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包含新竹市長林智堅、新竹縣長楊文科等人,都提到了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問題。
討論合併、升格,當然是好事,在今年3月,我們也曾經談過相關議題。
不過,我要提醒林市長、楊縣長,縣市合併升格不是畫大餅而已。上次六都升格後留下的問題,應該要一併提出來討論。
首先,六都升格後,#區域發展不均 進一步加劇,人口、資源的磁吸效應越來越嚴重,這不僅發生在六都/非六都之間,也發生在六都內的都會區/非都會區。
中央政府透過地方創生計畫,透過內政部、客委會等部會的補助計畫,希望能再造地方樣貌,提供的方法發展的動能。
說到底,都是在為六都升格後的區域發展不均做補償。
其次,六都升格後,廣大的非都會鄉鎮區域,通通改制為「區」。
取消了地方自治層級、由市府一條鞭治理的鄉鎮區域,更難受到直轄市政府的關照,在地方層級的 #政策應變、#資源調度,都比升格前大不如前。
2009年馬政府執政時,這個問題早為許多專家學者預見,內政部長江宜樺只好裁示:「原鄉鎮市改為區,暫停地方自治選舉,俟二年後再行檢討。」
多少個兩年過去了,升格為直轄市後留下的地方自治、地方治理效能問題,仍沒有獲得任何檢討。
這些行政區劃的 #歷史共業,就是在十幾年前,#由藍綠兩大黨競相加碼所導致。
回到新竹,不管是談論合併或升格,撇去現有法制度的限制,我們單從總體區域治理的角度來看,有幾件事還是要嚴肅面對:
首先,談論新竹地區的合併的同時,我們不能刻意忽略 #同樣身為科技廊帶的苗栗,不管是從過往的行政區劃歷史上,甚至是現在身為共同生活圈的頭份、竹南一帶,都是在做整體考量上不可迴避的一環。
苗南、苗北長期的發展不均,同樣也發生在新竹縣的竹北與竹北以外地區。如果新竹縣市合併之後要面對的區域發展不均,竹竹苗合併同樣會遇到的話,同為科學園區的生活圈,何不共同來面對?
不論是要合併,要升格,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就有責任盤點現有區域的問題,放下所有的政治考量,為地方民眾謀取最大的福祉。
退一步來談,當年新竹縣市分治,同樣留下了不少歷史遺緒,除了今天很多在地政治人物都談到的規劃問題之外,更有土地使用上的荒謬。
在新竹縣政府辦理新竹市親仁段土地都市更新案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新竹縣政府竟然能夠逕自在新竹市境內的土地上進行都更,諸如此類的事情,我相信並不在少數。
縣市分治會產生問題,合併升格,何嘗不會產生問題?
這些歷史沉痾,都是 #一次又一次政治短視下造成的後果。承受這些痛苦的,最後都不是上位的政治人物,而是由地方民眾來買單。
在合併升格的討論上,我想最基本的事情,是要回到地方,聽聽在地的聲音,了解不同族群、不同階層、不同生活領域的民眾,到底對於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有著怎麼樣的盼望。
在傾聽民意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引入更多的力量,不管是產業界、學界的共同參與,在整體區域規劃上,以及未來會面對到的財政問題上,做更通盤的檢討與考量。
十幾年後的今天,不管是為了創造選舉話題,還是為了解決地方發展的瓶頸,合併升格的議題,都值得更全面、深入的討論。
但是,先做好功課,檢視過去的錯誤,應該是對竹竹苗人民最起碼的負責態度。
圖片來源:1950年臺灣省政府公布之行政區域圖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92/1246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日直播 贏在嘉義 理性首選(1016)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同步升格為省轄市,透過城市的比較分析,沒有科學園區的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自籌款相差近兩倍,嘉義市27%,新竹市52%。 台灣西部走廊,唯二沒有科學園區的縣市,嘉義市縣就是其中之一。 ...
新竹市都市更新科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市府核給建商容積獎勵,卻未落實綠建築的監管和維護,如何達成節能減碳?
因應中央政府 2025 年能源轉型及日前提出的 2050 碳中和政策,我在本次定期會質詢本市節能減碳相關施政,並建請市府擬定〈新竹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草案,以確保本市綠建築的推廣、監督、管理和維護。
多數人對於「綠建築」或許耳熟能詳,你知道綠建築標章可以換建築容積獎勵嗎?
中央和地方目前都有設置綠建築獎勵容積辦法,〈新竹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核算標準〉第 10 條規定:取得鑽石級之綠建築標章,獎勵法定容積 10%。取得黃金級之綠建築標章,獎勵法定容積 8%。取得銀級之綠建築標章,獎勵法定容積 6%。
此外,該標準中亦有規定建商必須保證於使用執照核發後二年內取得綠建築標章,且申請使用執照時,應提供申請綠建築之容積獎勵乘以銷售淨利之保證金。
從都發處提供給我的資料來看,新竹市近十年來申請並審核通過之綠建築容積獎勵的建築物總共只有七筆,其中有兩筆雖取得綠建築候選證書(也就是預計會蓋綠建築),也獲得容積獎勵核定,但至今仍未取得綠建築標章;有一筆則是綠建築標章效期將於今年八月失效。
此外,國泰建設自民國 105 年取得「國泰禾」的綠建築候選證書至今將近 5 年,且建案也已於去年五月交屋,卻遲遲仍未取得綠建築標章,而其綠建築候選證書甚至即將於今年底失效。
適度的獎勵機制能提供建商蓋綠建築的誘因,但只依靠獎勵而未確實監督建商於期限內取得標章,並要求建商落實維護管理制度,一旦綠建築標章過了 5 年效期,在缺乏監督和強制延續標章精神的情況下,綠建築恐怕後繼無力失去核心價值。
我認為市府應參考其他縣市綠建築自治條例來加強本市的相關規定。
目前有制定綠建築自治條例的縣市為:臺北市( 2014 年制定)、高雄市( 2012 年制定)、屏東縣( 2015 年制定)。此外,臺南市、臺中市、桃園市、金門縣都有制定低碳綠化相關的自治條例,內容也包含綠建築相關的規範措施。
以〈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為例:第 4 條針對公有新建建築物的總造價工程金額,制定需取得的綠建築標章等級。第 5 條針對非公有新建建築物依法定容積或增加之樓地板面積數量,制定應取得的綠建築標章等級。第 9 條則闡明起造人應提列綠建築維護費用,並撥入公寓大廈公共基金。
我質詢時要求市府回覆以下問題:
1️⃣ 對於本市申請綠建築容積獎勵之建築物,除了保證金制度外,市府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為何?對於獲得獎勵之建築物,是否有要求申請單位維護其綠建築標章?
2️⃣ 建案「國泰禾」於民國 105 年申請並審核通過綠建築容積獎勵,然而完工後長達 1 年多的時間未取得綠建築標章?是否有確實督促建商依規取得標章?如最後該建築物於候選證書失效前都未能取得綠建築標章,市府預計如何裁處?
3️⃣ 為加速節能減碳,落實綠建築的推廣、監督、管理和維護,市府是否同意著手擬定《新竹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草案,並於下次定期會送進議會審議?
然而,市府給我的回文僅有短短以下幾行:
1. 內政部已訂有《綠建築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2. 已由本府公共工程主辦單位依行政院「工程採購契約範本」規定,將綠建築優先納入履約事項。
3. 將持續滾動檢討推動成效,再通盤納入全市建築執照檢核事項。
防疫情間各局處忙碌可以理解,但是針對議員認真準備的質詢卻草草回覆,實在令人失望。
新竹市政府致力於達成「科技綠色城市」的目標,不論是 2015 年公布的《新竹市綠色城市政策白皮書》,以及 2019 年制定的《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核定本》,都有提及本市執行低碳和綠化的相關內容。
不過雖然有擬定綠建築、節能減碳相關的講習培訓活動,卻仍然停留在最低限度的推廣層次,市府既然期許新竹市成為「科技綠色城市」,何不一次做到位制定綠建築自治條例,「監督」和「延續」綠建築標章的精神?
我會持續跟市府溝通,希望能盡早完成〈新竹市綠建築自治條例〉的制定,促進本市綠建築的推廣、監督、管理和維護,讓綠建築確實能達到節能減碳的成效,而非建商取得獎勵容積的途徑而已。
#第5次定期會書面質詢
#綠建築 #節能減碳 #碳中和
參考資料:
新竹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核算標準
https://ssur.cc/diCA8c
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
https://ssur.cc/RZ3pjx
臺北市綠建築保證金及維護費用管理辦法
https://ssur.cc/FKrWME
《新竹市綠色城市政策白皮書》
https://ssur.cc/Suf8fQ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新竹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核定本》
https://ssur.cc/Z7FaBU
環境資訊中心:蓋綠建築換容獎? 都更條例修法 建築學者批「造孽」
https://ssur.cc/oQXeb3
政大大學報:處心積「綠」 台灣綠建築制度待完善
https://ssur.cc/QDy8pV
新竹市都市更新科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日直播 贏在嘉義 理性首選(1016)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同步升格為省轄市,透過城市的比較分析,沒有科學園區的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自籌款相差近兩倍,嘉義市27%,新竹市52%。
台灣西部走廊,唯二沒有科學園區的縣市,嘉義市縣就是其中之一。
雲林有99公頃,台南有1000公頃的科學園區。
嘉義人,和別人一樣認真,一樣孝順,卻有說不出口,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鄉愁。
縣市合作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讓青年可以返鄉工作,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選舉不是有錢人的事,選舉花錢,是政治敗壞開始。
去年,我進行了一場大膽的實驗,每天六到八個小時,一個人,一個網站,到處行腳,走遍嘉義嘉義的大街小巷,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發現嘉義的問題,也分享嘉義的美好,把複雜的政治,簡單做,把簡單是事,認真做,把人民的小事,當成政治大事,推動用政策、預算、立法解決問題的政治文化,讓政治可以落實到每天的生活,解決人民的問題。
因為,我們相信,改變政治,從文化開始,改變文化,從自己開始。
我用身體力行,把議員當0800來做,無差別的服務,即時回報,解決人民的問題,也透過每月召開一次的都市計劃專案小組,完成嘉義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的立法討論、嘉義市空地空屋自治條例修正條文討論,還有目前正在進行中,嘉義市容積移轉自治條例的立法程序。
以前,我相信,我做到。從去年11月24號開始,我們不只寫下平民政治的奇蹟,我也用行動證明,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現在,我們可以問心無愧的說,我們相信,我們做到。
讓政治可以,善良,讓政治可以,簡單,讓政治可以,和我們想的一樣。
新竹市都市更新科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日分享 贏在嘉義 理性首選(1019)
謝謝世新張記者採訪報導。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同步升格為省轄市,透過城市的比較分析,沒有科學園區的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自籌款相差近兩倍,嘉義市27%,新竹市52%。
台灣西部走廊,唯二沒有科學園區的縣市,嘉義市縣就是其中之一。
雲林有99公頃,台南有1000公頃的科學園區。
嘉義人,和別人一樣認真,一樣孝順,卻有說不出口,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鄉愁。
縣市合作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讓青年可以返鄉工作,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選舉不是有錢人的事,選舉花錢,是政治敗壞開始。
去年,我進行了一場大膽的實驗,每天六到八個小時,一個人,一個網站,到處行腳,走遍嘉義的大街小巷,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發現嘉義的問題,也分享嘉義的美好,把複雜的政治,簡單做,把簡單是事,認真做,把人民的小事,當成政府的大事,推動用政策、預算、立法解決問題的政治文化,讓政治可以落實到每天的生活,解決人民的問題。
因為,我們相信,改變政治,從文化開始,改變文化,從自己開始。
我用身體力行,把議員當0800來做,無差別的服務,即時回報,解決人民的問題,也透過每月召開一次的都市計劃專案小組,完成嘉義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的立法程序、嘉義市空地空屋自治條例修正條文程序,還有目前正在進行中,嘉義市容積移轉自治條例的立法討論。
以前,我相信,我做到。
去年11月24號開始,我們不只寫下平民政治的奇蹟,我也用行動證明,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現在,我們可以問心無愧的說,我們相信,我們做到。
讓政治,可以善良,讓政治,可以簡單,讓政治可以和我們想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