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而不自知。完美主義,阻礙我們成長。
即使無法掌控結果,仍鼓足力量為一點可能性站出去,才是人生的領導力!
勇敢,不需要完美。勇敢,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結合各方力量讓自己更強大,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家庭、婚姻、教養、人際上的難題。
只要擁有以下四組可教導、可觀察與可衡量的能力,便能真正勇敢地面對自己、領導他人:
☑ 與脆弱共處:培養勇氣的基本功。即便無法掌控結果,仍勇敢站出來。
☑ 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一、二個價值觀,宣告並落實它。
☑ 建立互信:信任是凝聚團隊的最佳黏著劑。
☑ 跌倒後再爬起來:學習克服錯誤,面對傷痛,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取自《召喚勇氣》
*********************************
我在演講的時候,多次引用作者對於同理心的說法。同理心,是建立關係的核心。
而願意同理,進行連結,可以幫助自己更強大,也營造團隊的信任關係,包括「家庭」這個團隊。傳統的教養,常常只要孩子聽話,壓抑孩子的情緒,常容易造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慢慢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以免引來更多責罵處罰。
在成長過程中,我很容易聽到「零錯誤」這種論調,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連「不貳過」的難度都非常高。只要願意走出去創新實驗,錯誤就會不斷出現,作者的態度比較合乎人性,提醒我們試著從錯誤中學到教訓、面對傷痛、接納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
不容許錯誤的出現,就容易使用責備,而非同理。少了同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流於表面。
「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們被責備,然後責備他人,代代相傳。這種互動方式常導致自卑與受傷,當事人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站起來接納自己。
常在版面上跟朋友談自卑的議題,也有朋友受自卑所苦。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特別挑選了兩篇相關的摘文,把同理心跟自卑放在一起討論,也許能對版面上的朋友有些幫助。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各位可以一併參考作者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6JhOHMmc
祝願各位朋友,能藉著這本書,召喚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 布芮尼.布朗】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方法一、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或稱換位思考。
我們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取決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們的豐富人生經驗。濾鏡顯然涵蓋了年齡、種族、種族特性、能力,以及精神信仰等因素。另外還有一些濾鏡也形塑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識、智慧與經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觀點是個人歷史和經驗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當十個人目擊了同一個事件,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件事,十個人可以提供十個不同的看法。
那麼世上有可觀察、可知的普遍真理嗎?
當然有,數學和科學是最好的例子。但人類豐富的情緒、行為、語言和認知,可以形成許多有效觀點。
我們對同理心有個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相信我們可以摘下自己的濾鏡,透過別人的濾鏡看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濾鏡和我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別人的觀點視為事實,即使別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同。這可能是個挑戰,尤其當你成長於主流文化——白人、異性戀、男性、中產階級、基督徒,你很可能從小就被教導,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觀點。或是說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人教導你任何觀點,你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制度和情境形塑了你的觀點。
孩子可以很快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他們天生對這個世界及其他人的行為充滿好奇心。
假如你的父母曾教你如何換位思考,你要心懷感謝。若你小時候沒學過換位思考,長大後就需要格外努力,而且要突破重重心防,才能順利學會。
此外,你需要抱持學習心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心態,才能學會換位思考。唯有包容、尊重與重視多元觀點,我們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的全貌:我們要為誰服務、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觸及他們的心。
碧昂絲在二○一八年九月號《時尚》雜誌(Vogue)發表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如果掌權者只雇用與選擇外貌、言論和成長背景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將永遠無法深入了解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體驗。他們會一直雇用同一批模特兒,籌劃類似的藝術展,選擇同一批演員,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成了輸家。社群媒體最棒的地方就是徹底的一視同仁。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說的話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增添色彩。」
碧昂絲指定攝影師泰勒.米榭爾為雜誌封面掌鏡,這是《時尚》創立一百二十六年以來,首次起用非裔美國人拍攝封面照片。
方法二、不評斷他人。
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評斷他人,那麼你會覺得這一點很難做到。研究顯示,我們在兩方面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在我們最自卑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會評斷他人;我們也會批評在上述領域表現比我們差的人。因此,假如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外貌非常毒舌,而你百思不解為何會如此,這代表外貌對你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議題。
檢視自己在哪些領域對他人的批評最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容易導致自卑的惡性循環。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經常在組織裡觀察到這個現象。狗屁倒灶的事像雪球般從山頂滾下來,最後掉進消費者的懷裡。自卑與評斷氛圍瀰漫的組織文化,創造不出優質的顧客服務。
要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意味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受自卑影響、最容易感到糾結。往好處看,如果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和紮實的自信心,就不太會去批評他人。因此,只要努力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就能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
方法三、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四、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把這兩點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點在實踐面密不可分。要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說出我們對這些情緒的理解,需要先和自己的感受連線。這代表我們有能力以清晰流利的語言描述情緒,不然,至少代表我們感到自在,而且能與人對話。只不過,我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一進入情緒的國度就渾身不自在,要對談如流更是天方夜譚。
在我看來,情緒識讀和懂得使用正確的措詞一樣重要。當我們說不出或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態,就無法走出情緒的影響。當我們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就像是這種情形。當我們無法辨識、指稱與詳述自己的感受,就幾乎不可能處理那個情緒。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你開始學習表達情緒,那麼我要告訴你,唯有具備情緒識讀能力,才能擁有同理心、克服自卑,在失敗後重新歸零並站起來。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無法辨識失望和憤怒、自卑和內疚、恐懼和悲傷之間微妙但重要的區別,我們要如何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我們無法辨識自身的情緒,幾乎就不可能辨識他人的情緒。
另一個特點「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點,因為我們可能會誤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猜錯時,要有繞回修正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真心對話、留意對方的反應、保持好奇,我們就能邊做邊修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心理治療師的刻板印象是很愛說,「我聽到你說的是...」。這種確認可以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是難過,我是非常火大。」
方法五、保持覺察。
「保持覺察」這個詞有時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所以我決定用「隨時留意」一詞。聶夫對保持覺察的了解,尤其是不要過度認同或誇大感受的部分,與我們的研究完全一致。
反覆思考和鑽牛角尖毫無助益,就和完全沒有覺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可取。簡言之,我實踐保持覺察的做法是,隨時留意對話裡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話引發我產生了什麼情緒和什麼肢體語言,以及對方產生了哪些肢體語言。壓抑和誇大情緒同樣會導致「同理心射偏」,兩者產生的偏差不相上下。
***
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當我們內心充滿掙扎,渴望他人的連結和同理時,需要與某個人分享。這個人能夠接納我們的美好與不美好,而且有資格聽我們的心事。要找到這樣的人,需要一點練習;要成為那樣的人,也需要練習。要順利實踐同理心,需要湊齊對的人、對的時間,以及對的議題。
同理心是和別人一起難過;同情心是替別人難過。同理心會促成連結;同情心會切斷連結。我總是把同理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地方,某個人掉進了很深的井裡,他在井底大喊,「這下面好暗,好可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望向井底並說,「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沿著梯子向下爬,並且確信自己有能力爬出去。「我知道待在那下面是什麼感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絕對不能在不知道怎麼爬出去的情況下,有勇無謀的跳進井裡,如果你這麼做,就是陷入泥淖。陪某人一起掙扎,同時清楚畫出彼此之間的界線,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是望向井底並說:「哦,你真慘,那裡看起來很可怕,我真替你難過。」然後你就走開了。
當某人在痛苦之中,最有力量的安慰是「我也是」(Me Too)。事實上,柏克就是利用這三個字,發起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我也是」運動,並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個運動的訴求是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尤其是在職場。這個運動證明,同理心有助於培養勇氣,並促成有深度的改變。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百思不解相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而不自知。完美主義,阻礙我們成長。
即使無法掌控結果,仍鼓足力量為一點可能性站出去,才是人生的領導力!
勇敢,不需要完美。勇敢,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結合各方力量讓自己更強大,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家庭、婚姻、教養、人際上的難題。
只要擁有以下四組可教導、可觀察與可衡量的能力,便能真正勇敢地面對自己、領導他人:
☑ 與脆弱共處:培養勇氣的基本功。即便無法掌控結果,仍勇敢站出來。
☑ 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一、二個價值觀,宣告並落實它。
☑ 建立互信:信任是凝聚團隊的最佳黏著劑。
☑ 跌倒後再爬起來:學習克服錯誤,面對傷痛,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取自《召喚勇氣》
*********************************
我在演講的時候,多次引用作者對於同理心的說法。同理心,是建立關係的核心。
而願意同理,進行連結,可以幫助自己更強大,也營造團隊的信任關係,包括「家庭」這個團隊。傳統的教養,常常只要孩子聽話,壓抑孩子的情緒,常容易造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慢慢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以免引來更多責罵處罰。
在成長過程中,我很容易聽到「零錯誤」這種論調,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連「不貳過」的難度都非常高。只要願意走出去創新實驗,錯誤就會不斷出現,作者的態度比較合乎人性,提醒我們試著從錯誤中學到教訓、面對傷痛、接納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
不容許錯誤的出現,就容易使用責備,而非同理。少了同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流於表面。
「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們被責備,然後責備他人,代代相傳。這種互動方式常導致自卑與受傷,當事人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站起來接納自己。
常在版面上跟朋友談自卑的議題,也有朋友受自卑所苦。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特別挑選了兩篇相關的摘文,把同理心跟自卑放在一起討論,也許能對版面上的朋友有些幫助。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各位可以一併參考作者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6JhOHMmc
祝願各位朋友,能藉著這本書,召喚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 布芮尼.布朗】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方法一、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或稱換位思考。
我們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取決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們的豐富人生經驗。濾鏡顯然涵蓋了年齡、種族、種族特性、能力,以及精神信仰等因素。另外還有一些濾鏡也形塑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識、智慧與經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觀點是個人歷史和經驗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當十個人目擊了同一個事件,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件事,十個人可以提供十個不同的看法。
那麼世上有可觀察、可知的普遍真理嗎?
當然有,數學和科學是最好的例子。但人類豐富的情緒、行為、語言和認知,可以形成許多有效觀點。
我們對同理心有個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相信我們可以摘下自己的濾鏡,透過別人的濾鏡看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濾鏡和我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別人的觀點視為事實,即使別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同。這可能是個挑戰,尤其當你成長於主流文化——白人、異性戀、男性、中產階級、基督徒,你很可能從小就被教導,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觀點。或是說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人教導你任何觀點,你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制度和情境形塑了你的觀點。
孩子可以很快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他們天生對這個世界及其他人的行為充滿好奇心。
假如你的父母曾教你如何換位思考,你要心懷感謝。若你小時候沒學過換位思考,長大後就需要格外努力,而且要突破重重心防,才能順利學會。
此外,你需要抱持學習心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心態,才能學會換位思考。唯有包容、尊重與重視多元觀點,我們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的全貌:我們要為誰服務、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觸及他們的心。
碧昂絲在二○一八年九月號《時尚》雜誌(Vogue)發表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如果掌權者只雇用與選擇外貌、言論和成長背景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將永遠無法深入了解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體驗。他們會一直雇用同一批模特兒,籌劃類似的藝術展,選擇同一批演員,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成了輸家。社群媒體最棒的地方就是徹底的一視同仁。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說的話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增添色彩。」
碧昂絲指定攝影師泰勒.米榭爾為雜誌封面掌鏡,這是《時尚》創立一百二十六年以來,首次起用非裔美國人拍攝封面照片。
方法二、不評斷他人。
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評斷他人,那麼你會覺得這一點很難做到。研究顯示,我們在兩方面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在我們最自卑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會評斷他人;我們也會批評在上述領域表現比我們差的人。因此,假如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外貌非常毒舌,而你百思不解為何會如此,這代表外貌對你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議題。
檢視自己在哪些領域對他人的批評最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容易導致自卑的惡性循環。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經常在組織裡觀察到這個現象。狗屁倒灶的事像雪球般從山頂滾下來,最後掉進消費者的懷裡。自卑與評斷氛圍瀰漫的組織文化,創造不出優質的顧客服務。
要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意味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受自卑影響、最容易感到糾結。往好處看,如果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和紮實的自信心,就不太會去批評他人。因此,只要努力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就能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
方法三、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四、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把這兩點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點在實踐面密不可分。要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說出我們對這些情緒的理解,需要先和自己的感受連線。這代表我們有能力以清晰流利的語言描述情緒,不然,至少代表我們感到自在,而且能與人對話。只不過,我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一進入情緒的國度就渾身不自在,要對談如流更是天方夜譚。
在我看來,情緒識讀和懂得使用正確的措詞一樣重要。當我們說不出或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態,就無法走出情緒的影響。當我們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就像是這種情形。當我們無法辨識、指稱與詳述自己的感受,就幾乎不可能處理那個情緒。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你開始學習表達情緒,那麼我要告訴你,唯有具備情緒識讀能力,才能擁有同理心、克服自卑,在失敗後重新歸零並站起來。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無法辨識失望和憤怒、自卑和內疚、恐懼和悲傷之間微妙但重要的區別,我們要如何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我們無法辨識自身的情緒,幾乎就不可能辨識他人的情緒。
另一個特點「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點,因為我們可能會誤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猜錯時,要有繞回修正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真心對話、留意對方的反應、保持好奇,我們就能邊做邊修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心理治療師的刻板印象是很愛說,「我聽到你說的是...」。這種確認可以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是難過,我是非常火大。」
方法五、保持覺察。
「保持覺察」這個詞有時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所以我決定用「隨時留意」一詞。聶夫對保持覺察的了解,尤其是不要過度認同或誇大感受的部分,與我們的研究完全一致。
反覆思考和鑽牛角尖毫無助益,就和完全沒有覺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可取。簡言之,我實踐保持覺察的做法是,隨時留意對話裡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話引發我產生了什麼情緒和什麼肢體語言,以及對方產生了哪些肢體語言。壓抑和誇大情緒同樣會導致「同理心射偏」,兩者產生的偏差不相上下。
***
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當我們內心充滿掙扎,渴望他人的連結和同理時,需要與某個人分享。這個人能夠接納我們的美好與不美好,而且有資格聽我們的心事。要找到這樣的人,需要一點練習;要成為那樣的人,也需要練習。要順利實踐同理心,需要湊齊對的人、對的時間,以及對的議題。
同理心是和別人一起難過;同情心是替別人難過。同理心會促成連結;同情心會切斷連結。我總是把同理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地方,某個人掉進了很深的井裡,他在井底大喊,「這下面好暗,好可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望向井底並說,「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沿著梯子向下爬,並且確信自己有能力爬出去。「我知道待在那下面是什麼感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絕對不能在不知道怎麼爬出去的情況下,有勇無謀的跳進井裡,如果你這麼做,就是陷入泥淖。陪某人一起掙扎,同時清楚畫出彼此之間的界線,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是望向井底並說:「哦,你真慘,那裡看起來很可怕,我真替你難過。」然後你就走開了。
當某人在痛苦之中,最有力量的安慰是「我也是」(Me Too)。事實上,柏克就是利用這三個字,發起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我也是」運動,並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個運動的訴求是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尤其是在職場。這個運動證明,同理心有助於培養勇氣,並促成有深度的改變。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百思不解相似 在 戀戀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1/22(四) 檸檬假日蛋糕+蒙布朗 招生中
之前和朋友聊天,談到家中男人不愛吃甜點,但唯獨李芹老師的配方卻是狠狠的愛。
聽到這我也點頭如搗蒜,沒錯沒錯,我家的男人也是如此,
平平都是同一款的蛋糕,但先森雷達般的舌頭,就是可以辨別那一個是李芹的配方,這真是很神奇。
另一個神奇的點是……
李芹老師其實本人蠻正經的,課程解說的非常詳細,食譜也很精準。但不知為何同學來上課都像開同學會一樣很歡樂,笑聲不斷……,常常會有老師台上正經八百,但台下開心成一片的場景出現。這也是阿戀百思不解的神祕之處~~哈哈哈
//
很受學生們喜歡的李芹老師這次要來開二款很熱門的甜點,如果你也是喜歡講解很細的老師,那一定要來上李芹老師的課。
對課程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訊戀戀家喔。
▼ 想更即時知道戀戀家的課程訊息及餐廚道具優惠,
歡迎加入戀戀家共享廚房:https://goo.gl/juMRqZ
..............................................................
上課時間:10:00~1:00
上課地點:近台北芝山捷運站附近
報名與繳費程序:請於戀戀家私訊預約,訊息中請留下:
姓 名:(完整中文全名)
連絡電話:
課程名稱:
課程時段:
..............................................................
課程內容(示範):
【檸檬假日蛋糕】
光看照片上李芹老師的出貨量,就可以知道這款假日蛋糕有多受得歡迎了。
第一眼看到以為是老奶奶蛋糕,但老師說:“NO~NO~”
它的作法更為簡單,吃來又比老奶奶更為清爽,是一款很容易上手的美味蛋糕喔。
聽得我都快流口水了,是檸檬控的朋友們一定要學的點心。
【蒙布朗】
栗子蒙布朗是許多甜點店秋季的主打商品,
由於外型與一年四季都被雪覆蓋著的勃朗峰幾分相似,就這樣成為蒙布朗的由來。
在滿滿香氣的栗子奶油的覆蓋之下,其實還藏著香緹鮮奶油、烤乾蛋白….等不同的層次,
一個小小的法式甜點就蘊藏了不少實用的技巧,一口滿滿的法國栗子果泥,嚐一口秋天的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