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應該是促進對話的工具及機會,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理念。
一樣米養百樣人,正因個人個性觀點的不同,我們會有紛爭,卻也有可能激盪中找到從未想像到的新方向。
聽聞歷史教師界的吳宜蓉老師出了新書,身為同行當然要趕緊觀閱一番,而我在閱讀完新作後,除了看到筆法幽默流暢的故事,更是在每一則故事中看到在歷史中「對話」的可能。
比如眾多故事中,有提到當年為了爭取女性權力(特別是參政權以及投票權),一群女性以非常兇悍的方式向政府抗爭(這其中包含縱火、絕食致死等行徑)。當我看到這則故事,就觸動我的一個疑問:「暴力抗爭是合宜的嗎?」
先說我覺得在效果上,暴力抗爭絕對比非暴力抗爭有力度許多,畢竟大家應該都明白一個俗諺「會鬧的小孩有糖吃」。可問題是:暴力抗爭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嗎?
我舉兩個非常著名的暴力抗爭案例: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無論是法國還是清朝,其實在革命爆發之前,政府面對困局都已經在被迫的情況下進行改革調整。這些改革或許欠缺力度,或是進行緩慢,但副作用或是改變所造成的衝擊相對也小的多。
革命,似乎讓本來遲緩甚至停滯的光景被打破,好像有大破大立的新氣象。但暴力抗爭的大破是無庸置疑,能否大立卻又是另一個疑問。事實上,法國大革命並沒有改變中下階層經濟困頓、糧食不足的狀況,甚至在歷經恐怖統治以及內鬥後,法國大革命竟然終結於拿破崙帝國的成立,也就是說,改了這麼多流血衝突,就連政體都回到原點,這是個好結果嗎?禍是這其中的利有大於弊嗎?辛亥革命,是打破了皇權統治,邁向似乎更現代化的共和政體,但是......民國的狀況有比清朝晚期好嗎?有部電影叫「茶館」,裡面就有一位角色這麼說:「
現在想起来,大清國不見得好,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
當然,或許有人會說:「可是女性運動的結果,解放了被忽略甚至是被壓波的女性權力呀!」
首先,我沒說女性運動不對,暴力抗爭更不是都帶來壞結果,但有句話叫「世事無絕對」。暴力抗爭一定就會成功?暴力抗爭帶來的影響能否利大於弊?非暴力不合作就一定不能成事?非暴力合作又真能成事嗎?
沒有答案,或是說:不同情況下會發展出不同的答案。還是那句「世事無絕對」,面對生活,我們就是不斷的選擇,不斷地在眾多選擇或是意見中對話,並期待在對話中有更多機會倒像一個相對更理想的結果,或是對事物有相對更全面的認識。
這就是歷史的價值所在,也是樂趣及麻煩所在。
吳宜蓉老師的書之所以讓我推薦,就是她以非常輕鬆幽默的方式,卻有機會帶到很深層次的歷史對話。對我來說,她的新作更讓我思考:何為歷史教育?歷史教育又究竟要帶給學生什麼?
以上問題我都沒有答案,但有一件事是肯定......那就是這篇是個抽獎文呀!
如果想要獲得《這樣的歷史課我可以: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2》,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篇文章
2.
請在底下留言「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然後順便告訴我,說到歐美歷史,你們會想到什麼?或想知道什麼?
我將會在一個禮拜後抽出2位中獎的朋友,想試手氣的、想看免費書的,可別錯過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417?gclid=CjwKCAjwvuGJBhB1EiwACU1AiU7YWoSFjolAqIUxy85B4PTjKCmPYLRB9oAdY5fIFTuwCHfwqzZLahoC-xMQAvD_BwE
#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2
#平安文化出版
#說真的_我一向很害怕女性_因為我完全不了解她們的思維
#另外俗諺未必是真的_我小的時候跟我爸媽鬧_結果沒有糖吃反而獲得一頓胖揍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法國 共和政體」的推薦目錄: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分鐘閱讀4620-4624
《用野心對抗野心》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王建勳去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用野心對抗野心》,副題是「聯邦黨人文集講稿」。
《聯邦黨人文集》又叫《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是美國獨立建國時國父們「辯」出來的文明大典。作者三人: 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 ,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漢彌爾頓 (Alexander Hamilton),和美國第一任首席大法官傑伊(John Jay)。
辯論場景:新憲法擬定,但不被理解;辯論結果:新憲法深入人心,美聯邦創立,美利堅崛起。如果說,憲法是美利堅骨架,《聯邦論》無疑讓憲法有血有肉,涵蓋了美國國父們追問的所有政治問題,王建勳認為,「放在當下,幾乎任何關心自由和政治的人,都可從中找到答案。」雖然孟德斯鳩、洛克等人的著作也非常重要,但是,從構建一個有限政府、一個自由政體原理的角度講,這部文集更出色。就政治智慧而言,沒有什麼著作能超越它。
《聯邦黨人文集》中譯本問世多年,近年又有若干新譯本。作為一部政治學經典,它用語抽象、思維縝密,算是比較難讀的;其次,由三人合寫,充滿跳躍性,普通讀者難以抓住主線;其三,如果讀者不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沒有基本的政治學和憲法學知識,讀起來也會覺得吃力。
王建勳的《用野心對抗野心<聯邦黨人文集>講稿》就把《聯邦黨人文集》中晦澀難解的表述,儘量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又把看似結構零散的文本勾連在一起,讓讀者掌握其內在的邏輯框架,領會其整體的思維脈絡。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當年的背景知識。
一部不朽經典
「用野心對抗野心」,是美國國父們制訂一部美國憲法的初衷,概括來說就是限制權力。《聯邦黨人文集》的作者之一、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說:「人不是天使,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是有野心的,要制約野心,必須以野心來對抗野心,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用野心對抗野心」的所有內容幾乎都能在一本書中找到說明和解釋。這本書就是《聯邦黨人文集》。在美國,這本書的地位僅次於《聖經》、《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美國國父華盛頓說:「它值得任何一個熱愛自由的人閱讀,如果這人想生活在一個公民社會裡的話。」
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認為,它是研究政體原理的最佳評論。
以撰寫《論美國的民主》一書而聞名於世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說:「《聯邦黨人文集》是不朽經典」。
王建勳, 1972年生,先後畢業於蘭州大學、北京大學和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法學碩士、政治學博士,對憲政理論及古典自由主義傳統有深入研究。他將這部經典以通俗解說的方式介紹給中文讀者,是因為他認為,對構建一個有限政府、一個自由政體而言,這部文集提供的理論和政治智慧,超越所有前人的著作。
王建勳要將這本書作通俗解讀,針對的是「放在當下,幾乎任何關心自由和政治的人,都可從中找到答案」。因為當下正是美國和全球面臨危機的時候,這要從王建勳另一篇長文《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講起。
美國正處在十字路口
在今年美國大選塵埃落定而關於大選的紛爭仍然未平息之際,王建勳發表長文《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開宗明義地說:「過去幾年,美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尤其是2020年,各種暴力事件頻發。美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美國國父們的政治遺產還能不能繼續發揮作用?美利堅合眾國還有沒有必要存在下去? ……。
美國當下面臨八大挑戰,這些挑戰集中爆發,卻非偶然,而是一百多年來,各種社會思潮對美國傳統價值觀造成衝擊的結果。 美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美國人在當下的選擇,對其國運的影響絕不亞於建國和內戰,並且一定會深刻改變世界局勢。」
他接著詳細指出所謂的「八大危機」,包括:種族問題,政治正確問題,移民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墮胎和同性婚姻問題,國際關係問題,對美國憲法制度的挑戰問題。
八大危機中,最重大、最艱難的,是對美國憲法制度的挑戰。美國的政黨競爭一直很激烈,政黨政治固然比專制獨裁優越,但隨著大眾民主的來臨,黨派鬥爭越來越極化——為選舉而選舉,為掌權而掌權。
今天美國的兩黨之爭、社會撕裂,在很大程度上是觀念、文化上的衝突。特別是對基督教、有限政府的看法,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看法。 這些觀念上的根本分歧,可說是美國當代的、全面的文化戰爭。
而這些難題,早在在美國建國初期,開國元勳們都已經預料到了,並彙集成了美國的憲法根基《聯邦黨人文集》,並以此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開創了一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美國人的精神信仰。
民主壓倒共和
美國開國元勳起草憲法時考慮了聯邦政府權力的邊界問題,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權力有限的「小政府」,而不是一個權力無邊的「大政府」。
他們設計的是一個「混合政體」,即融合了君主制(一人統治)、貴族制(少數人統治)和民主制(多數人統治)的政體,認為這樣的政體既能保障民眾的權利和自由,又比較穩定。他們竭力避免建立雅典式的民主政體(即直接民主),而是致力於建立共和政體(代議制民主或間接民主)。如果說眾議院體現了民主制的元素,那麼參議院就體現貴族制的元素。因此當初制訂的是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就由各州的議會選舉或者任命。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讓民眾的激情掌控整個國會。
開國元勳們設計的總統選舉是選舉人制度,大選時各州單獨計票,某位候選人只要獲得該州半數以上選民的直接投票,就可以包攬該州所有選舉人票——這就是所謂的「贏家通吃」。全國所有選舉人票匯總後,某位候選人得票超過半數,就可以入主白宮。這種大選制度,兼顧了民主與共和的原則。美國是聯邦制,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是分權制衡關係。如果實行直選,人口少的州就很難產生總統,這樣選出來的總統,很難協調各州的利益關係。
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進步主義、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等思潮的出現,加上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羅斯福「新政」等,導致聯邦政府權力不斷擴張。1913年通過憲法第17修正案,將參議員從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參議院和眾議院變得沒有差別,民主開始壓倒共和。
美國的憲政危機
「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所造成的觀念、文化的衝突,從根本上說,就是平等與自由之爭,在憲政上說,就是民主與共和之爭。講的不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而是「越民主的制度越好」、「多數人永遠正確」,與保持小政府、聯邦、共和體制之爭。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大眾民主時代的到來,「一人一票」和民眾的廣泛參與成了人們心中的政治理想,原有憲法規定的參議員產生辦法,被認為是「不民主」因素而受到質疑。1913年國會通過憲法第17修正案,將參議員從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這一改,就失去了代表「少數人」、類似英國上議院的參議院抑制和過濾民眾激情的功能。因為多數不等於正確,民眾的激情往往被少數人操弄而起。其次,原來由6年任期代表穩定的參議員與2年任期代表進步的眾議員相互制約的功能,也消失了。其三,由州議會選舉聯邦參議員,意味參議員對州負責,由選民直選,議員就傾向於支持擴大聯邦政府權力的立法,因而削弱了州權,打破了聯邦與州之間的權力平衡。例如奧巴馬醫改法案,雖然遭到三十多個州的反對,但是,它依然在國會得以通過,成為法律。
改變參眾兩院產生方式之後,近年又有提議改變選舉人票的制度,改為大眾選民一人一票直接選總統。王建勳認為這也是要以民主壓倒共和、有違美國立國初衷要兼顧各州權益的改變。
除了憲政危機之外,其他的幾項危機,以後再介紹。總的來說,王建勳認為現在是需要重溫《聯邦黨人文集》的時候了。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用野心對抗野心<聯邦黨人文集>講稿》
作者:王建勳
由 東方出版社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78565&year=2021&list=1&lang=zh-CN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uote:
革命事件就這麼在歷史中發生了,但作為影響還沒有發生。當國民議會在7月14日晚上得知攻佔巴士底獄一事時,反而視為「災難性新聞,」十分擔心國王為此發動血腥的鎮壓,更準備譴責這只是場「暴亂」。但誰料想,當議會代表前往巴黎瞭解細情時,竟然發現巴黎人民沐浴在愛國主義的光輝之中,爭相和代表們握手相慶。返回的代表向議會報告,一路所見的巴黎人民的眼睛都被淚水浸潤了,興奮之情無所不在。當議會猶豫要不要將這場集體暴力理解成對專制政體的正義反擊時,正好路易十六宣傳停止對巴黎的進攻,同意召回內克爾,並造訪新的巴黎當局。
...
秩序的神話與歷史的偶然,正是作為事件的革命之兩難。從秩序一端來看,革命必然是作為純淨的、起源的、奠基的事件,並將偶然性論述鄙之為污濁的、後續的、表面的;從歷史的一端來看,革命這個事件,不過是眾多發生中的一次和無數可能中的一段波折。
...
我們回過頭,再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我們看到的是集體歡騰、群情激憤和義正嚴詞。但我們忘記了歡騰與歡騰之間、嚴詞與嚴詞之間的空白縫隙——合謀的集體沉默——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但又在公開場合有意忽略、不作公開表達。
高行云/革命事件如「皇帝的新衣」:在秩序的神話和歷史的偶然之間
文章連結:https://wp.me/p3bKKK-2Ng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法國在1789 年大革命之後,國家體制由帝制改為共和制 的必吃
但事實是如此嗎? 其實,在1912 年出現的中(華民)國並不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而是大清帝國依據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內容由帝制改為共和憲政體制,並更改國號之後的成果。 ... <看更多>
法國 共和政體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高二社會組歷史科 ... 的必吃
近代法國自大革命以來政體多次演變:甲、第一帝國;乙、第二帝國;丙、第一共和;. 丁、第二共和;戊、第三共和。請按發生的時間先後次序排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