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好去處
今天去了在十三行博物館旁舉辦的 #新北考古生活節 ,現場超多攤位,像是體驗草鞋編織、銅器時代文化的認識,還有舊物販售,跟各個博物館跟大學科系、還有印尼越南各種美食攤位。我買了個「我想有錢」的雞蛋糕,不僅好拍脆脆的也好吃😋
我還從小室瓶栽 Easyplant Taiwan的攤位買了一株瓶中小瓶栽,這款標榜不用澆水放在辦公室就可以長的植物超級適合我🤣🤣🤣
主舞台也有各種精彩的表演,我們運氣很好有碰到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Formosa Circus Art的演出,這場表演不僅歌聲好聽表演也是精彩絕倫。
雖然說在看之前我還以為是有踩大輪牽獅子的那種馬戲團🎪,哈哈哈真是誤會大了。
活動為期2天,2021/5/2最後一天。
超適合帶小朋友去放風的地方!
📍日期:5/1(六)、5/2(日)
📍時間:10:00-17:00
📍地點十三行博物館、新北考古公園
⭐️提供免費來回關渡、蘆洲捷運站接駁車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新北考古生活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吃喝玩轉朵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洪孟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Suming 舒米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新北考古生活節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新北考古公園啟用體驗十三行人史前生活 - YouTube 的評價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洪孟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末就是全力以赴、馬不停蹄!今天的行程從林口出發,選區內很多學校都有運動會、校慶,許多家長為了陪伴孩子參與各項活動,都穿起不同的裝扮,家長會更來個創意進場!感謝所有用心的家長們帶給孩子最快樂的笑容。
接著來到泰山國小第九屆泰山盃籃球邀請賽開幕典禮,首場比賽由泰山對決士林(五年級),比賽非常精彩,現場觀眾都很享受這場比賽!祝福泰山盃圓滿成功,也希望能將冠軍留在泰山,小將們加油!另外現場鄉親也是很棒,都有全程戴起口罩!現在防疫還是不樂觀,相關的防疫工作還是要請大家多多配合。
另外,也跟各位鄉親報告這禮拜八里十三行博物館為期兩天的新北考古生活節也開始了喔!今天來不及沒關係,明天的下午一點的表演也很精彩,歡迎各位朋友來新北考古公園一同體驗史前聚落的生活,除了各式攤商、表演外,還有很多親子同樂的活動,絕對不能錯過。
同時下禮拜就是母親節了,孟楷也出席淡水模範母親表揚大會贈與匾額給獲獎的媽媽們,我相信每位媽媽都非常偉大,也有許多偉大的故事可以告訴我們,也因此不管得獎與否,這裡祝福全天下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認真做、用心拚!每場活動的邀約都是對孟楷的肯定與支持!每位與我握手、寒暄及合照的鄉親,都令我十分窩心,也是這份精神讓我有持續打拼的決心!持續努力,我會加油。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Suming 舒米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開心今天早上能有這個榮幸,一同見證『 幸福起跑線--5月24日同志集體婚禮趴踢』所帶來的感動!既使再忙碌,留下一點時間,帶來一些祝福,再遠我們都覺得非常值得!
而接下來馬不停蹄的Suming即將前往逢甲大學進行講唱會,明天,我們也會回到台北,參與考古生活節演出!
中部的朋友,今天晚上七點,逢甲大學 逢甲跨講堂 Cross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見!
北部的朋友,明天下午三點半,八里見!
-------【活動資訊請見以下】-------
活動|2019新北市考古生活節
時間|15:30 - 16:00
地點|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陽光廣場
主辦|新北市政府
#一起來考古
#Bondada節奏
我們與古代生活的距離👉只剩3天!
小編再來放個火🔥這次的表演節目絕對讓你尖叫!
金曲陣容就在5/25(六)、5/26(日)2019考古生活節❤️
5/25(六)
15:30-16:00 Suming舒米恩
16:00-16:30 吉里巴斯樂舞
16:30-17:00 身聲劇場 Sun Son Theatre
5/26(日)
15:30-16:00 Boxing(拳)
16:00-16:30 米倉國小鼓藝、陀螺隊
16:30-17:00 新和國小原住民樂舞班
往下看更多👇
🤟全臺最大考古主題園區25日正式啟用 考古生活節嗨翻天 https://reurl.cc/EL4m0
🤟2019新北考古生活節展演介紹 http://bit.ly/2VJSFWp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國語]
https://youtu.be/YcW7mgg8m-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一部《巴黎聖母院》讓許多人了解了吉卜賽人,這是一個始終流浪的民族,一直沒有停止過。那麼,他們為何不停地流浪呢?
看過電影《巴黎聖母院》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體態優美、能歌善舞的美麗少女。這個少女就是電影中的女主角,吉卜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她純潔善良,以賣藝乞錢為生,卻無辜地受到一名神父的誣陷和迫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境遇。吉卜賽人是一個聰明、能歌善舞但社會地位很低的民族,長期以來,他們備受歧視和迫害,四處漂泊。吉卜賽人的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大洋洲各國。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吉卜賽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在巴爾幹各國的大小城市,吉卜賽人無處不在。前南斯拉夫甚至有「沒有吉卜賽人就不能稱做城鎮」的諺語。
吉卜賽人為什麼四處流浪?何處是他們的故土?為了揭開這個謎底,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深入吉卜賽人住地,搜集資料,進行探討。但由於原始數據匱乏,謎底難以揭曉,長期以來,學者們各執已見,無法達成共識。有人從人種上來看,吉卜賽人顴骨高起,黃色皮膚,黑色瞳孔毛髮,頗似東亞地區的人。因此,德國北部及北歐諸國,以為他們是韃靼或蒙古人;法國人在稱他們為吉卜賽人的同時,又叫他們是波希米亞人,認為他們來自波希米亞( 捷克西部地區舊稱);西班牙除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外,還稱他們為茨岡人或希臘人,理由是他們可能來自希臘;俄羅斯也稱吉卜賽人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些名稱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的。而且他們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吉卜賽人的族源,但這些是不可靠的。英國學者從「吉卜賽」(Gypsy )一語來推斷,認為吉卜賽人源自埃及,因為在英語中,「吉卜賽」含有「從埃及來的」的意思。但是,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裏的異鄉人不太了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了「吉卜賽人」。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
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與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都是語言學家。這三位專家在18世紀80年代通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因而推斷吉卜賽人的祖籍在印度。後來,各國學者通過對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自印度;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他們的祖先是早就居住在北印度的多姆人。考古學家通過考證得知,古代印度的多姆人早在公元4世紀就以愛好音樂與占卜著稱。他們中有些人能歌善舞,常以賣藝謀生,闖蕩江湖。雖然個別技藝高超者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青睞,但多數人仍從事諸如更夫、清道夫等職業,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不許他們與外族人通婚。據說,有些地方的多姆人,為了適應各地的生活條件,能講兩三國語言,並有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的技藝。多姆人在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繫在一起,這一技藝傳給了他們的後裔吉卜賽人。通過對多姆人的習俗、文化和歷史的研究,考古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賽人的祖先。
考古學家經過推斷認為,吉卜賽人在10世紀左右離開印度,11 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 世紀到西歐。到20世紀下半葉,吉卜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當然,有支持就有反對。目前,還有許多人不支持吉卜賽人是印度多姆人的後裔之說。到底何處是吉普賽人的故鄉,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喜歡我們節目的朋友, 請讚好, 和分享, 最重要是訂閱我們頻道, 還要點按旁邊的小叮噹, 我們有新影片出台, 各位便可以第一時間知道, 好吧, 再見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新北考古公園啟用體驗十三行人史前生活 - YouTube 的必吃
新北市政府在八里十三行博物館旁,增建新北考古公園,第一階段工程完工,正式開園啟用,配合 新北考古生活節 ,民眾搶先體驗十三行人的居住環境, ... ... <看更多>
新北考古生活節 在 #新北考古生活節 - Explore | Facebook 的必吃
【2021考古生活節】快來找我們解惑吧! ... 2021新北考古生活節即將於5月1日、5月2日在新北考古公園登場,. 史前館~#康樂本館、#卑南遺址公園 及#南科考古館 都有報名參加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