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跨越時區 #一起線上切磋翻譯吃早餐🍳🥞
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Cultural Taiwan UK)今年和英國文學翻譯中心首次合作、並邀請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協作,開辦「#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首次開辦就吸引了全球不同地區的61位專業人士報名),期待透過工作坊培養及擴增優質的翻譯人才,促進臺灣文學作品英譯的機會。
因疫情關係,翻譯工作坊7月下旬以全球網路連線的形式舉行,由新加坡旅美作家兼譯者 #程異(Jeremy Tiang)擔任導師,選定台灣作家 #紀大偉 的作品為教材,帶領譯者學員推敲作品背後的脈絡,精進翻譯臺灣文學的要領。
本篇文章中,作家紀大偉分享他自活動公告至工作坊結束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除了探問活動的立意與執行細節,也描寫出程異與學員們切磋翻譯的精髓(許多觀察十分細膩精彩👀)
.
(引文)聽了他們討論我才發覺,〈早餐〉(原文收錄在中文版《膜》)譯成日文版(收錄在日文版《膜》),翻譯成英文也沒問題,但是不能翻譯成法文或其他歐洲語言:文中關鍵的「情人」一詞,類似性別不明的日文「愛人」和英文「lover」,但絕對不是性別明確的法文「amant」(情夫)或「amante」(情婦)。這篇小說也不適合改編成影劇或有聲書,因為情人一露臉、一出聲就暴露性別……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有聲 小說 74 聽 書 網」的推薦目錄:
有聲 小說 74 聽 書 網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hanos一打指減去一半生靈,餘下的人就有足夠資源生存下去,但真的是這樣嗎?地球的人口僅需要50年的時間就由40億增長至80億,本世紀末達到160億。然而人口學家馬爾薩斯的災難預言仍未實現,地球資源耗盡的情節只出現在科幻片的片頭之中。
時下政府,最怕你人口不夠多,最怕不夠嬰兒去稀釋老化,最怕不夠人力去維持社會的消費力和經濟增長。中共前年驚覺錯信了馬爾薩斯50年,便開放二孩政策,試圖挽救滑落的國力,報告一出,才發現沒有效果,現在要提出全面開放生育,來維繫14億人的神話(愛生事的俄羅斯學者把你全部省市區公佈的人口數字一加,卻計出你中國人口只得5至8億)。
多少的概念是相對的,當全球人口得1000萬的時候,主觀心理就會覺1億實在多得太離譜了,難以想像80億的光景。挪威的人口等同香港一個沙田區的人口,但沙田就不宜居嗎?按照巴黎的人口密度計算,要容納全球74億人口,僅僅需要美國四個州的面積就夠。讀到這裡,我們就來到一個思維陷阱。
從2010年甚至更早期開始,香港就有聲音提出收回大陸每天150個單程證配額的審批權,卻遭到民主黨和公民黨一眾忽悠漠視。現在,740萬人口,當中超過100萬是97年後的內地移民,有些子女都中學畢業了,他們的身份早由新移民過渡至本地人,人口換血政策可謂非常成功。但為甚麼從去年起,那些一直忽悠的人會一改口風,煞有介事提出香港人口實在太多,要求收緊移民政策?難道他們突然良心發現驚悉民間疾苦嗎?
我們都忘記了,在曾蔭權年代,政府提出的人口目標是1000萬,而且是以不建居屋的前提下做得到。撇除樓價的問題,政府其實有數得計,知道飽和的限度在哪。(他們都不斷挑戰市民的容忍度,而市民的容忍力也未免太高!)由650萬到740萬,樓宇呎價由1萬升到2萬,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感到生存空間被擠壓,看看旺角地鐵站出不到閘的人海,我們就意識到這個城市的配套根本不足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市民的政治觀感,告訴社會「不可以」,枱面上的數據,卻告訴官方「可以」,如果你是執政者,你會怎樣擺平這個問題?
世界大勢,減少人口從來不是選項,增加開發才是經濟王道。官方忽然擺出一個承認人口問題的姿態,紛紛鸚鵡學舌,只不過是虛應你們的呼求,實際目的是為日後的大開發計劃增加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正是你們這些反對者提供的。你們不是埋怨香港人口太多嗎?6000億開發明日大嶼不就非常迫切?還不快快撥款100億給我前期研究?他們跟風強調人口問題,只不過是拿來附和開發就是硬道理。有了開發,利益集團才可財源滾滾;而你們這些怨聲載道的人,還不是照常活得好好,拚命賺錢供養這片高昂的土地嗎?
每次聽到報導說「釋放更多土地」,見到連民間機構都幫忙在地圖上證明香港還有很多土地可以釋放,我都會慨嘆,真正需要釋放是可憐的人,而不是更多的開發,但這種想法偏偏與這個世道背馳。
作者
===========
最新小說《捉姦》已於序言書室和三聯商務書店有售。首作《地球另一端》可inbox網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