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ᴗ⁍̴̛⁎)
最近有個詞叫 容貌焦慮症
指的是
對於自己外貌不滿足
內心壓力承受不住開始焦慮
—別人說我好看我也覺得不好看
—我怎麼長這樣?
如果⋯鼻子在挺一點 眼睛再大一點 嘴巴在小一點 皮膚再好一點⋯
嗯⋯這樣還是打掉重練好了😂
我想說的是
「我覺得我素顏不好看,
那我就化妝變成喜歡的樣子。」
「你得先愛你自己,自然會有人愛你。」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愛自己也有人愛你的人🥰🥰
然後有沒有人發現都是眨眼照😉
收到那天太太太開心了眼妝花掉都不管就是要拍照 😹😹
花了點時間幫她拍了形象照
結果只有精挑細選出兩張
拍照真的是門必修課程啊🥲
#文末 不專業介紹
✨🤍YSL限量 恆久完美霧光氣墊粉餅 SPF 50+ PA+++🤍✨
用他們家包包的經典皮革打造的限量氣墊
買不起包包還有氣墊粉餅可以壓壓心😂
使用上
我是第一次用氣墊粉餅,所以僅供參考囉!
輕輕一層上去 就有透亮的感覺
一般的痘疤 毛細孔 還是泛紅 輕微黑眼圈 都能遮住
不過我是過敏兒重度黑眼圈要另外再補遮瑕
每次用氣墊粉餅都覺得皮膚看起來很✨很好
但習慣還是會上薄薄的蜜粉
看起來也是很有光澤感😆😆
Ps 這顆氣墊本人真的美炸了😂
每次用都很小心 根本捨不得用!
謝謝 @fei.ya.portrait 熱情贊助我人生中第一個ysl小皮革🤣第一個氣墊粉餅٩(˃̶͈̀௰˂̶͈́)و
還教我一些修圖和剪片小撇步😍
#氣墊粉餅 #ysl恆久完美霧光氣墊粉餅 #ysl氣墊 #美妝 #美妝分享 #不專業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希望孩子不容易焦慮,在人生路上勇於向前嗎? 原來讓孩子免於焦慮症的一個強大工具,就是父母的教養。不過那並不是為孩子張開天羅地網般的保護傘,而是鼓勵孩子「冒險」! 2017年澳洲一個研究發現,家長以行動及說話積極鼓勵孩子挑戰自己極限,能夠有效減低孩子發展出焦慮症機會。研究調查了312個來自荷蘭及澳...
焦慮症必修課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希望用這本書,更具體地幫助各位朋友,去認識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處境,並且走向自我修復與療癒。
之前分享跟原生家庭不當對待的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就表現出哀悼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態。不管我們內在有憤怒、憂傷、痛苦……,都可以試著接納。
「哀悼童年所失,是因為這些失去猶如我們自己重要的部分已然死去,而有效的哀悼,會讓這些部分死而復生。」
其實有些朋友因為從小被父母嚴格地控制,幾乎可以說失去了童年。像是不允許交朋友,要投入大量時間在功課或才藝,幾乎不能玩樂,這些都是曾經出現過的例子。
好好看清過去的失落,認認真真面對自己的悲傷,把那些不當的期待暫時畫下一個句點。
「這些失去必須得到哀悼,直到真的了解你的照顧者是多麼的不稱職,以及你的父母是多麼不稱職的同盟。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停止為他們的虐待或忽略而責怪自己。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完全了解他們糟透了的養育,帶給你的是怎樣持續的後果: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你需要哀悼,直到了解你習得的自動自我遺棄習慣,是在重演他們嚴重失敗地與你同在。」
哀悼就是跟自己連結的一種方式,也許不是一次就能畢盡其功。這沒關係,我們一次又一次來嘗試,每次心頭的重擔都輕鬆一點就可以。
然後,開始愛自己。這一篇教導我們愛自己的說法,相當完整,我很欣賞。即便我們童年過得超級幸福,依然可以在愛自己的練習中,得到力量。
祝願您,能增長自我保護與自我慈愛的能力,並且對自己越來越友善!
************************************
哀悼
【文/ 彼得‧沃克】
要化解情緒重現時所浮現令人難以承受的感覺,哀悼絕對是無可取代的工具。要處理在製造CPTSD 的家庭中成長所帶來的各種失去,哀悼也是非常關鍵的歷程。
我們哀悼童年所失,是因為這些失去猶如我們自己重要的部分已然死去,而有效的哀悼,會讓這些部分死而復生。
***
哀悼會擴大洞察力和理解力
洞察力雖然極為重要,卻絕不足以達成更深度的復原。再多的意圖或領悟,都無法免除倖存者的必修課,就是在情緒重現時,要以愛來照顧自己。當我們感到害怕、悲傷、憤怒或不開心時,我們要以仁慈來回應自己,這是很關鍵的事。
倖存者迷失且困在情緒重現時,感覺有如死亡一般,而哀悼能大大地幫助倖存者處理這個狀況。哀悼能夠代謝最痛苦的遺棄感,尤其是那些引起自殺意念和最糟的積極自殺感覺。
療癒中的人也需要哀悼他們早期依附需求之死。因此,我們必須哀悼一個糟糕的事實: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我們的家庭中是稀有的或不存在的。另外,早年挫折地試圖贏得父母的認同和感情,所換來無數的心碎,我們也需要為這些心碎哀痛。
哀悼也能夠支持我們從童年創傷所造成的痛苦,以及如死亡般的許多失去中復原。其中,重要的童年所失,就是我們的關鍵發展停滯了;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憐憫、自尊、自我保護和自我表達的死亡。
***
哀悼父母照顧的缺席
隨著哀悼能力的進化,通常會發現許多未解決的問題,是有關我們缺乏發展與茁壯所需要的慈愛撫育。
以下是所有的小孩賴以茁壯成長的父母撫育關鍵類型。了解這些未滿足的需求,能夠幫助你以哀悼來化解未釋放的痛苦,而那痛苦即來自於成長過程中所缺乏的這類支持。還有,這個知識能引導你更慈愛地重新撫育自己,與自己互動。
1. 言語慈愛:熱切地參與各方面的對話;大量的讚美和正向回饋;願意回答所有問題;教導、讀故事、提供持續言語發展的資源。
2. 靈性慈愛:看見孩子的本質價值;基本的良善和有愛的天性,並且反射給孩子;使孩子體驗喜樂、樂趣和愛,以維持孩子覺得人生是個禮物的天性;靈性或哲學性的指導,以幫助孩子整合人生中痛苦的部分;滋養孩子有創意的自我表達;經常接觸大自然。
3. 情緒慈愛:一致地以關心、關懷和興趣對待孩子;歡迎並重視孩子全面的情緒表達;示範沒有虐待性的情緒表達;教導用不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安全方式釋放憤怒;大量的愛、溫暖、溫柔和慈悲;榮耀釋放痛苦的淚水;當個安全的避難所;幽默。
4. 肢體慈愛:感情與保護;健康的飲食和睡眠;教導打理儀容、紀律和責任感的習慣;幫助孩子發展嗜好、戶外興趣,以及個人風格;幫助孩子平衡休息、玩樂和工作。
靈魂的痛相當難歸因於童年所失,但那些接受哀悼之旅的人會毫無疑問地知道,他們靈魂之痛和心理痛苦的核心,是成長在遺棄性父母之下所造成的失去未獲得解決。
這些失去必須得到哀悼,直到真的了解你的照顧者是多麼的不稱職,以及你的父母是多麼不稱職的同盟。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停止為他們的虐待或忽略而責怪自己。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完全了解他們糟透了的養育,帶給你的是怎樣持續的後果: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你需要哀悼,直到了解你習得的自動自我遺棄習慣,是在重演他們嚴重失敗地與你同在。
為這些糟透了的現實哀痛,會使我們在各方面的自我照顧發展上更有力量。隨著哀悼越來越有效,我們的自我憐憫和自我保護能力會成長,而且心理也會變得越來越使用者友善。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焦慮症必修課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希望孩子不容易焦慮,在人生路上勇於向前嗎?
原來讓孩子免於焦慮症的一個強大工具,就是父母的教養。不過那並不是為孩子張開天羅地網般的保護傘,而是鼓勵孩子「冒險」!
2017年澳洲一個研究發現,家長以行動及說話積極鼓勵孩子挑戰自己極限,能夠有效減低孩子發展出焦慮症機會。研究調查了312個來自荷蘭及澳洲有學前兒童的家庭,希望可以找出教養,特別是過度保護跟兒童焦慮症的關聯。結果顯示鼓勵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冒險遊戲」,像是玩捉、打鬧,都有助釋放恐懼,減少焦慮。
負責此研究的教授Jennie Hudson指,雖然教養並不能治療兒童焦慮症,但通過鼓勵孩子恰如其分地挑戰極限,家長就能保護孩子的精神健康,防範焦慮症。
畢竟敢於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是孩子成長必修課。在冒險遊戲中,孩子能學會「承擔風險」,從容面對輸贏,這樣的鍛鍊可以錘鍊出自我肯定,他們也會敢於走進不熟悉的環境,無畏無懼地探索人生。
資料來源
Maxabella, B. (2017, December 12). Encouraging risk-taking may reduce childhood anxiety. Retrieved April 04, 2018, from Kidspot
Glover, E., LaBracio, J., Martinez, S., Marcoux, H., Dalgleish, T., Tenety, E., & Scaccia, A. (n.d.). Motivating your child to take risks actually helps to prevent anxiety. Retrieved April 04, 2018, from MOTHERLY
Encouraging risk-taking in children may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anxiety. (2017, December 12). Retrieved April 04, 2018, from Macquari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