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
這陣子有讀者私訊問我,到底該如何讓「創作」成為主業呢?真的能光靠寫字養活自己嗎?
我認為絕對可以的,但問題是,成功的創作並沒有明顯的模板可以模仿,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時,往往會經歷「寫了很多,但是沒人看」的挫折,久而久之就心灰意冷地放棄了。
我也曾經歷過那種孤獨的自取其辱感,也因此無數次地懷疑過自己,但是,因為我對文字有莫名的熱情,無論如何還是撐下來了,沒想到卻因此誤打誤撞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路。對於「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個想法:
1/ 不斷地寫,但不要埋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想以創作為業,持之以恆地練習非常重要,但那只是基本,如果想讓作品更上層樓,一定要找到方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眾批評的眼光下。
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發表作品,雖然是一種「公開」,但是在經營初期讀者只有寥寥數人(而且一半以上是自己的親友)的情況下,這種公開還不算真正的公開。
建議平常多觀察網路或平面媒體,將自己的作品主動投稿到看對眼的平台,同時關注喜歡的媒體有沒有在徵 Freelancer 或專欄寫手,有機會就投稿看看。當你的作品進到更大的系統裡去,就有可能獲得免費的編輯建議與廣大群眾的回饋反應,跳脫自身與同溫層的侷限,在不斷的調整之中慢慢掌握創作的方向。
除此之外,也建議建立個人的「軍師團」。軍師團就是你身邊那些書看很多、觀點犀利、品味不錯的朋友。把作品拿給他們看,請他們誠實給你意見。另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寫作團體,或是主動把作品張貼到特定社團裡,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交流。
2/ 多觀察那些成功的創作者,一一做 case study
創作沒人看,有時候單純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不夠好,不夠打動人心。想要進步,我建議可以多觀察成功的創作者。我發現許多短時間內就引起關注的創作者,往往有以下幾種:
1/ 本身書寫的主題很受大眾喜愛,例如巴黎的生活誌、名人娛樂故事等等
2/ 很跟得上時事話題,而且觀點犀利又說服人,讓人看了忍不住點頭稱是
3/ 本身文筆好到不容忽視,寫什麼都有人要看
4/ 和某些當代議題習習相關的權威性內容,關注該領域的人都會追蹤的主題性帳號
5/ 平易近人的療癒內容,例如搞笑插畫、社會現象諷刺、心靈愛情雞湯等等
6/ 負面爭議性的內容,例如靠罵人、酸人博贊,或是扯入某些爭議事件
7/ 實用性內容,例如經營社群的實用小技巧、心理諮商相關等內容
這些人會有他的影響力,絕對不是光憑運氣,而是一定有他厲害的實力。綜合以上觀察,我認為創作要成功吸引到人,以下幾點很重要:
1/ 基本功力(不必是大文豪等級,但至少行文流暢能讓讀者看得懂,文章架構完整,邏輯不自相矛盾)
2/ 時事敏感度(不一定什麼都要貼著時事創作,但是創作時可以把時事考慮進去。假如你要寫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前提要怎麼設,才不會讓人覺得你莫名其妙很突兀地在炒冷飯?平常要多接觸不同事物,打開資訊雷達)
3/ 實用性(實用性不限於功能性的實用,還有心靈上的共鳴、人生各種方位的運用)
4/ 故事本身或觀點的新意和犀利(同樣一個觀點已經幾十個人寫過了,你如果想寫一樣的主題,有什麼新的切角可以切入?你有什麼理由去重複一個已經被講到爛的東西?)
平常可以多觀察喜歡的創作者,就像在做 case study 一樣深入研究,看看他平常都在做些什麼?為什麼讀者會愛?也可以回去翻他的舊文(如果他還沒刪掉的話),看看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作品開始成熟起來?關鍵轉捩點是什麼?前中後期的作品不同在哪裡?而這些觀察又如何運用回你自己的創作中?哪些地方是你可以模仿的?哪些是你應該學習前車之鑑避免掉的?
3/ 可以在意流量,但不要太在意流量
創作者在意流量很正常,因為流量本身就是一種認可,也是變現的基礎。但是,我認為創作者在意流量之餘,也要時時保持警惕,不要被流量要脅。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位剛萌芽的創作者發了一篇文,文中他自己寫說他這禮拜發了兩篇文章,但是粉絲人數卻掉了五個,這讓他感到非常驚慌沮喪,「請告訴我你們想要讀什麼?我保證未來一定會照著這個方向寫作」,哀求之意溢於言表,讓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憐,甚至有失一個人的格調(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感)。
我認為好的創作一定要忠於自己,如果完全只為他人而寫,會失去個人創作的「根」,那樣的驚慌、虛浮、討好與虛假,最後一定會在創作中表現出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又回去看那位創作者的粉專,發現他後來又發了些文,但行文之中充滿虛假的樂觀語調,給人一種很不真誠且虛弱的感覺,而且粉絲人數也沒因此變多。
創作者過分在意流量,有時候反而失去自我和方向,越寫越差。如何拿捏自我的要求和他人的期待、如何在他人目光之中游刃有餘但又不被綁架,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功力,其實也是人生必修的智慧。
4/ 主動標記他人,播送自己的創作
想讓創作引起關注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將自己的創作傳送出去。
這個接觸不必是人與人實際的接觸,可以只是網路上互相標記。例如,最近你讀了一本新書,可以主動寫書評,分享的時候順便標記該書的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文章寫得好,搞不好還會被出版社或作者本人分享出去,這樣你的讀者可能又往外拓展了一些,甚至在一些重要人士的心底留下印象,或許就這樣悄悄開了一個未來的門。
總之,創作剛開始乏人問津的感覺,真的是滿煎熬的,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放棄努力,也不要害怕丟臉,至少逼自己認真堅持個一兩年再說。可以參考以上建議或其他創作者的建議,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我想時間一拉長,終究會慢慢摸索出來。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2021 散文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創作 #少女A #寫作 #文字工作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00的網紅WOW靠!有事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隨時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wowcow ⭐歡迎WOW靠粉斗內賞飯吃 http://bit.ly/WowCowDonate 防疫三級警戒,拜託大家沒事別出門,和我們一起來追劇吧! 《如蝶翩翩》、《我是遺物整理師》、《第二聲鈴響》……都值得筆記下來。 但是從追劇怎麼會聊到討厭的...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林姮均說說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信是一片片拼起來的
我是到很後來
才從學員的課堂心得中發現
原來我是一個在別人眼中很有自信的人
我本來以為自己跟這個詞彙是沾不上邊的
家裡孩子很多,學生時期成績沒多好
就是人群中的一位,很普通的一個人
大學時學表演,同學也會說
妳人很好,但站在台上就是不會想看妳
我也相信了
那時的自我存在感很低
或許是說,根本不知道所謂的「自己」是在哪裡
金士傑說:「別人給你掌聲,你真的夠驕傲的話,你應該心領就好,不必當真;
什麼時候你該那麼驕傲的時候,你自己會知道的,不必別人給你掌不掌聲」
但也就是那些曾經的一句句肯定和掌聲
才累積出後來坦然的自信
我們真的很難看到自己的好
那就先從別人的眼裡找到自己的好吧♥️
我也是長大後,才把自信一片一片撿回來的
我沒有太高超的慧根
所以需要在各個領域中實際碰撞
才能找到哪些是自己「有興趣&做得來」的
不管是工作或感情上
有的東西就是花了大把力氣還是徒勞無功
可能是沒用對方法,可能就是不那麼適合
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一直提醒自己
不是自己天生錯誤沒藥救,
只是『現階段』不適合
但要找到合適自己的
對我來說,就是一直腳踏實地的試下去
只有這樣,才能最真確地知道
在餐飲業打工時
老闆說妳很認真、學得很快
客人說妳很好聊、介紹很好
開始當主持人後
客戶會說妳很認真投入,就像我們自己人一樣
觀眾會到後台說妳很棒,我可以跟妳拍張照嗎
在每個合適的碰撞中
搜集著讚美寶石
這一顆顆的寶石
會變成你的定心丸
告訴你之後不用去在意別人的掌聲不掌聲
即便有些路不那麼合適
但也一定會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就算你覺得已經很有自信了
路上還是會遇到很多信心風暴
那就是再度擦拭曾經的寶石
用曾經的成功經驗來鼓勵自己
和再繼續累積新的寶石
再用事實去證明自己可以
一顆寶石可能要經過好幾十次
甚至好幾百次嘗試才能獲得
百發百中本來就很難
何況是人生
嘗試、失敗、分析、調整
一再再的找尋、累積
蒐集讚美,成為自己的定心石
記取經驗,而不是牢記挫敗感
當有一天,
你發現你不需要別人掌聲不掌聲
你發現能不用張牙舞爪過度張揚
就能安然舒服的接受所有的自己
恭喜你,已經在自信的國度裡
#日常習作 #DailyPractice #CHUN71
#附上多年前的採訪
那時還因為喜歡到處嘗試不一樣的工作而上了很多平面、電視媒體啊~~~
#當然也是熱愛賺錢使然啦🤩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WOW靠!有事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隨時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wowcow
⭐歡迎WOW靠粉斗內賞飯吃 http://bit.ly/WowCowDonate
防疫三級警戒,拜託大家沒事別出門,和我們一起來追劇吧!
《如蝶翩翩》、《我是遺物整理師》、《第二聲鈴響》……都值得筆記下來。
但是從追劇怎麼會聊到討厭的藝人?八卦小本本拿出來。
★★★★★★★★★★★★★★★★★
⚡成員有事嗎⚡
🎧最苦阿信妹-吳珊珊🎧
元氣滿滿的妹妹。海峽兩岸、娛樂政商,上山下海、地震颱風….什麼都扛的苦命阿信
😁😁
🎧最強娛樂人-吳小帽🎧 https://www.facebook.com/iamhat2/
乘風破浪的哥哥。平面、電子媒體記者都幹過,經紀、宣傳也沒少
🎧最酷電影人-爆編 翁瑞怡🎧 https://www.facebook.com/PopcornMoviesTW/
知道台灣唯一最多大咖的電影節目【爆米花看電影】,就一定知道爆編!
好萊塢大片唯一指定專訪!全球大咖唯一認明台灣記者!
也歡迎加入募資爆米花 http://popcornmoviestw.soci.vip/
⭐合作洽詢請聯繫:wowcowent@gmail.com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WOW靠!有事嗎?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隨時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wowcow
⭐歡迎WOW靠粉斗內賞飯吃 http://bit.ly/WowCowDonate
#蔡依林 #Jolin #Andy
Andy不只是天后蔡依林巡演的舞蹈統籌
也曾以首個「高跟鞋男團」之姿在同志夜店走跳,還是FJ234的前輩。
天使臉孔,魔鬼身材的他,IG尺度更是完全沒在客氣。
除了Jolin,Andy還和哪些藝人合作
與明星相處該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
都在這一集的《Wow靠!有事嗎》
★★★★★★★★★★★★★★★★★
⚡成員有事嗎⚡
🎧最苦阿信妹-吳珊珊🎧
元氣滿滿的妹妹。海峽兩岸、娛樂政商,上山下海、地震颱風….什麼都扛的苦命阿信
😁😁
🎧最強娛樂人-吳小帽🎧 https://www.facebook.com/iamhat2/
乘風破浪的哥哥。平面、電子媒體記者都幹過,經紀、宣傳也沒少
🎧最酷電影人-爆編 翁瑞怡🎧 https://www.facebook.com/PopcornMoviesTW/
知道台灣唯一最多大咖的電影節目【爆米花看電影】,就一定知道爆編!
好萊塢大片唯一指定專訪!全球大咖唯一認明台灣記者!
也歡迎加入募資爆米花 http://popcornmoviestw.soci.vip/
⭐合作洽詢請聯繫:wowcowent@gmail.com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Riven 林育正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天這集〖Untitled 未命名〗設計師聊天單元,找來的朋友是視覺設計師林廷翰(大廷),從學生時期就認識他到現在,從本人的氣場不難感受到大廷對工作沈穩嚴謹的態度,但從這次訪談的過程中,竟意外發現他是一位中二病末期的患者,甚至許多設計靈感都來自於知名動漫作品⋯⋯
而除了關於他的一些故事,我們還會與大廷聊聊剛獲獎的金點最佳概念設計《兵體》的製作經驗,以及討論視覺設計師接案、上班等工作環境的比較,並透過回憶學生時期到這幾年的發展,來給予設計系大學生或剛入行的平面設計師們些許經驗分享。
00:00 開場寒暄
00:06 中二和熱血是靈魂的一部分!
01:31 字體設計、視覺合成、品牌視覺識別
02:08 經驗分享: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06:00 作品集必備!Mockup 模擬圖合成術
07:17 經驗分享:金點設計獎
09:40 分享「兵體」設計過程
13:06 推薦設計師去製作一套字體嗎?
14:04 設計師協會
18:43 為什麼會想做視覺設計師?
19:18 平常常用的設計軟體有哪些?
19:51 一天平均花多少時間工作?
20:19 分享時間管理的方法
20:47 印象深刻的接案經歷或合作過程
23:41 給設計系大學生的建議
24:35 淺談台灣平面設計業界現況及工作環境
-
專訪金點最佳概念設計獎《兵體》作者——視覺設計師林廷翰
https://riven.design/2099
線上課程「作品集必備!Mockup 模擬圖合成術」
http://go.rar.design/39d7kh
-
💻 這是 Riven 的個人網站
https://riven.design
👨🏻💻 追蹤 Facebook 臉書動態
https://fb.me/riven.design
🖥 發摟 Medium 設計部落格
https://riven.medium.com
📱 在 Instagram 有幕後秘辛
https://www.instagram.com/scorpiusriven
👍 按讚 FB 粉絲專頁 - RAR 設計攻略
https://www.facebook.com/rar.design
🎧 Podcast 廣播聊天節目收聽
https://riven.firstory.io
📡 加入 Telegram 頻道會收到最新消息
https://t.me/rar_design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認識媒體 的相關結果
一、媒體種類. 電子媒體-廣播、電視[有線無線]. 平面媒體-報紙、雜誌. 網路Blog 、電子報、臉書. 網路-Blog 、電子報、臉書. 其他-戶外LED、燈箱、公共場所螢幕 ... ... <看更多>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第三章平面媒體產業現況 的相關結果
根據台北媒體代理商協會的定義,平面媒體指的是透過印刷在紙張上呈現的. 廣告媒體,包括:報紙、雜誌、印刷廣告型錄、印刷廣告郵件,透過大量印刷,. ... <看更多>
平面媒體有哪些 在 平面媒體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通常我們把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稱為“平面媒體”。這裡的“平面”是廣告界借用了美術構圖中的“平面”概念,因為報紙、雜誌上的廣告都是平面廣告。上個世紀以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