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真實的解剖圖
是從Soft Tissue therpy的IG上轉過來的照片
https://www.instagram.com/p/CFPRYAcnpZ3/?igshid=idtd13pbzfxc
看到時~就令人驚艷
也完全能一解髂脛束的迷思
聽過 #玩人體 課程的人
都聽我分享過當初大體解剖過程中
「認清」髂脛束真正樣貌的故事
對!所有書上髂脛束 IT band
長得都不是真正的樣子
IT band 不是一個片狀的帶子
而是環繞著大腿的「闊筋膜」(fascia lata)上
#比較厚一點的結構
它不完全是闊筋膜張肌的肌腱
所以伸展闊筋膜張肌
對髂脛束張力的調節功效真的很有限
效果低到你難以想像的地步
要論「肌腱」
臀大肌有75%的纖維與髂脛束相連
髂脛束還比較像是臀大肌的肌腱😂
髂脛束的起點嚴格說起來
是一條連結髂脊與小腿骨的大片、多向的筋膜
也就是你以為髂脛束的走向是縱向纖維
實際上,他根本受四面八方的纖維走向所影響
任何包覆在闊筋膜上或與闊筋膜相連的組織
都一定會影響到髂脛束的張力
也就是股外側肌、股二頭肌、臀大肌、臀中肌
通通會從上到下影響著髂脛束的張力
甚至連小腿的腿筋膜(crural fascia)
與其包覆與相連的組織或肌肉
也會影響著髂脛束的張力
闊筋膜更會與環繞膝關節的筋膜相連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人用滾筒
滾髂脛束靠近膝蓋部位時
會出現膝蓋拉扯與不舒服的現象
因為~你滾得並不「只有」髂脛束
而是拉扯著整「圈」筋膜
甚至扯動著整個膝蓋外側的結構
解剖!不該從單一部位來解讀
沒有一條肌肉或軟組織會獨自做工或存在
筋膜緊繃很可能意味著力量不均
甚至張力歪斜的現象
Movement可能勝過於牽拉或伸展
下次你學到任何髂脛束「處置」策略前
請先想想這張圖!
了解訓練前,請了解人體
搞懂了人體,就認清了訓練
#不是菁英不玩人體
#信念功能教育學院
#玩人體
#BelieveTrain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
大體解剖過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大體解剖過程 在 解剖過程、解剖圖、解剖死因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在解剖過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人體脊椎解剖大拼圖:從骨骼、關節、肌肉到功能性動作課程如果你也是對脊椎解剖有興趣,但翻書總是有看 ... ... <看更多>
大體解剖過程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 Facebook 的必吃
很完整很正面的大體解剖解說(無心理準備者勿挑戰) 外科醫師顯示為無感除了1 ... 解剖學有多複雜,將解剖人體的完整過程都錄下來,並公布到Youtube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