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不能在抗氣候變遷行動中缺席。
#我們需要發展強有力的都市科學
#高雄不能在抗氣候變遷行動中缺席
文/ 陳信諭 醫師
幾天前,在《自然》雜誌刊出一篇由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各國學者合撰的短評〈六項城市與氣候變遷的優先研究〉。文中強調每座城市都必須正視氣候變遷問題,並納入治理計劃中。
全球暖化會引起極端氣候增加,光是去年,因水災喪命的人數就達到1000人,4500萬人流離失所。這個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像是高雄這樣位在熱帶沿海的城市,風險更是顯著。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且排放了超過75%的CO2。如果要達到2015年巴黎協議的目標(全球暖化不超過工業化前2度),那麼2017年後,新增總排放量不能超過800 GT(Gigatonnes)。但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快速成長下,如果要建設到已開發國家城市基礎建設水準,2050年前城市建設總計將增加350GT排放量,吃掉這個額度一半左右。
為了因應這些問題,學者提出幾項研究重點,同時也強調必須透過擴大科學對政策的影響,改進治理技術。以下是六大優先項目:
1.#擴大觀測範圍:有效、透明地監測固定移動碳排放
2.#了解氣候交互作用:例如空汙或熱島效應都會增加強降雨
3.#研究非正式聚落:低收入地區在氣候變遷中最為脆弱
4.#駕馭創新技術:有效管理無人車、碳捕捉、智慧治理等技術
5.#促進結構轉型:低碳、韌性城市亦需要經濟模式的改變
6.#了解全球永續性脈絡:延伸到跨縣市、跨國互動治理策略。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問,這好像是「全球治理」的範疇,既不關高雄的事,我們又不能參與國際組織,做這些努力做什麼? 全球暖化最大的「元兇」不是中國和美國嗎?
當然可以很道德正確的講,全球的環境系統是牽一髮動全身,減緩全球暖化人人有責。但更實際以自私角度來講,雖然「初級預防」並不操之在我,但管理潛在風險的「次級」預防;以及「減害」和「維持功能」為目標的「三級預防」,也就是風險管理和韌性城市的概念,我們必須盡力推行。
另外,我也一直強調,高雄的經濟問題是結構問題,長久以來因缺乏完善的國土規劃,導致高雄缺乏「高等教育」資源,產業以垂直整合的重工等「高碳產業」為主,也在黨國裙帶資本主義體系下,產生生產要素剝奪等問題。
城市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舉例而言,高雄過去就很缺乏建築、都市規劃、景觀規劃等方面人才,這和學術體系當然相關。我們要建立對全球暖化、污染等風險管理的能力,當然就必須強化我們的 #都市科學(Urban science)實力! 同時,東南亞將會是2050年前城市人口與建設成長最快的市場,都市科學的技術,將會是「新南向」政策重要的輸出主軸!
很遺憾的,不論是近期的民進黨市長初選辯論或各方政見,都比較少聽到對這領域的重視,但這卻是高雄經濟轉型和都市安全的基本議題。也應該是全高雄認同進步價值的公民,不分黨派,就事論事一起推動的。
參考資料:
Bai,X.M., et.al., Six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Nature 555, 23-25 (2018)
doi: 10.1038/d41586-018-02409-z
Ürge-Vorsatz, D. et al., Locking in positive climate responses in cities, Nature Clim. Change 8, 174–177 (2018) doi:10.1038/s41558-018-0100-6
研究非正式聚落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需要發展強有力的都市科學
#高雄不能在抗氣候變遷行動中缺席
文/ 陳信諭 醫師
幾天前,在《自然》雜誌刊出一篇由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各國學者合撰的短評〈六項城市與氣候變遷的優先研究〉。文中強調每座城市都必須正視氣候變遷問題,並納入治理計劃中。
全球暖化會引起極端氣候增加,光是去年,因水災喪命的人數就達到1000人,4500萬人流離失所。這個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像是高雄這樣位在熱帶沿海的城市,風險更是顯著。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且排放了超過75%的CO2。如果要達到2015年巴黎協議的目標(全球暖化不超過工業化前2度),那麼2017年後,新增總排放量不能超過800 GT(Gigatonnes)。但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快速成長下,如果要建設到已開發國家城市基礎建設水準,2050年前城市建設總計將增加350GT排放量,吃掉這個額度一半左右。
為了因應這些問題,學者提出幾項研究重點,同時也強調必須透過擴大科學對政策的影響,改進治理技術。以下是六大優先項目:
1.#擴大觀測範圍:有效、透明地監測固定移動碳排放
2.#了解氣候交互作用:例如空汙或熱島效應都會增加強降雨
3.#研究非正式聚落:低收入地區在氣候變遷中最為脆弱
4.#駕馭創新技術:有效管理無人車、碳捕捉、智慧治理等技術
5.#促進結構轉型:低碳、韌性城市亦需要經濟模式的改變
6.#了解全球永續性脈絡:延伸到跨縣市、跨國互動治理策略。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問,這好像是「全球治理」的範疇,既不關高雄的事,我們又不能參與國際組織,做這些努力做什麼? 全球暖化最大的「元兇」不是中國和美國嗎?
當然可以很道德正確的講,全球的環境系統是牽一髮動全身,減緩全球暖化人人有責。但更實際以自私角度來講,雖然「初級預防」並不操之在我,但管理潛在風險的「次級」預防;以及「減害」和「維持功能」為目標的「三級預防」,也就是風險管理和韌性城市的概念,我們必須盡力推行。
另外,我也一直強調,高雄的經濟問題是結構問題,長久以來因缺乏完善的國土規劃,導致高雄缺乏「高等教育」資源,產業以垂直整合的重工等「高碳產業」為主,也在黨國裙帶資本主義體系下,產生生產要素剝奪等問題。
城市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舉例而言,高雄過去就很缺乏建築、都市規劃、景觀規劃等方面人才,這和學術體系當然相關。我們要建立對全球暖化、污染等風險管理的能力,當然就必須強化我們的 #都市科學(Urban science)實力! 同時,東南亞將會是2050年前城市人口與建設成長最快的市場,都市科學的技術,將會是「新南向」政策重要的輸出主軸!
很遺憾的,不論是近期的民進黨市長初選辯論或各方政見,都比較少聽到對這領域的重視,但這卻是高雄經濟轉型和都市安全的基本議題。也應該是全高雄認同進步價值的公民,不分黨派,就事論事一起推動的。
參考資料:
Bai,X.M., et.al., Six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Nature 555, 23-25 (2018)
doi: 10.1038/d41586-018-02409-z
Ürge-Vorsatz, D. et al., Locking in positive climate responses in cities, Nature Clim. Change 8, 174–177 (2018) doi:10.1038/s41558-018-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