學→ 哲學美學→ 大眾的意見→ 反美學→ 社會 ...
#26. 英国经验主义派的美学思想——休谟和博克 - 大艺术
这种“复合的情欲”才叫做“爱”,而爱正是一般美感的主要心理内容。爱的对象总具有“人体美的某些特点”,人爱异性,不仅因为对象是异性,而是因为对象美,他 ...
#27. 理解意象之美——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 - 新浪财经
美学 或艺术学,都离不开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 ... 由于心物不是恒定的,无论是心或是物都是变化着的,这就决定了美的映现并不是恒定的,而 ...
#28. 「素、靈、雅、逸」白翎鷥繪畫創作論述
「美是種客觀的事實,也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美在物的本身,也在人的心. 裡,但是,美不僅在物,也不僅在心,它是心物的合一。」(朱榮智,1992,p.1). 美感的經驗,是 ...
#29.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 - 国学网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持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大小、长短、虚满、生死、美丑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 ...
#30. 朱光潜|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 - 腾讯网
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美学批判论文集》《西方美学史》《美学拾 ...
#31. 第二章古代中國書法審美觀之流變 - 政治大學
移,便產生不在同的書法美學觀點,如「晉代尚韻,唐代尚法,宋代尚. 意。」即是著名的通論。 ... 於掌握書法審美的歷史流變,以歸結美感思想產生的原因、繼承與發展.
#32.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藉由創作一系列的非具象作品,以及對藝術理論、藝術史以及美學相關等知識領 ... 1952)在美學思想裡,認為直覺是人類知識的基本形式,他所具備的內容和材料.
#33. 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 - 文艺学
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16 页。 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
#34.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美是一種. 感受,而美的體會必頇從發現、了解出發(胡郁珮,2004)。「美感」的英. 文原文則是「aesthetic」,此單字在當作名詞使用時翻譯為「美學」、或 ...
#35. 遠東通識學報
同時,筆者認為幫助學生實踐生活、昇華生. 命品質是國文通識教學的終極目的之一,特別注重Piero Ferrucci提出美帶來的影. 響之二:美能讓人更好地活著。生活是一件不簡單的 ...
#36. 艺术美学导读 - 品书香、颂中华
音美以感耳,色美以感目,意. 美以感心。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物两契,形成思想. 共鸣,情感共振,使人愉悦精神,陶冶 ...
#37.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第六堂課自然的觀察筆記~我的美感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 自然美感的創意手作。 ... 之後,原本被我們喚為雜草,就不再是雜草,而是有名字的植物,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
#38. 目录
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思想成为. 世界尤其是美国哲学史中的重要的一支,他本人是美国美学的发端人物,其美学. 思想更是开美国美学发展的先河。本文认为,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 ...
#39. 美术理论论文集锦9篇 - 好期刊
朱光潜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释被简称为主客观统一说,却还是被归到主观论一方。他早年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 ...
#40. 美学在世纪之交的复兴 - 美学门户
第二,他认为,由于蒋孔阳提出了“美在创造”,因此认定李泽厚的美学是“现成的”,而他根据蒋孔阳的“创造”的思想发展出来的美学是“生成的”。实际上,当李泽厚说,审美的“文化 ...
#41. 學習共同體與多元評量鷹架生活課程兒童自發性學習 以新北市 ...
對孩子. 們而言,生活不是學科知識的加總,而是發展各方面知能的源頭。 這種自然環境美感欣賞進路的環境美學,它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關係,. 它是一種結合 ...
#42. 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的文化哲学研究
美对象;2)体育健身是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3)体育健身是“身体化”的审美活动。其次,体育健身作为“身 ... 斯特曼,2011)按照舒斯特曼的构想,身体美学是包含理论.
#43. 美哉
美是一種主觀感受,無論有形無形,上品. 還是下等,古今中外皆有不同說法 ... 西美學觀,似乎都看到美感與道德良善之關 ... 的美學思想,還鼓吹在生活中體驗審美的人生.
#44. 中國詩用學: 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 誠品線上
假如要從「社會文化」的視域去評斷中國古典詩之美,也不適用「純粹性審美」這一西方的美學理論,而必須轉藉中國古代既存的美學,即「人格美」與「秩序美」的觀念;15這是另 ...
#45. 第十二章康德
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先天的先验的理性为客观世界 ... 只提出康德美学中几个主要的观点来介绍O ... 但是如果认为美感只是一种快感,那就要藩回到经验派的.
#46. 臺中美學交響曲
一座城市的美感透過公部門的整體規劃,加上民眾美感意識,以及產學美. 感設計展現,每棟建築、每塊招牌,甚至每個小小的字體,都是影響城市美學.
#47.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必刷真题——限时免费中! - 滑记
他在《谈美》一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认为离开人生,美和艺术都无从谈起。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所以,没有人 ...
#48. 印度當代哲學 - 中華佛學研究所
河海必為百川所匯聚,然才能成其為河海,印度當代的思想家雖有其共同的特色;但亦有其各自獨立的思想,諸如,甘地是偏重在政治哲學;泰戈爾則偏重人文宗教;巴塔查亞則著 ...
#49. 中國書法人-書問題析論
則留學於中國時受教於草書大家林散之先生;而美學家孟柯提出哲學必須向藝術. 家學習的論述,更是直接宣示了思想跟藝術間相互轉化、互為資源的大勢抵定。
#50. 《幽夢影》的詩性智慧與傳播接受 - CORE
作者張潮不僅喜愛讀書、著書,更喜好編書,具有刻書家、詩人、. 詞人、文人等多重的身分,著述眾多,其中以《幽夢影》最受人喜愛,呈顯張潮. 對美感生命的營造與詩性智慧的 ...
#51. 成中英與當代中國哲學的重構
方東美從美學思維,建立形而上境界超升的. 思想,區分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層次,形而下有物. 質、生命與心靈三境界,形而上有藝術、道德、宗. 教三境界,兩層六境的理論建構 ...
#52. 女人的美不在于【朱仁金】朱光潜论自然美 - 明日娱乐网
美感 是发展的, 美是发展的, 美的标准也是发展的。与之相对的是, 蔡仪美学思想则自始至终都恪守“物的第一性”, 没有意识到审美经验的历史变迁 ...
#53. 月刊 -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 ... 基於以上的研究問題,我國的藝術教育課程,分為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
#54. 《美学原理》期末
1、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现实美是客观 ... A.美在心不在物B.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C.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
#55. 無題
如果说,美学是审美教育的哲学,它主要为审美教育提供一般理念和宏观的普遍原则,那么,教育学则 ... 庄子根据老子“无为”的思想提出“天地有人,美而不言”的美学命题。
#56. 《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 美學的線索追探
所以朱熹. 說:「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13「比」的句型,其主題是. 隱藏在物象之內,但讀者可以沿象以領悟。 至於 ...
#57.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 - 现代书画网
那么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是懂得,掌握,采用了这种艺术哲学上的辩证法的,他认为美是多质性的,肥的杨玉环是美的,瘦的赵飞燕也是美的,各有各的仪态,不必 ...
#58. Journal of the Liberal Arts - 國立空中大學
而這些文人中,宋濂和. 高啟不僅是其中佼佼者,也是把師古和學杜連結的倡導者。因此,本論文. 預計從下列幾項來探究討論:(一)明代文學派別的傾軋由來。(二)杜詩.
#59. 藝遊心象—人間情境彩墨創作研究
那難以洞悉的心靈之深澳與神祕,靠著自由意志所發出的光輝超越了自. 然律動的侷限,美感與快慰的深入透析,將我們昇華至美善絕妙之境;莎士比亞. 說: 「是心使身豐盛,有如 ...
#60.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 - 瑞文网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无为而为”,美感是物我共情的感受,不掺杂利己和实用的感情 ...
#61. 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
凡是从事(过)文艺美学研究的学者,想必都了解这一基本的学科史实:文艺美学是在1980年6月于昆明召开的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由当时的北京 ...
#62.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 论文范文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 ...
#63. 陳去非 - 東華大學
在此領域裡,詩藉著特有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已不再是日常語言的原始面貌,而是以 ... 詩人鑄造語言所依循的要領,大陸詩論家李元洛先生則從美學觀點指出︰「優秀的 ...
#64. 歐洲近代哲學思想概論導讀 - 輔仁大學學術資源網
然而就哲學最傳統而廣義的定義:「愛智慧」來看,或德國新康德主義學者溫德爾班(W.Windelband, 1848-1915A.D)所言:在希臘時代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 ...
#65. 「樂山‧閱山」意境探索之藝術創作研究
意是境中之意,境是融意之境,作品中主觀的意境是由靜態. 的意象組合而形成,能夠引發觀者想像、聯想而餘味無盡,德國. 美學家立普斯提倡「移情作用」之理論對美學思想頗有 ...
#66. 論「寫意」與「詩畫融通」之關聯性
接著又說:「『意』正是這. 樣一個概念,它綜合了詩人之志、氣、才、情、性等諸方面心理因素。在美學上,它既可以指待傳達的藝術家的各方面心理狀態,. 又可以指已被物化了 ...
#67. 回到语言艺术原点 - 文学评论
凡是从事(过)文艺美学研究的学者,想必都. 了解这一基本的学科史实:文艺美学是在1980 年. 6 月于昆明召开的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 议上,由当时的北京大学中文 ...
#68. 江行初雪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興起,與漢末以降,至魏晉而大興的玄學、道家思想有直. 接關係。 ... 李渝小說美學中的現代主義傾向,與其六○年代末赴美,與作家先生郭松棻.
#69. 谈美读书笔记_作文1000字 - 第一范文网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 ...
#70.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唐朝詩畫論研究
宗炳〈畫山水序〉,王微〈敘畫〉等山水畫理論,探討六朝山水繪畫美學。 第四章唐朝詩與畫:探討《歷代名畫 ... 以心齋坐忘,形成真誠之美,即是物我合一的美感經驗。36.
#71. §旅行,我給孩子最重要的一堂課§
8大美學地標:創意是曼谷的生活方式。 ... 對歷史上的作家、畫家、思想家的作品,提出最精妙. 深刻的評論。 ... 實際案例,深入淺出地解析大部分的食品添加物是如何經.
#72. 茶之書- PChome 全球購物- 書店
岡倉先生認為日本禪宗茶道的美學,基本上其骨子背後所依據的哲理、美學及睿見基本上都是來自道家的思想,這個部分在他的「禪與道」那章中解釋得很清楚。他 ...
#73.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Quizlet
②意象的内层含义: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 ... 即表现主义认为艺术作品只重构思不重传达,艺术在心不在物,这一过程即是想象。
#74. 「泰特畫廊磚頭」爭議事件之個案研究
部份藝術家的作品有很強烈的政治動機,而没有傳統的美. 感品質,因此,被傳統康德學派的美學家所排拒。 2.3.經濟. 經濟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影響藝術家與文化政策決策者非常重要的 ...
#75. 曾昭旭
這就是一種微妙感或美感,而足以稱為茶藝,亦即化客觀的器物空間為有美流漾的茶藝空間也。 其次就是一種善意交融功能,這當然是建立在前一種活化情境、形成整體氛圍的基礎 ...
#76. 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 Medium
他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 ...
#77. 新民高中109 學年度第二學期國語文Ⅳ第二次期中考題庫
23. ( C ) 下列關於李清照〈一剪梅〉一詞的文句說明,何者正確? (A)「紅藕香殘」點明了寫作時間是暮春時節(B). 「雲中誰寄錦書來」暗示作者對於故鄉音訊全無而感到憂煩(C) ...
#78. 比较之维此岸与彼岸——中西方文明的两个世界 ...
在黑格尔眼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精神. 价值观最抽象、最概括、最高的体现就在于寻找那唯一的美的根源与本质。他甚至彻底颠覆. 了东方的自然美学。
#79.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 《文艺生活》杂志
本文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 分为三类,分别分析阐述其悲剧的因果与背后的真相。 一、“新旧”思想共存的女性. 这一类型的女人带有旧社会的气息,又 ...
#80. 國文與公文題庫彙編05(111-108年)(解答顯示檔)
部屬與長官開玩笑更得審慎,因為玩笑是否幽默,決定權向來在對方。 ... (A)美感是切身感受,無法複製、保存或轉述(B)再美的事物,未能親眼目睹,也僅是 ...
#81. 【陈永宝】朱熹「情」的伦理思想向度 - 儒家网
主要研究方向为朱子理学、儿童哲学、美学、伦理学。E-mail:[email protected]. 朱熹「情」的伦理思想向度. 作者:陈永宝(天主教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厦门 ...
#82. 西方美学简史
第一章最初的思想 ... 音乐批评史,或某些其他的领域,而不是美学;但是,如果其中的一些可 ... 无论如何,关于美与艺术柏拉图提出了非常多的正确、必要而且具.
#83. 縣長序 - 雲林縣圖書館
佳構;短篇小說第一名的作品則是〈陰暗裡的木雕〉,作者文 ... 後忽地望向那扇門,知道我並不在那裡。 ... 他們決定結婚,她開始考慮請父親前來主持婚禮的可能性。也.
#84. 楠弘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企業所能創造利益或許可數,但價值卻能無限,以美. 學的思維,觀察、理解並改善社會,在歐洲文化的歷史拼圖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塊,. 也正是楠弘在美學換日線中期待大家 ...
#85. G-MARK大賞設計特質之構成因素與結構
日本美學思想中的「素」,概念源自於延續原有的美感,不假以人為的修飾,其意義在於生活不應. 破壞自然的調和,日本人喜好單純的造形為一般的認知,但是事實上,單純的造形 ...
#86. 手機攝影課外教學研究-以彭福國小為例
當的使用手機,可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在地生活紀錄或美學攝影作品,使得原本為斷 ... 從倫理觀點看,美是一種善;從美感觀點看,善也是一種美。46兩字雖分開,仍可.
#87. 療癒的意義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76 文化、歷史與工藝的美學生活提案─小弎品臺北店 ... 獨一無二的美感,讓她也真切地 ... 是決定一試,也特別在當天排除.
#88. 談鍾嶸《詩品》論詩@ 米俐跟你分享與探討中國語言、文學
由感物興情以至性情搖蕩而表現於文學或詩,即是文學或詩產生的原因,此種思潮產生於魏、晉而成熟於齊、梁;鍾嶸的思想也是追隨著時代的步調。 鍾嶸「氣之 ...
#89.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
其中「生命教育概論」(於九九正綱中更名為「生命教. 育」)是基礎入門課程,其他七科進階課程包含「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生死關懷」、. 「道德思考與抉擇」、 ...
#90. ڌӓ͛̚ቢ˯ጯఙኢ͛!
之作,以「娛君」為最高目的,通篇皆是以山水作為主體,並對山水做美感之觀照, ... 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國學根底深厚的學者,所以在考察他的美學思想時,除了一.
#91. 「2011 臺北市公共藝術論壇」成果專輯目錄
存在於公共藝術背後的公民美學概念,如何透過藝術創作的美感 ... 但這裡有個問題是:美是什麼東西?搞不 ... 當藝術家從事公共藝術時,心裡要有一個「公共」的觀念在心.
#92. Tamsui Oxford Journal of Arts - 真理大學人文學院
13這是《續劍俠傳》內容不單純只有道教思想文化的發展背. 景,也因為歷經儒道思想融合過程,使《續劍俠傳》裡劍俠的行事作風得與大眾. 人性較為貼近,提高讀者的接受度和 ...
#93. 美[學科概念]: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 ...
人類關於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態及審美等問題的認識、判斷、套用的過程,是為美學。 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94. 哲概期末報告---美學
美是什麼? 主觀?客觀? ... 美學(Aesthetics)又稱審美學,是以美感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學科。是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三者不同形式的結合。
#95. 1-1 美學的由來1-2 十九世紀以前西方探討美的本質與發展的 ...
他提出把現實美與理想美、藝術的真理性和典型性、藝術美感作用與道德教|作用等層面一併研究,因此他的美學思想是以唯物主義哲學為理論根據去理解美的本質問題,提出了美在 ...
#96. 优秀作品《谈美》的读书笔记(最新3篇) - 文宝宝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到:一 ...
美在心不在物美感決定美以上美學思想是誰提出的 在 曾昭旭 的必吃
這就是一種微妙感或美感,而足以稱為茶藝,亦即化客觀的器物空間為有美流漾的茶藝空間也。 其次就是一種善意交融功能,這當然是建立在前一種活化情境、形成整體氛圍的基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