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笨的特權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替一本書
書名叫「致富的特權」寫推薦序
這本書由ㄧ位財經記者主筆
三位台大經濟系教授協同寫作
這本書的內容除去一些常識外
談到「央行的政策」
其推論過程用「荒腔走板」
四個字形容毫不違和
該書表面上在批評彭淮南的政策
但其荒腔走板的論述
剛好是敘述彭淮南豐功偉業的紀念碑
先說利率政策
該書批判彭淮南的「低利率政策」
導致「台灣房地產大漲」
表面上寫書的作者都是唸經濟學的人
卻不先問兩個問題
第一
新台幣借貸市場的均衡利率在那裡?
第二
台灣央行是這個市場的價格制訂者?還只是局部的參與者?有沒有強大的境外參與者?
如果台灣央行是利率的價格制訂者
同時制訂的利率偏低於市場均衡利率
而且沒有境外參與者可以對作
央行就是市場的主宰
問題是台灣的資金市場
比起貨品市場和勞力市場
開放性和流動性高出太多
台灣央行有什麼本事管控利率
尤其是「實質利率」
這本書60頁到66頁講的內容
剛好說明
央行不是市場利率的制訂者
這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的本質
市場均衡價格不是央行管得了的
除非進行市場准入和配給管制
但台灣央行做得到嗎?
再說該書說「長期低利率」
造成房價大漲
問題是
房價漲不漲是利率高低的指標嗎?
那一套經濟理論這麼說?
再說該書也提到
2002年房價所得比
全台灣是4.47 台北市是6.06
到了2014年
全台灣是8.41 台北市是15.73
這個數字說明
台灣房價就只有台北市狂漲
其他苗栗 雲林 嘉義大片土地都不漲
利率高低的評價用台北市房價判斷
其基本假設就是
全台灣的人都應該到台北市買房產
會不會太裝笨的推論了
該書又大談低利率會造成
房產價格泡沫化
問題是央行限制的貸款成數
幾乎是世界上最低的比例
台灣的房產價格怎麼泡沫化?
又什麼時候泡沫化過?
陳南光堂堂一個央行副總裁
也跟這本書的論述水平一樣
才會寫推薦序
財經記者寫這種文章不希奇
台大教授也寫得出這種水準的文章
裝笨到這種程度很值得收藏
也許有這種身份
才有裝笨的特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經濟學 市場均衡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我把幾個打房的經濟觀念再釐清一下。
問:房屋供給增加,不是更容易炒作,房價不就更高?
答:在腦海裡,想像一個價格為縱軸,產量為橫軸的xy圖,斜率為正的供給曲線,和斜率為負的需求曲線,交會的地方,就是市場均衡的價格。供給增加,把供給曲線往外推,均衡價格只會下降,不會上升。
供給增加,而價格會上升的理由,一定是需求也增加,也往外移了。所以這個問題要成立的話,就是放寬容積率和建蔽率的時候,造成需求曲線也外移。有沒有可能在更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投資客買房買的更兇?也許,但前提是要有更多的利可圖,才會增加需求。但如果政府是制度性的放寬管制,投資客看到未來會大量流入房市的新房供給量,只會害怕沒利可圖,而不是加碼。所以如果政府大幅放寬容積率和建蔽率,不但供給會增加,投資客的炒房需求,還可能減少。
不過,影響投資客投資房地產的意願,還要看利率水準和其它的投資選項,我們還是假定需求曲線,不會因為供給增加而移動,比較合理。
問:台灣空屋率「世界第一」,怎麼會有供給不足的問題?
答:先不要講台灣空屋和台北空屋的不同。空屋的存在,不代表供給充足,因為供給量和供給是兩個不一樣的觀念。投資客的「空屋」放在手上不賣,是因為價格未到他們的理想價位,市價到他們的心中價位,就會賣了,這是「供給量」,是在供給曲線上移動。只要需求或其它外在條件,沒有改變,他們就會持續握著庫存,一如車商放在停車場還沒賣出去的車一樣。空屋不是空屋,而是有人持有,但沒有進住的房子。
放寬容積率和建蔽率,是把供給曲線往外推,同樣的價格,會有更多的「供給量」,這是增加供給的定義。現在眾口鑠金說房價太貴,顯然就是供給不足,或是需求太多,或是兩者兼有。不管如何,增加供給,一定可以緩解房價高漲的問題。
問:「囤房稅」可以打壓投資客需求,怎麼會是無效打房?
答:囤房稅要可以打壓投資客需求,那要相當高的稅率。如果政府訂定,第二套房的獲利,全部充公,那當然可以打壓需求。雖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頭房產一定會出來,但有這麼嚴苛的稅率,需求一定打的下去。但這麼高的稅率,是好事嗎?交通事故造成人命傷亡,如果政府規定不準開車,保證交通傷亡可以得到控制,但這是好的政策嗎?
不准投資客獲利,造成的問題是,潛在的供給,也會受影響而往內移減少。政府高稅率,趕走投資客,也趕走沒利可圖的建商,而背後代表的經濟意識型態,更令相信資本主義的商人害怕,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新建房越來越少,而老房也沒有更新,房價還是居高不下。也許左派還是認為是好的政策,那就不是談經濟問題,請見最下方另外的回答。
如果沒有高到這種懲罰性的稅率,囤房稅只有負面效果,房價只會越來越貴,買家或是租客,除了地主和房東外,還多了政府抽一手,怎麼可能房價變低。投資客只要賣出的時候,價格比買的時候高,就是可以做的生意,稅一定可以轉嫁到彈性小的台北買房族。首爾的失敗示範,就是清楚的囤房稅失敗例子。
而投資客,一如我前兩篇所述,在投資標的不多的情況下,房地產還是台灣人的首選。台灣政客現在提議的囤房稅,無法打壓這個投資需求。
問:但放寬容積率和建蔽率,不是造成更多的問題?日照不足,怎麼辦,交通問題,怎麼辦?
答:我提出放鬆管制的主張,我說容積率和建蔽率的訂定沒有科學根據,到現在還是沒有人可以和我解釋,容積率定50%,150%,或是5%的科學根據是什麼?很多人都說,「外行人不懂」、「都市計畫很專業」,很專業,專業到像相對論那麼難嗎?連愛因斯坦都想盡辦法把相對論簡化給一般人懂,這些「懂」都市計畫的人,為什麼講不出來多10%或是少10%的科學根據是什麼?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只要躲在「專業」的牌子後面,不要和你討論。
台灣買房子,公設算在坪數裡面,這種全世界少見的荒謬結果,不就是容積率和建蔽率這些不當的人為管制造成的嗎?
日照、交通問題,很大,尤其是對已經有房子的人來說,超大的。我家隔壁,最好不要再蓋房子,不要再開馬路,人越少越好。這種NIMBY,不要蓋在我家隔壁的想法,就是全世界房價高漲的首要殺手。只要抬出這些問題,當成神主牌,就沒人能挑戰,連討論都不能,這樣就確保房價不跌。有房的人擋住房供給增加,那是人性,但沒房、尋求「居住正義」的無殼蝸牛,也和人家喊日照權和交通問題,不要放寬容積率和建蔽率,我就不太懂這樣「被賣了,還幫人數鈔票」的心態。
問:放寬容積率和建蔽率,不就圖利建商?
答:啊,原來這就是「被賣了,還幫人數鈔票」的真正原因。想要課稅打房的左派青年,對「資本家」有天生的過敏,就算資本家生產的東西,對他們是有用的,他們還是不願看到「圖利」資本家的政策。
我本人是不一樣。如果我喜歡光顧的餐廳,因為不要「圖利客人」而倒閉了,我會比他「圖利我」更傷心。只要他能繼續提供我願意付出高價的好東西,我很希望他們賺錢,一直做下去。建商也是這樣,你一直把他們當洪水猛獸,不讓他們賺錢,真的好品質建商就不會加入這個市場。
當然有那些噁心舔共的賴董及專蓋大蛋的趙董們,難怪你們對圖利建商感冒了。但我們不要忘記,這些賴董和趙董,都是管制政策下的獲利者。要驅趕這些賴董和趙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更多的建商投入市場,只要系統性的放寬容積率、建蔽率,馬上就知道他們是靠裙帶,還是靠實力了。另外,交通、環保、工安、結構等問題,不是都有專法嗎?不用把容積率和建蔽率綁在一起討論。
問:台北會地震,房子不能蓋很密,不能蓋很高?
答:那為什麼一度是世界第一高樓的台北一0一要蓋在那裡?
問:可是你這裡說的是放寬,但一開始說的是廢除容積率和建蔽率?
答:讓我講一個故事。傅利曼在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造訪中國,受到共黨高官熱烈歡迎。那時候是趙紫陽的時代,和習近平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傅利曼參訪一個水利工程,他看到很多工人,用圓鐃在挖土,只有少部份的人用挖土機,於是他不禁地問,為什麼還要用圓鐃?官員說,「老先生,你不懂了,中國有很多人需要工作。」傅利曼還真的不懂,他說,「那為什麼不拿湯匙來挖?」
點出別人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是一切都從原則思考的傅利曼辯論法。
我也想點出這個容積率和建蔽率的原則問題。如果你不能說出50%和60%的不同之處,那你也很難清楚地指出管制和不管制的差別。都市計劃是專業,但就像我之前說的,這些沒有科學科據的主張,被當成神主牌供奉以後,就沒有討論的空間。更可怕的是,台灣喜歡抄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發展,也不管美國是不是走錯路,只要抄美國的,就可以說,人家也是這樣做,就可以叫批評的人閉嘴。但很抱歉,你碰到一個不懂閉嘴的經濟學家。
好吧,如果廢除容積率和建蔽率做不到。至少放鬆一點,讓住房供給增加一點,可以嗎?
問:可是居住是正義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答:也許是。也許你可以透過政治程序,把住房變成基本人權。但你的正義政策,還是有經濟後果。我不能以經濟學家的身份告訴你政策是否正義,但可以告訴你政策的結果是什麼。
經濟學 市場均衡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週五出爐的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定」,馬上就傳出說中國根本不簽,還要再談。週末的中國媒體,絕口不提協定成果,就是惡兆,現在敢直接打川普的臉,我們等著看有什麼下場。另一方面,騰訊又偷偷地開始播NBA的比賽,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兩個事情加起來看,我們可以認定,北京對國家的掌控力仍強,對愛國主義的控制仍然能收能放。而這也同時表示,共產黨的統治菁英,自信滿滿,自以為是不急不徐地「玩」著川普。
對香港的反抗運動來說,當然是不妙的。最後,還是只能靠川普,把共產黨凌遲處死了。
另外的新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三個做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其中包含了第二個得獎的女性,同時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得獎人,Esther Duflo。來回顧一下我在2011年寫的報導。
杜芙蘿(上)
要做善事,我們想到的都是到非洲幫助難民,不管是到那一個國家,不管是去做什麼事,和一群黑黝黝的黑人照相,很可以是歐美白人和亞洲有錢人掛在牆上的戰利品。我是沒有資格去批評他們,因為我什麼也沒做,而且很多到非洲做好事的人,做的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看比爾‧蓋茲好了,誰能像他一樣,一出手就是幾億美金在做善事,這不是贖罪券那麼簡單的花錢買心安。
但是做善事,就像做事一樣,要講方法,要講目的,要檢討反省。要講人類社會的方法,當然是要靠我們無所不在的經濟學家了。最近在經濟學界裡的顯學,就是有關這方面的發展經濟學,顯學的證據之一,就是美國經濟學會在今年把號稱比諾貝爾獎還難得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頒給了麻省理工的杜芙蘿(Esther Duflo)。比諾貝爾獎還難得是因為,這個獎只頒給四十歲以下的經濟學家,在今年以前還兩年只頒一次,Paul Samuelson和Milton Friedman都是早期的得主。想想看,經濟學家平均在三十一歲拿到博士學位,在九年內得發展出自己的研究領域,還須得到人人都認為自己最厲害的經濟學家廣泛的認可才有可能得獎,多不容易。蘋果橘子經濟學的李維特Steven Levitt也是早慧的得主之一。
杜芙蘿做的事,和李維特還有一點關係,我們都稱之為應用個體經濟學。李維特之前還說過一個和杜芙蘿有關的八卦,他說杜芙蘿和去年克拉克獎章得主,也是法國人的Emmanuel Saez兩個是麻省同學,一起上就業市場的時候,還在談戀愛,還同時是學界注目的焦點,芝大搶在就業市場開始前,就請兩個一起先到芝大演講、面試。毫無疑問,兩個都拿到芝大高薪的合約,但是都被別人搶走,看有多受矚目。
和李維特不一樣的是,杜芙蘿沒有大量用幫助變數(instrument variable)來找因果關係,而是用準實驗(quasi-experiment)的方式確立因果關係。比如說,我們常講高師生比例對學童教育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多花錢請老師,真能提高教育水準嗎?杜芙蘿和其它兩個大牌,就在肯亞,隨機選了一些學校,幫他們每個班級多聘用一個老師。在和其它對照組相比之下,發現多一個老師的班級,因為老師會偷懶,學生的成績並沒有變好。
類似這樣的研究,杜芙蘿還有很多,多半在教育和衛生健康這些我們一般認定和經濟發展有關的項目上。意義當然很大,你如果跟比爾‧蓋茲說,因為老師不足,而造成非洲經濟發展落後,所以要跟他要個一億美金請老師,結果後來發現沒有用,那不是就像我開頭說的,做善事沒用對方法嗎?那還不如不要做。
杜芙蘿的研究,其實直指人的自利本性。如果善事沒有針對人性誘因設計出一套可行的方法,那只是有錢人自我安慰而已,只要制度設計對,錢不用很多,就可以大幅幫助落後國家。比如說,在她這個研究裡,她和其他兩名教授發現,明明施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而改善生活,為什麼肯亞的農民不願意施肥,就算政府大幅助肥料,也不見普遍施肥。他們發現,在剛收成後,給農民買肥料大幅折扣,會有很強的效果。就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不用多花錢,就解決人性偷懶的問題,這不是比找影視明星去慈善義演更有用嗎?TED的演講,有她自己對這些發展經濟學演進的看法。其實想一想,她做的事,和貝克說的學經濟的初衷,有相呼應的效果。但是像是對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反彈一樣,一些大老,像是MIT的Daron Acemoglu(也得過克拉克獎章)和普林斯頓的Christopher Sims(得諾貝爾獎的呼聲很高),對類實驗經濟學的受歡迎,不以為然。到底怎麼回事?
杜芙蘿(下)
杜芙蘿在麻省理工的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 (
科學研究上,對照實驗是確認因果關係的最佳途徑,但是醫學或是經濟學的研究,還有另外一層考量,就是實驗對象沒有辦法是一模一樣的群體。比如說新葯的實驗,雖然對兩群人做了對照實驗,但我們不能直接判定,兩群人治療結果上的差距就是治療的成效,說不定其中一群人剛好有一種基因是另一群人所沒有的,而有這個基因,葯才會有效。所以我們得把實驗隨機化,確保兩群人在各種特性上,分佈是一樣的,沒有統計上的區別。
很多時候經濟學是無法做隨機實驗的,你能想像說柏南克為了想知道寬鬆的貨幣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而對美國經濟作實驗嗎?當然不可能,一來結果成敗影響太大,沒有人可以容許他亂搞,二來,沒有隨機的對照群體讓他比較,結果的判讀也一定不準確。
但是發展經濟學,尤其是個體範圍內的研究,非常適合隨機對照實驗。不但在落後國家有大量的群體供這些經濟學家實驗,因為這些地方比較貧窮,研究計劃不用花多少錢,就可以取得大量數據。所以在非洲,尤其是講英語的肯亞,還有在南亞的印度,各式各樣的計劃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少美國的大型慈善機構、基金會等,也非常願意經濟學家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做善事,真的得像做事業一樣才行。幾個力量加下來,讓杜芙蘿及J-PAL不紅也不行。
但隨機實驗畢竟不是萬靈丹,照Christopher Sims的說法,這些「機巧」的方法,是在逃避計量技術進步上的挑戰。身為一個堪稱瘋狂的計量經濟學家,他當然有十足的立場罵這些後輩不長進。這個批評,尤其是在總體經濟學上,是非常有力的。就像我舉的柏南克的例子,在可見的未來,我們永遠沒辦法在這個議題上做有意義的對照實驗。建結構模型(structural models),然後設法測出參數,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想辦法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模型和計量方法。不過傅利曼說,這個問題也不是經濟學獨有的,他說高等的天文物理,也是一樣沒辦法做對照實驗。
另一派質疑的代表是Daron Acemoglu,Acemoglu是土耳其人,也得過克拉克獎章,是有名的「牲畜」(animal)。說他牲畜不是罵人的話,郭凱說過他的一個故事(一時找不到原文連結),他說在麻省拿課的時候,他們同學為了提早準備,向Acemoglu要下一堂的講義,結果Acemoglu說他沒辦法給,因為還在寫。還在寫不是在打混,而是近百頁的講義沒那快好。如果你看Acemoglu的文章數量,再看他備課認真的程度,不是牲畜,難道是人嗎?
言歸正傳,Acemoglu的批評是對於隨機實驗在政策意涵上有可能會下錯結論,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reduced-form研究,乎略了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比如說,要研究政府財政補助對教育的影響,我們可以直接隨機選一些地區發錢作實驗。發錢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可以辦課後輔導。隨機取一些學校學童,免費讓他們上課後輔導,再看他們和對照學童的成績差異,就可以下結論說政府在這方面補助教育有沒有用。
但如果你知道一般均衡的概念,你大概可以想到,那會不會因為有了課後輔導,原先家長會指導小孩功課的,樂得輕鬆,反而不教了?那政府的課後輔導和家長的投入教育互相取代,得到的效果不是純粹的(小測驗:那真實的效果是比觀察到的效果更好還是更差?)。這還不是一般均衡,只是多一個市場均衡而已,真的一般均衡,還的把政府額外的財政支出對家計經濟的影響也要納入考慮,問題複雜得多了。這個絕對無法用實驗求出,而如果政治人物只聽這個研究的「片面之辭」,錢一亂花,事情就大條了。
所以這些大老,不是只是看著杜芙蘿大出風頭而眼紅,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挑戰。我覺得李維特對這個趨勢的批評,最有意義,他說「因為這些實驗容易達成目標,讓經濟學家乎略了問好問題的重要性。換句話說,誰都可以來評估實驗的結果,為什麼要把一些全世界最好的腦袋花在這些容易的事上?」很諷刺的是,李維特自己的蘋果橘子經濟學也助長了這個趨勢。
杜芙蘿(續)
有讀者來信告訴我紐約客上剛好有一篇講杜芙蘿故事的長篇,看了以後,覺得我之前著墨杜芙蘿太少,講得比較是結構上的問題。如果從杜芙蘿這個人出發,角度會有些不一樣,但是一樣會發人深省。
西方國家教養很好的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小孩,很多都是充滿理想性,因為父母已經讓你衣食無虞了,如果你沒有走上虛無漂渺的自我毀滅之道,多半會想幫助弱勢的人,尤其是第三世界的人。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美國的年輕人,大學左右年紀的,不少會花個一、兩年到和平工作團當義工,就是這個道理。而每個做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如果不是來自第三世界的,多半也都還保有這樣「拯救世人」的高尚情懷,但因為理想祟高的人多半不能接受人家質疑,很容易就上火,所以看發展經濟學家討論起來也相當過癮,因為很容易就吵起來。
杜芙蘿的父親是數學教授,母親是醫生。杜芙蘿說她的世界觀大概就是從「左派、基督教的主日學」裡來的,她媽媽從七0年代末期起,每年固定會花好幾個星期到非洲或是中、南美洲義診因戰爭受傷的小孩。在這樣的家庭成長,杜芙蘿會把消滅貧窮這樣的事情當成職志,一點也不意外。
但是杜芙蘿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她沒有特別的觀點,她相信數字,她相信剔除噪音後的數據資料,所以她說她從來沒有不喜歡她實驗出來的數據。因為拿數據說故事,而不是有了故事後才找數據,你當然永遠可以熱愛實驗結果。
但就是這樣,她和不少大牌,或是主流思想槓上了。她之前的一篇講微型信貸的研究論文,就捅了大馬蜂窩。因尤諾斯而走紅的微型信貸,近幾年被捧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之道,因為符合了很多人的想像,最重要的想像就是結合了「婦女掌控、市場經濟和切實可行性」等特點。但是杜芙蘿等人在印度的研究發現,微型信貸沒有用,不但沒有增加家戶的消費力,各種指標,像是教育支出,健康情況等,完全和沒有微型信貸的時候一樣。
因為微型信貸已經變成一個不小的產業了,很多人投入了心血,對於這樣的結果很多人不能接受,在各個方面攻擊她和J-PAL,但是數據還是太強了,反駁的人,找了一堆人寫了一個大報告,結果裡頭只能放進許多微型信貸成功的小故事,完全沒辦法在科學基礎上說服人。
杜芙蘿說,發展經濟學經常就是從一個潮流擺到另一個潮流,之前是建大壩,然後是提高教育水準,接著是微型信貸,現在又回到建大水壩。經年累月下來,落後國家的經濟還是沒發展起來,援助金額倒是越來越龐大。她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部份的計劃都沒有正確的評估方法,所以她弄J-PAL,目的是要弄成一個可以到處做隨機實驗的大型機構,把所有在落後國家做的計劃都好好衡量、評估一番。
紐約客的文章裡特別提到一個故事。搞發展經濟學最有名的經濟學家是Jeffrey Sachs,靠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Sachs有很多金主支持他在非洲的一些大計劃。比如說,他找了一些錢,打算在非洲發蚊帳,因為蚊子還是瘧疾在非洲肆虐的主要原因。計劃開始後幾年,Sachs主動問J-PAL怎麼評量他的蚊帳計劃效果,杜芙蘿說現在做已經來不及了,但是之後再發的蚊帳,她們可以參與。Sachs沒回應,結果不久後,在紐約時報的訪問裡Sachs說,隨機實驗裡的對照組不能拿到蚊帳,「讓他很痛心」,所以他不願意用杜芙蘿的方法評量。杜芙蘿的回應是「大便啦(crap)」。Sachs根本就是反科學,因為整個計劃代表的是他的心血,他的名聲,他根本沒辦法接受客觀評量下的任何結果。
在我看來,非洲國家要真正脫離落後的宿命,關鍵還是在良好的法治制度和市場經濟。Jeffrey Sachs這樣的人和事會一直存在,因為總是有富人願意花錢買良心,願意拱一些所謂的良心學者做這些事,而我前面說的西方國家教養很好的中產階級,就會變成這些所謂良心事業的馬前卒。杜芙蘿和她的這些研究,在科學上的推進是漸進的(incremental),但恰恰變成良心事業者的照妖鏡,到底你們在幫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還是你們自己?
(後記,Jefferey Sachs就是史上最舔共的經濟學家,不知道拿了共產黨多少錢,儘拍北京馬屁)
經濟學 市場均衡 在 國立台東高中106學年度下學期第一次期中考高二公民與社會答卷 的必吃
(D)妮妮:「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只計算捨棄掉最佳機會的價值,不含會計成本。」 ... 市場商品券來挽救經濟。據此,請問關於傳統市場的供需均衡變動,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