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講師規劃2021年時該有的三個飛輪思維】
『顧客降低成本』帶來『創造好的客戶體驗』帶來
『更多網路流量』帶來『更多賣家』帶來
『更多商品品項』帶來『創造好的客戶體驗』帶來
『更多獲利』帶來『基礎建設的優化』帶來
『顧客降低成本』
這是 #亞馬遜的成長飛輪,#一個事業的正向循環
這是一家企業成功很棒的策略思維
也是個人品牌可以借鏡的策略思維
只是這樣正向循環的策略,怎麼讓人複製?
什麼又才是真正的飛輪循環?
飛輪效應會不會只是一個『自圓其說』的方式而已?
還是只要自己的說法可以串起來就是『成長飛輪』呢?
我想這就是讀書最關鍵的一件事情
如何將書中的理論真正的應用在自己真實的生活中
那要先有透徹的了解
那要先有批判性的思考
#不斷的反思自己閱讀後的第一直覺是否可實踐
#是否可以被複製
所以我想要跟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一、成長飛輪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二、成長飛輪的隱含階段?飛輪的完整性
三、現階段的你可以建構自己的飛輪嗎?
▍一、成長飛輪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其實在思考成長飛輪的時候,第一個思考的難題其實就是
飛輪的第一步從哪開始?
我們知道飛輪很厲害,也知道滾動起來後複利價值很可觀
但是第一步是否正確?就是一個關鍵,或是說
在第一步之前我們要擁有的什麼樣的資格嗎?
『我要讀更多的書提升我的專業』
『寫出更多專業的推薦序』
『更多出版社的推薦序邀約』
『更多的專業曝光』
『買回我自己的時間可以讓我讀更多的書』
#我們就以這個飛輪為例
這算是一個職業講師可以操作的飛輪嗎?
#這是一個重要的提問
我會建議你自己先好好的閱讀一下這一段的飛輪
然後思考一下,這算不算是一個正確的成長飛輪?
#我會用比較多的斷行讓你不偷看答案
我相信你會知道我會說這不是飛輪
但是你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模式不是飛輪嗎?
讓我們來逐一解釋
▍1.飛輪的第一步從哪開始?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說不清楚的地方,書上也沒說清楚
所以任何的一個產業都要有一個關鍵的認知
到底第一步是怎麼決定的?
其實貝佐斯的思維模式非常的透徹事情的多元面向
像是他說
『不要在乎競爭者在做什麼?
因為越在乎競爭者你就越被動
因為你都是在觀察他人行為之後才反應,
這就是落後、被動
我們應該要專注在顧客身上,
才能主動自主的提升』
#這一段是大意非原文逐字
他也說了另一段經典名言,
而這一段的觀點就是書中
沒有提到如何去衡量第一步是否正確的關鍵
「很多人都問我:『未來10年的變化會是什麼』
我卻很好奇為什麼沒人問我
『即便未來10年都不會改變的是什麼』
因為我們要聚焦投資的就是這些
『#未來10年都不會改變的價值』」
這句話則告訴了我們第一的步驟是否正確的關鍵
『我要讀很多書增加我的專業能力』
#講師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是否為恆久不變之事?
Yes.那這個步驟就可以作為第一步
但是這邊我要再增加第二個過濾的篩選
#那這一步驟是不是你所擅長的呢?
要是你的答案也是 Yes,那恭喜你,你就找到的
關鍵的第一步驟
而提升專業能力的細部方式
就成為了每個講師最後飛輪加速後的巨大差異
像是你是用聽演講、網路文章、閱讀書籍的方式
#更細緻會變成文本的設定策略
【飛輪思考-1】
你的第一步是否為這產業恆久不變的價值點
轉換為個人品牌:不同領域的競爭力核心我們掌握住了嗎?
再來,我們來看另一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飛輪效應
『為出版社寫序』帶來『曝光與出版界的品牌』
『收到更多的書籍』帶來『更多寫序的邀請』
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曝光型」的飛輪效應
但是以講師的角度來說,
可能就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了
就像我剛剛說的『為出版社寫序』的飛輪是聚焦在曝光
卻沒在講課與專業底蘊上作具體累積
所以比較理想的飛輪應該會變成這樣
『閱讀經典專業書籍,提升專業』帶來
『#寫出高品質的推薦序,深度學習』帶來
『社群曝光,專業的品牌印象』帶來
『出版社的寫序邀請』帶來『更多社群曝光與分享』
『收到更多的專業書籍』
就會是一個比較精準描述的飛輪,
但是從中你就會發現另一件要素
這一版的飛輪看起來合理多了
但是卻沒有連動到『創造營收』這一的步驟
所以比較理想的飛輪應該會變成這樣
『閱讀經典專業書籍提升專業』帶來
『寫出高品質的推薦序深度學習』帶來
『社群曝光與專業的品牌印象』帶來
中間可以增加一個創造營收的飛輪
『更好課程品質與單價』帶來『更多的時間』
『出版社的寫序邀請』帶來
『社群中更多的曝光與分享』
【飛輪思考-2】
所以從上述的調整中
我們可以看出一個 #完整的飛輪應該有的關鍵要素
一、『投資點』聚焦精力注入飛輪的切入點
二、『曝光點』讓自己 #事業曝光的關鍵步驟
三、『獲利點』讓自己獲取 #營收的產品或服務
四、『#優勢轉換』讓自己再投資循環倍增的步驟
#這應該是最關鍵的步驟
像是:
講師品牌印象提升==>提升課程定價(產生優勢)
==>降低授課時間
這中間隱含了「形象>定價>時間」的轉換
轉換為個人品牌:你的飛輪架構完整嗎?
關鍵轉換的巧思在哪呢?
(少這步驟就是單飛輪,但單飛輪也很不錯了)
這時候你會發現
這飛輪鐘就隱隱的包含了兩個區塊
一個小飛輪是 #品質的提升策略
另一個小飛輪是 #品牌曝光的策略
而策略的綜效就是
最後的 #資源轉換點:
#將既有優勢槓桿成長期不變的價值
這也是為了什麼一般朋友在嘗試規劃時
往往都是單一飛輪
而非亞馬遜的雙飛輪
所以這也導出了最後一個飛輪思考
他只有提及卻沒有強調
【飛輪思考-3】
『讓每一個飛輪的階段都要傑出』
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覺得飛輪不要超過七個
因為飛輪就是每一個步驟都會在這個事態上
增加點滴的動能
#持續的累積(比別人優秀一點點)
逐漸的累積出一個綜效與龐大的動能(差異化)
不超過七個
就是要我們好好踏實的聚焦
所以最後我們回到當初文章的第三個提問
▍三、現階段的你可以建構自己的飛輪嗎?
可以,隨時都可以
只要做到這三點
第一、#找到你擅長與熱情的領域,#作出超乎預期的成果
超乎預期的成果就是「飛輪的動能」
#很多人忽略了這項踏實性
第二、#思考飛輪效應的完整性
建立價值、傳遞價值、營收轉化(先單飛輪)
再進行策略思考找出「優勢轉換」
第三、#有耐心的持續累績,
因為也只能各階段的專業度提升後
你才能漸漸地享受到「飛輪的效應」
飛輪效應是要你建構一個踏實的循環
而不是跳躍式的走向策略,別急,穩定持續的邁進
=======看到這可以結束了=========
=======因為我要工商時間了========
最後,要是你未來也想要以講師的身分生活
歡迎你在2021年的時候來參加我的《#陪伴式講師訓》
我不會只教你教學技巧
我會更教你如何上商業世界中生存下來的策略思考
報名連結在留言
#目前僅剩三個名額
寫出高品質的推薦序 在 這種推薦人、推薦序的出版文化到底是什麼時候 - Facebook 的必吃
欸嘿~這時候找人推薦、寫推薦序,就成為一個很理所當然的選項。 ... 推薦,可能更像是為作者背書,藉以提高作者和出版品的能見度,以及內容的品質。 ... <看更多>
寫出高品質的推薦序 在 Youtube 影片交流馬達2023 - anlikciyyiz.net 的必吃
ouTube影片SEO方法,透過優化影片SEO,讓YouTube影片被更多人看見。1 挑選影片關鍵字,寫出吸睛的影片標題及描述。2 提供高畫質影片。3 為影片標. .le現在提到大家還是 ... ... <看更多>
寫出高品質的推薦序 在 Re: [心得]真希望每本書都不要有他序或推薦文- 看板book 的必吃
這一串文看下來,感覺對序有意見的讀者還真不少,有點想法分享一下。
先講結論,我覺得序或者是導讀是書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長期被出版社與讀者忽略,
就跟編輯和譯者不太受重視的情況一樣。
序本身帶有快速連接讀者與作品的功用,好的序對於知識含量和文筆的要求也相當高,
當然很多讀者也覺得,我直接讀本文就好了,何必冒著被雷或是浪費時間的風險讀這些
東西,還很可能讀到誇大不實或很爛的文字?但這就牽涉到書本身的性質、出版社對於
書和讀者的思考,以及寫序/導讀者對內容的認知。
我自己常讀的書大概包含人文學科、科普、文學三個領域。對我來說,碰觸到新的知識
與學說的時候,如果有序或導讀能對內容做條理分明的簡介,分析作者及寫作背景和背
後的理論架構,在閱讀的時候會有效率得多,特別是透過翻譯的書,不同的文化背景和
相對陌生的作者,在寫作上可能有特別的動機,那麼透過專家導讀,要進入就比較容易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開書中的一些盲點或缺陷(如陶涵《孫逸仙》序)。
所以回過頭來看,如果書的產業中,序和導讀這個部分被重視的話,讀者就可以藉由這
些文字,很快的判斷這本書是否符合需求(像專業或學術性較強的書),或者更進一步的
看到誰來寫序或導讀,就決定要不要讀。(如果我看到紅藍寫序,直接跳過或找原文)
然而現況是寫序或導讀,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又很困難的事情,首先序跟翻譯一樣,不算
點數,沒有學術credit,然而引介新知對知識圈卻非常重要;再來報酬太低,又要花很
多時間,看到CP值都要哭泣,連帶也影響品質下降;最後出版社能找來寫序跟導讀的人
有時候也就常見幾位(可能是認識的人不多,或者領域關係),跨界來寫或者遇到陌生議
題,出糗也是常見的事,只能幫讀者QQ。
因此也是有創作者直言批評,認為書裡面放這麼多推薦序,其實是害了作者跟讀者,
有些是為了人情債勉強來寫,有些是自己略略讀過匆匆下筆,結果寫錯,或者有些就是
看到結局太爽了,順手雷人。文學類的序,尤其小說特別難寫,因為要兼顧推薦又要
忍耐不說出結局,很不容易。
但這些現象的背後都還牽涉很多原因,如果出版業的體制
健全,閱聽眾的素質提高,序跟導讀其實可以和本文相得益彰,但是要改善這些問題,
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以我最近讀的書來說,覺得序跟導讀寫最好的,是邵式柏《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
一書,由中研院康豹老師和張隆志先生分別作序跟導讀。
康老師的序精彩在於
1.精準點出作者三方面重要的貢獻,同時也指出邵氏研究的侷限,寫出本書在學術史
中的定位
2.篇幅短小,用字精簡流暢 (而且他都用中文寫!太厲害QQ)
3.具備延伸閱讀和相關論著
其實就可以算是一篇小型書評,這也是序的功能之一。
張隆志先生的導讀,則是聚焦在邵氏研究的資料背景,理論的建構與對話,問題意識、
各章重點等,以及翻譯上的一些說明,篇幅稍長一些,但也是很精彩的文字。
最後是作者中文版序,當然由作者親自說明更有其說服力,附上的參考書目也讓研究者
省去很多時間。
另一位我很喜歡的導讀者是吳明益,看他的序,總是覺得又接觸到更多作品,更多領域
而且可以感受到他寫序的真誠。當然要寫這樣的序,花費的時間當然也很可觀(他也說
從閱讀到下筆完成大概需要兩周到一個月時間),那麼寫出來的序可讀性就相當高。
還有,我記得有一本小說出版之後,有人寫序說願意賭上文學生命來推薦,看了真是
嚇一跳阿@@
不過如果出版社願意解決有讀者不喜歡序的問題,或許可以參考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的作法,把序另外放在網路上開放閱讀,或是書腰上放個QRcode,想看的人自己下載,
這樣或許就輕鬆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22.36.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78106971.A.8FE.html
※ 編輯: eric7385 (140.122.36.4), 11/03/2016 01:17: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