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羊群效應 #大掃除的時間到了
#心理學原來是神隊友 10 Seconds Class - 10秒鐘教室
.
🥺跟著走就對了!?
.
羊是一種盲目的動物,只要領頭羊往哪裡去,其他羊群也會不假思索地跟上,不論前方是不是有可怕的狼群,或是因此錯過了一片草原。
.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指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心理。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更容易因為喜歡的明星代言了什麼商品、或是單純因為流行,而盲目地追隨,購買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或用不到的東西。
.
2021年的第一天,不妨整理一下房間;觀察一下你房間有哪些東西,可能是跟隨著「羊群」購買的呢?有沒有哪些東西其實一整年下來,沒用到幾次的,不妨送給身邊更需要的親友,皆大歡喜呀~
.
本次分享圖文出自《#趣味心理學原來是神隊友:10秒鐘人生助攻教室》,作者是我們也好喜歡的圖文創作者10秒鐘教室。
.
本書收錄27個有憑有據的心理主題,趣味漫畫實境上演,從男女戀愛、職場命運、日常生活,到人際關係一把抓!最貼近你的故事,讓你透過心理學,不知不覺也懂了自己!
.
🏵出版社準備的可愛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m3duDSgKA8
.
📖買買紙本書這邊走
https://tinyurl.com/y9dp5bmf
本書由 大田出版 發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haywong709,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ay Guys - 為何只發掘別人缺點而無視優點? 三年前今日拍左第一條Hay Guys, 今次引用左一個白紙與黑點的故事, 其實做人係咪要咩都鬧一餐, 人鬧你又鬧, 冇晒獨立思考呢? 希望今次都可以改變一些人的睇法~ My Facebook page : https://www.faceb...
羊群效應故事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失控的群體思維》x2本
🙋你聽過這個說法嗎?「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獨立,而是受到周遭群眾影響的產物。從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others/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失控的群體思維》的作者是心理學及人類行為學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群性」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使用得當可以帶來凝聚和團結的好處,但若不稍加注意反而會引起激烈的衝突和極端的偏激。
我認為在個現象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更顯得有趣,兩派陣營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也延伸到台灣社會繼續發酵。兩派彼此攻訐,政論節目也推波助瀾,替對方貼上琅琅上口的標籤,支持川普的人就是「跟魔鬼交易」、支持拜登的人就是「中共同路人」。針對事實的艱難討論,往往不敵同溫層裡的互相取暖。
「群體會影響個體」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是跟我們每日的生活之間,有什麼具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些理論之中學到什麼?我們常聽到的「同儕壓力」和「同溫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身為團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在群眾之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獨處時找回理智?
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作者提到群體的力量,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團結,帶給人類個體一種安定、愉悅和滿足的感覺。但是反過來說,當人們往同溫層不斷靠攏,也可能發展出激進的思想,引法許多爭端和衝突。人類的「群性」有其演化的必要性,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和戰爭撻伐,形塑了當今的社會。
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當道、容易令人分心的數位時代,虛擬世界推陳出新的資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而且影響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什麼時候該順應群眾?什麼時候又該當個獨行俠?如何號召群眾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這本書試著指引一些方向。
.
1.為什麼容易被別人影響?
.
研究指出,人類有一種「社會模仿」的特性,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起另一個人的動作;另一方面,人類也會讓自己接受對方的「情緒傳染」,以便建立更親近的人際關係。所以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人們,平均起來就是你的樣貌,這也是在一起相處很久的伴侶會有「夫妻臉」的原因。
類似的現象也讓我聯想到股票市場的漲跌,最近因為疫情和美國總統大選的關係,市場上不斷出現劇烈的波動,社群媒體上更充斥著大量的市場情緒。但如同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所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而言,市場是一台體重計。」與其著急做出買賣決定,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你是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還是那些公司本質上發生了什麼改變,才影響你的決定?
.
2.為什麼要懂群眾心理學?
.
歷史上一些最擅長操控人心的極權領袖,例如列寧、史達林、希特勒,是最熟悉「群眾心理學」的人。他們利用三種工具來鼓動群眾:認同肯定、反覆宣傳、傳染擴散。也就是說,把一件事情簡化並且清楚描述,不斷地反覆宣傳讓消息不脛而走。再加上充滿魅力、令人崇仰的個人特質,輕易就能收服人心。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要試著瞭解群眾心理學背後的科學,避免自己變成極權領袖口中所謂「奴性深重的羊群」。至於,我們該如何辨識政治人物談話的弦外之音?我推薦另外一本探討群體知識的書《知識的假象》,在這本書中給出了兩個具體的指引:
可以這麼做:專注於議題和政策本身,他們究竟支持什麼政策,該政策造成那些直接的影響,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不要這麼做:總說既有觀點的理由,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說明政策反應的個人價值,以及前兩天剛從新聞獲得的資訊。
.
3.惡的平庸?平民也能變英雄?
.
書中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恐怖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解析。以往的我會認為,自殺炸彈的恐怖分子一定是精神狀態或心靈思想極端邪惡;挺身而出的英雄一定具備非凡的高尚情操。然而,作者以「群性」的角度去解讀,發現「英雄就與惡人無異,往往都相當平凡。」
首先,他發現促使恐怖分子走上絕路的主要推手,是來自社會的驅動力。例如巴勒斯坦的社會,營造出一種自殺炸彈客犧牲小我、完成國家大我的氛圍,街道上張貼炸彈客的照片彰顯榮耀,整個社群也會共同讓炸彈客的遺族獲得更好的照顧。在群體的影響下,炸彈客可以是任何一個剛好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反過來看,作者爬梳歷年來接受過勳章表揚的戰爭英雄,以及在社會事件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發現他們也是平凡無比的一群人。若真的要說英雄之間有什麼共同特色,他們對於別人的關懷更多一些,也比較無私,在剛好的時機選擇幫助別人、挺身而出。反而是大眾對他們的過度期待,常常忘了他們也是有缺點的凡人,有時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作者才會說:「自殺恐怖主義和戰爭英雄主義,是一體兩面。」一旦瞭解人類有多麼容易受社會力量的影響,我們才會將目光放到社會體制和文化的改善,而不單純妖魔化個人故事、或對英雄產生盲目崇拜。
.
4.為什麼太過團結反而有害?
.
「團體迷思」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作者說所謂的「團結」有時候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團結會帶來愉快的感受,強化個人自尊,感覺充滿力量,使得眾人產生強烈動機,不惜犧牲一切也要維護群體向心力。但是,大家往往更不願發表可能危害群共識的意見或分享相關資訊,因為團體內任何人只要提出反對意見都會被排擠。」
甚至,當我們面臨恐懼的時候,過度的團結就會演變成「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越感到恐懼,越會緊密地依附自己的小團體,並且藐視敵對者。」此時,若媒體也跟著提油救火,用羶腥色的影像報導刺激流量和銷量,會更進一步加深社會分化,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
.
5.孤單和獨處的差異?
.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孤獨」的解析。同樣都是「一個人」孤獨相處的情境,卻能分成兩種心境:「孤單」是一種自認為孤立無援的感受;「獨處」則是一種心懷社群連結的美好時光。前者表達的是孤獨的痛苦,後者彰顯的則是榮耀。作者認為,人類對於社群連結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行動控制權、遭到監禁、斷絕外界聯繫,讓他覺得再也沒人關心他、也沒有人值得他關心,很快地,精神狀態跟心智能力會大幅受損。反而,在極地求生的氣象觀測員、或在荒島待援的人們,無論遭逢幾個月的與世隔離,最終獲救時的心神狀態都屬正常,因為他們感覺精神上仍與隊友相繫、總有一天能見到家人,這種無形的社群連結幫他們維持了心智的穩定與健康。
這讓我回想起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中,科學家艾米莉亞在登陸第一顆星球失敗後說的話:「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主角庫珀最後獨自進入立方體空間,雖然獨自漂流而且看似毫無生存機率,卻堅持向女兒傳遞訊號(無論她是否接收的到)。這種無形的連結讓他心繫仍在地球上的女兒,也成為拯救全人類的命運的關鍵。
如同作者所說的:「孤單是通往內心深沉的痛楚,形成抑鬱苦悶的情形;獨處則是朝向外部的覺知,通往更大的自我意識。」當我們與他人脫節、斷絕外界的聯繫,我們通常會變得相當耗弱;但換個角度評估,更樂觀的看法也同樣成立:即使是孤身一人,還是有可能建立連結,在自我之外找到慰藉。
.
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決定他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或委靡不振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抱持的信念。
.
【後記:面對資訊洪流的心得和做法】
.
在讀《失控的群體思維》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同步讀了《專業之死》這本妙趣橫生的書,裡面談到「普通人民對於專家的排斥」,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全民運動。兩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不難發現群體思維的影響,總是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除了周遭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之外,現代人受群體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每天接觸的媒體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當「新聞、娛樂、社群」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許多媒體提供的資訊不再是「實事求是」,而是盡可能「吸引注意」和「寓教於樂」(其中樂的成分只會越來越多),篩選資訊的方式便顯得格外重要。
這篇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我想可以改寫成這樣:「你最常接觸的五家新聞媒體,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這些資訊來源,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的心情。而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新聞媒體讓我的心情很不平靜。
除了偶爾閱讀《華爾街日報》和《報導者》這兩家媒體之外,我也漸漸地「少接觸新聞、多讀書籍」。因為,我發現了透過書籍採取主動性、結構性的理解方式,可以用相對平穩的心境學習到更紮實的知識。
或許逃避新聞只是我的暫時解藥,我仍然好奇是否有「優質的閱讀新聞方式」是我還不知道的。如果你有任何推薦的資訊或文章,也歡迎留言告訴我,說不定也能幫到跟我有一樣疑惑的朋友們。願我們在失控的資訊洪流裡仍保有一絲理智。
.
【抽獎辦法】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1、抽出「2本」《失控的群體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例如:「我想知道孤獨的人如何保有社群的連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1/1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18(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羊群效應故事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了防止野狼攻擊羊群,一名摩洛哥父親買了把槍,交給兩個看管羊群的兒子使用,一次槍擊意外,讓他們成了通緝人物;一對婚姻失和的美國夫妻,前往摩洛哥旅行想要修補關係,卻遭受不明槍擊,妻子大量失血,丈夫聯絡大使館幫忙,卻因敏感的政治問題而遲遲等不到救援;阿米莉亞是在美國幫傭的墨西哥婦人,遠行的雇主將一對兒女交給她照顧,由於阿米莉亞的兒子婚禮在即,無計可施下,只好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回到墨西哥參加婚禮;一名聾啞的日本女孩千惠子,在母親過世後和父親關係變得冷淡疏遠,寂寞的千惠子渴望擁抱,但大半人們無法理解她的語言,總是與她保持距離...
/
《火線交錯》用四組人物的故事,講述巴別塔的故事,關於人與人之間失能的溝通能力。看管羊群的兄弟,想法不同,常有爭執、美國夫妻經歷喪子之痛,彼此埋怨且拒絕對話、墨西哥與美國人之間存在著階級差異,也存在著刻板印象,一旦發生問題,會迅速劃開楚河漢界相互對立、聾啞的千惠子不只難以與他人溝通,甚至因為母親的過世而造成她與父親之間產生隔閡、後911年代,美國與他國關係緊張,擦槍走火意外,也能被立刻解釋為恐怖攻擊,成為兩國政治角力的新戰場...
/
《火線交錯》有多種語言(包括美國夫妻搭乘的遊覽車也有多國遊客),但電影裡唯一欠缺的言語,是放下對人與事的戒心與成見,真正敞開心胸去聆聽他人的聲音。
/
《火線交錯》讓人想起《震撼效應》也讓人想起《暴雨將至》,都是多線敘事,都講人與人、國與國的無法對話,都有悲劇也有感慨;記得當年看《火線交錯》很是喜歡,電影很有渲染力也很能勾動觀眾的情緒,如今重看,感動沒有那麼深刻(覺得有些太用力講道理),不過演員倒是跟記憶中的一樣美好,太喜歡飾演千惠子的菊地凜子,她那如玻璃般易碎的寂寞與哀傷,實在叫人心疼,很想跑進螢幕給那個女孩一個深深的擁抱;另外,飾演阿米莉亞的Adriana Barraza,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從一開始的喜悅到中段的驚懼再到結尾的哭泣,都詮釋地細膩服人。
/
最後,原來Elle Fanning有演《火線交錯》,當時她的年紀還好小(當時才8歲),臉蛋好精緻好漂亮,而且幾場演出都很自然討喜!
羊群效應故事 在 haywong709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Hay Guys - 為何只發掘別人缺點而無視優點?
三年前今日拍左第一條Hay Guys, 今次引用左一個白紙與黑點的故事,
其實做人係咪要咩都鬧一餐, 人鬧你又鬧, 冇晒獨立思考呢?
希望今次都可以改變一些人的睇法~
My Facebook page :
https://www.facebook.com/haywong0709
My 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cookinghayhay
特別鳴謝 : 煒仔(同學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