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創造成功的價值觀:建立安全網、培養突變的土壤
update:演化論的部分是我超譯,等我讀完書後再回頭調整。
到了40歲終於釐清關於成功的價值觀,這個問題源自於人到底要做到成功(或者是自我實現)。本文較長,前半段較抽象,後半段非常務實。
「設計出保底安全,和盡可能發展創造成功的機會」
我的價值:體驗與創造。
體驗:經驗到不同的人事物(人食物),身體感官有新的感受。
吃新的食物、坐自駕車、學一個新的知識、爬一座新的山、認識一個新朋友...etc
創造:腦袋有新的想法,並付諸實行。
寫一篇原創的內容、做一把椅子、寫一份新企劃、協同朋友創造一個新服務。
其中創造且換得社會價值取得成功是最難的,例如烤出一個新麵包,這是一種新的創造過程,這個過程僅現在自己。但烤出一個麵包,大家覺得好吃,並願意拿錢跟你買,這個取得社會價值的過程就很不容易了。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一個好的路徑前往成功,過去十年我抱持的想法是Kevin kelly的「趨同演化論」,例如相對論和物競天擇理論一定會出現,愛因斯坦和達爾文在發展理論的時候,同時期已有其他學者正也發展,不會因為沒有這兩位絕世天才,理論就會消失。所以盡可能地做,創造成功有可能落在自己的身上。
後來我思考了演化這件事,演化需要基因遇到一個激烈的突變才會發生,而突變的結果又優於原本生物的樣態,更適合環境生長,這個突變就會保留下來。地球就是適合突變的環境,在電影星際效應中太空船到達了第一個離黑洞太近的星球,因為引力太大使得環境的變動性太小,根本沒有任何突變的可能性,不適合人類移民居住。
除了生物的演化以外,人的進步與發展也是透過「突變」來的。工具、農耕、貨幣、電力、蒸氣機、電話到網際網路每一項發明都把人類又往前帶了一步,細看每個發明都是少數人突變創造而得的。
根本無法按造規劃和確定讓這些突變發生,可以做的只有是有一個肥沃且允許突變的土壤,例如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就是讓突變發生的土壤。
回到自己身上,如何讓自己更容易創造成功呢?就是為自己建立各種有機會突變的土壤。
在培植突變土壤之前,要先設立二層安全網。
最底層為「槓桿安全」,用保險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假設我自己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如果遇到生病、殘疾和死亡能夠讓家庭順利度過。
生病的、重大車禍的就用實支實付來處理,房屋貸款可以最低準備6個月的貸款額度用壽險對應,這樣可以有一個緩衝期來賣房子處理貸款,扣完貸款剩餘的資金就很能負擔剩下的房子租金。若對房子有感情一定要保存下來,就要準備相對應的壽險金額,這樣就得負擔比較高的壽險保額。
第二層為生活安全,這個可以計算自己或家庭一個月需要多少的生活費用,我的方式並不是記帳,記帳對我來說太辛苦了,我是透過幾個大項的固定成本來計算每個月的現金流量,製成 #個人現金流量表。算出來後,準備可以渡過的金額,在美國這個數字通常是6個月的金額,華人比較保守我建議最少12個月為佳。
以我家庭一個月需要的開銷大約8萬來說,帳戶上有筆100萬的不動現金是最好的,可以用定存的方式做一層不容易花用的摩擦力。這筆費用也可以隨著全家工作的風險度來增加,假如目前正在創業更加危險,所以準備的金錢要高達18個月最佳(註:所以年輕的時候創業很好,各種風險值都低,也不用什麼準備款)。
以上兩層為保護自己家庭所用,有了這兩層保護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實踐多樣性和可能性,意思是除卻上述準備的金額之後,其他的錢可以拿來發展各種機會。
例如投資,買股票、買房地產,而且你可以考驗自己的眼光,做一些冒險的舉動,例如對我來說,我就可以不買0050,而衝刺bilibili或者飛一趟越南開戶買越南指數etf。買房地產我可以檢視台灣各地的重劃區,來壓注發展的可能性。
例如做各種小專案(side project),錄Podcast、拍youtube、從阿里巴巴進貨在蝦皮上賣,烤出一種沒人吃過的麵包嘗試販賣...各種創造性的產品並試著在市場上取得認同。
例如創業,做一個最小的可行性專案(可能從你的side project出來),拿到市場上驗證,找一起做事的人、寫計畫書取得投資等各種有機會規模化的發展。甚至也可投入朋友的創業。
以上三種冒險的投入唯一的條件都是要具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當有更多的機會時,才會有更多的突變發生,有更多的創造投入,這塊土壤就可能創造突變。
這裡我想舉個例子,電商一直是我想發展的業務之一,在Cool3c併入關鍵評論網之前,我也做過參與過幾次電商,有幾個單次的成功,例如慕課的全端工程師線上課程達2260萬的募資額、壞朋友打字機鍵盤不到一週賣到快500萬台幣、iPhone備份隨身碟一個月賣了快五百萬元,這些單次的成功案例並沒有成為長久的成功。
現在這些電商雖然都沒了,但我帶著經驗繼續往第二輪的實踐邁進,協助以前同事挨家挨戶拜訪成功品牌電商,並給予金錢資助啟動。用金流的方式協助大樓團購的前進。以顧問的方式繼續協助壞朋友電商的營運。當然其中投入的心力都不一樣,但這是我創造各種機會的可能性,只要我二層的安全做好,上述這些全失敗我都不害怕。
最後,終於到了最後。我們把上面所有的投入建立一份 #個人的資產負債表,整理出固定資產、股東權益、流動資產、各種負債,並把這些資產區分為安全資產、普通資產以及風險資產,並整合入自己的現金流量表,每個月再來檢討這份表單,就可檢討狀態並修正,這個做法跟經營公司滿像的,又更簡化些。
以上大致如此,希望有突變成功的結果來跟大家分享!
固定資產 殘 值 計算 在 薛教授教你進階財報掌握投資先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按讚並分享到個人動態消息※
《進階財報分析》003折舊費用分析
用人成本與折舊費用是主要的成本及費用,尤其是資本密集的公司,折舊費用的分析是相當重要的。對於一個低折舊或零折舊(折舊已攤提完畢)的公司,很少競爭者可以與之競爭,無形之中建立起一條寬廣的護城河。
【實際案例-大統益(1232)】
折舊提完了沒,一個比率讓你知道
對有些公司來說有時候折舊費用是一筆很大的數字,然而如果折舊快提完,只要不再繼續資本支出,或者不再展店,未來由於折舊費用持續下滑,獲利可能會增加很多,因此財務報表分析者必須有能力預先看到這個趨勢。有一個比率叫做未折減餘額佔折舊資產比率。首先固定資產分為折舊資產與非折舊資產兩大類,土地是不用提折舊的,所以折舊資產通常是固定資產扣除土地後的金額。其次未折減餘額,就是折舊資產成本減去累計折舊後的金額,這個金額很低的話,就是未來折舊的提列只剩一點點,如果只剩殘值,那就不用提列了。所以未折減餘額可以預估未來如果沒有新的資本支出時折舊的提列金額,因為未折減餘額就是未來折舊提列金額加殘值的總額。但是絕對金額是無法比較的,所以就必須用未折減餘額除以折舊固定資產成本計算其比率。
《參考FIG-01》
我們將大統益(1232)97年至104年財報中固定資產的資料整理起來並計算未折減餘額佔折舊資產比率,97年時還有31.2%,一直到了104年時只剩下12.3%,主要原因是97年時機器及儀器設備成本2,766百萬,到了104年時帳上3,025百萬,僅增加259百萬。因此此比率才會逐年降低。
當然你也可以用個別固定資產項目計算未折減餘額,這部分就要看財務報表電子書中的財務報表附註了。
《參考FIG-02》
從上表,你可以計算房屋及建築的未折減餘額除以成本266,976百萬/879,950百萬等於30.33%。其他的機器設備、運輸設備、租賃改良、其他設備的未折減餘額/折舊資產成本比請自行計算。不過這個部分要多年分析才有意義,當然也可以跟同業比。
除了用折舊資產成本減去累計折舊計算未折減餘額外,也可以利用折舊費用計算分析,折舊費用可以從財報中下面三個地方取得,當然現金流量表最容易找到,不用再看附註。
1.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明細表
2.人事、折舊及攤提表
3.現金流量表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現金流量表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參考FIG-03》
人事、折舊及攤提表:
《參考FIG-04》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明細表:
《參考FIG-05》
接著我們來計算折舊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率
104年 92,145仟元/17,773,023仟元=0.52%
103年 114,458仟元/21,849,462仟元=0.52%
可以看出大統益公司的折舊費用極低,104年營業淨利率僅6%,其中折舊費用只有0.52%,不然以如此低的營業淨利率,如果必須負擔巨額比率的折舊,獲利能力必然大幅削減。
這個計算方法也可以比較不同公司的折舊佔營業收入比率,看出公司折舊費用的負擔項目。
由於未折減餘額佔折舊資產成本的比率可以預測未來折舊費用的走勢,進而估計折舊費用金額,財務分析人員可以預測折舊費用走勢對未來公司的獲利能力的影響。
固定資產 殘 值 計算 在 StockFeel 股感,來自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檸檬熊的主播時間 】
折舊是反映固定資產耗損的費用,依照估計使用年限與剩餘殘值做計算。
檢視財報時,折舊費用、攤銷費用以及處分投資(利益)損失,容易用來「調整」淨利,是投資人不可不察的眉角所在。
延伸閱讀:【營業現金流量─說謊的破綻】http://bit.ly/2AkmJSU
📣📣 加入股感 Line 輕鬆學投資 📣📣
▶ 點擊加入:https://goo.gl/mxicrG ◀
本熊的老機車,還是不敵歲月的摧殘
#熊哥小知識 #折舊
#誰敢回兩百塊收的試看看
#哥騎的不是機車是回憶
📣📣 追蹤無所不在的檸檬熊 📣📣
▶Follow股感IG: http://bit.ly/2HNGzZq ◀
▶下載Line貼圖: http://bit.ly/2Ieke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