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路人(2020)
做為國影中心與北藝大第一部產學合作的作品,《失路人》可說是承載著許多人的期盼,雖然上映廳次不多,但總期待結合學校中的創意無限以及產業間的經驗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火花,只可惜最後卻失望了。
過去我一直覺得台灣電影現在會走到這個景況,新電影以及台灣的電影教育要附上很大的責任。我們都知道1986年當時有一批台灣的電影導演聚集在一起簽署了一份稱為〈台灣電影宣言〉的文件,指稱過去政府以及社會大眾過於鍾情於商業電影,某種程度上壓縮了藝文電影的發展,因此鼓吹大家重視另一種電影。自此,這批台灣新電影的健將們,一如我們後來所熟知的楊德昌、侯孝賢等人,各自以自己的才情與對於社會的觀察,在國際上屢獲大獎,成就了一波台灣新浪潮,也深深地影響往後華語電影世界的電影創作人才們。
然而,我以為在〈電影宣言〉過去後的三十多年後,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某種台灣電影的幽魂,像枷鎖般限制了現今的電影創作者。因此,誠如之前在跟朋友聊天時所聽到的,我們認為現在台灣電影所遇到的挑戰在於,台灣電影導演的養成過程容易受到大師前輩的影響,每一個都將社會責任意義的使命背在身上,但同時一方面對於社會又不盡然有足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實務操作的能力又落後想像中的眼界太多。如此一來拍出來的作品,便容易顯現出一種甩不開的沉重感,故事敘事的有趣程度自然也受到影響甚至限制的想像,而更慘的是,如果到了最後關頭才想又想起觀眾,硬塞了許多自以為類型的元素進去,更會顯得風格、主題破裂突兀,想當然電影本身就很難好看。
我想類似的問題討論套用在《失路人》中再適合不過,甚至可以說這可以變成某種2020年代台灣電影風格的濫觴,也就是那種形式牽強、風格過於自我,內容略顯不知所云的一種假文青式的電影。《失路人》改編自2016年的荃灣灰窰角街工廈水泥藏屍案,這樣的一個發生在香港的事件,後因三名嫌犯潛逃來台,引發出台港之間犯人引渡的困難與爭議。甚至如果放大一點來看,這樣的故事本可以往後連結至潘曉穎命案、送中條例,便可橫向拉出一條近年來中港台三地的社會政治文化簡史,縱向推展出一條從自身理解到國族認同的綜合討論,如此一來或許便能讓這樣的故事有著更多層的意義。
然而可惜的是,雖然在電影敘事當中,可以看出導演想要經營複雜文化脈絡衝突的意圖,甚至也可以發現些許潘曉穎命案的痕跡,但這一切在三個嫌犯逃離香港之後便開始失控。身為觀眾只能看到三個樣板在跑,模糊的感受到他們處在一個失路徬徨的狀態,我們看到阿聰似乎漫不經心的逃亡但卻又執著見網友,看到panda一直想要當明星,看到臺仔父母親之間的拉扯與他身上認同的糾結,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卻也如同他們一般,在這些線索中逐漸亂了套。我想主要的問題可能是,電影中雖然給出了一個情境、一個模型,但卻沒有清楚的定義這些角色中情境模型的特性與背景,然後過程中不知道是過於沉浸在自己創在的氣氛中又或者對於自己的故是信心不足,常常以一種隨機的形式邊排序是,甚至以強烈的情緒甚至是幼稚的行為來推展劇情解決事件,如此一來可想而知最後整部電影最後就只能走向虛無。只是這樣的虛無並不是經營之下主角對於自身理解與對社會失望的總結,而是關於敘事上、甚至做為一個觀眾經歷觀影後的結果。
而最後我想問的是,如果一個打著社會寫實、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到最後只剩下對於犯罪過程廉價的偕仿,情緒多於內容的畫面,甚至是對於個體對於世界空泛的提問,那人生何來失路,何來救贖?
後記:其實如果寬鬆點將電影分為兩部分來看,前半部我是喜歡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將香港社會中那些人與人之間的壅擠,人在社會中的挫折與限制呈現的很好,然後對於我來說這也僅只是一個現象的表達、一個提問,一個對於狀態的偕仿,但最後分勝負的還是這個申論題的答案,按照這個脈絡,這個答案應該可能會很私人,可能不發生在香港,但他必須要是個答案,而答案也不能是我還在找答案。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eason1 Ep18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 詹宏志,人稱網路教父,是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創辦人和董事長,也是《數位時代》的發行人。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擔任過《時報週刊》總編輯、滾石唱片總經理,也曾經在台灣電影新浪潮中扮演推動者的角色,1987年起草「台灣電影宣言」,...
「台灣電影宣言」的推薦目錄:
台灣電影宣言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路人(2020)
做為國影中心與北藝大第一部產學合作的作品,《失路人》可說是承載著許多人的期盼,雖然上映廳次不多,但總期待結合學校中的創意無限以及產業間的經驗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火花,只可惜最後卻失望了。
過去我一直覺得台灣電影現在會走到這個景況,新電影以及台灣的電影教育要附上很大的責任。我們都知道1986年當時有一批台灣的電影導演聚集在一起簽署了一份稱為〈台灣電影宣言〉的文件,指稱過去政府以及社會大眾過於鍾情於商業電影,某種程度上壓縮了藝文電影的發展,因此鼓吹大家重視另一種電影。自此,這批台灣新電影的健將們,一如我們後來所熟知的楊德昌、侯孝賢等人,各自以自己的才情與對於社會的觀察,在國際上屢獲大獎,成就了一波台灣新浪潮,也深深地影響往後華語電影世界的電影創作人才們。
然而,我以為在〈電影宣言〉過去後的三十多年後,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某種台灣電影的幽魂,像枷鎖般限制了現今的電影創作者。因此,誠如之前在跟朋友聊天時所聽到的,我們認為現在台灣電影所遇到的挑戰在於,台灣電影導演的養成過程容易受到大師前輩的影響,每一個都將社會責任意義的使命背在身上,但同時一方面對於社會又不盡然有足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實務操作的能力又落後想像中的眼界太多。如此一來拍出來的作品,便容易顯現出一種甩不開的沉重感,故事敘事的有趣程度自然也受到影響甚至限制的想像,而更慘的是,如果到了最後關頭才想又想起觀眾,硬塞了許多自以為類型的元素進去,更會顯得風格、主題破裂突兀,想當然電影本身就很難好看。
我想類似的問題討論套用在《失路人》中再適合不過,甚至可以說這可以變成某種2020年代台灣電影風格的濫觴,也就是那種形式牽強、風格過於自我,內容略顯不知所云的一種假文青式的電影。《失路人》改編自2016年的荃灣灰窰角街工廈水泥藏屍案,這樣的一個發生在香港的事件,後因三名嫌犯潛逃來台,引發出台港之間犯人引渡的困難與爭議。甚至如果放大一點來看,這樣的故事本可以往後連結至潘曉穎命案、送中條例,便可橫向拉出一條近年來中港台三地的社會政治文化簡史,縱向推展出一條從自身理解到國族認同的綜合討論,如此一來或許便能讓這樣的故事有著更多層的意義。
然而可惜的是,雖然在電影敘事當中,可以看出導演想要經營複雜文化脈絡衝突的意圖,甚至也可以發現些許潘曉穎命案的痕跡,但這一切在三個嫌犯逃離香港之後便開始失控。身為觀眾只能看到三個樣板在跑,模糊的感受到他們處在一個失路徬徨的狀態,我們看到阿聰似乎漫不經心的逃亡但卻又執著見網友,看到panda一直想要當明星,看到臺仔父母親之間的拉扯與他身上認同的糾結,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卻也如同他們一般,在這些線索中逐漸亂了套。我想主要的問題可能是,電影中雖然給出了一個情境、一個模型,但卻沒有清楚的定義這些角色中情境模型的特性與背景,然後過程中不知道是過於沉浸在自己創在的氣氛中又或者對於自己的故是信心不足,常常以一種隨機的形式邊排序是,甚至以強烈的情緒甚至是幼稚的行為來推展劇情解決事件,如此一來可想而知最後整部電影最後就只能走向虛無。只是這樣的虛無並不是經營之下主角對於自身理解與對社會失望的總結,而是關於敘事上、甚至做為一個觀眾經歷觀影後的結果。
而最後我想問的是,如果一個打著社會寫實、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到最後只剩下對於犯罪過程廉價的偕仿,情緒多於內容的畫面,甚至是對於個體對於世界空泛的提問,那人生何來失路,何來救贖?
後記:其實如果寬鬆點將電影分為兩部分來看,前半部我是喜歡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將香港社會中那些人與人之間的壅擠,人在社會中的挫折與限制呈現的很好,然後對於我來說這也僅只是一個現象的表達、一個提問,一個對於狀態的偕仿,但最後分勝負的還是這個申論題的答案,按照這個脈絡,這個答案應該可能會很私人,可能不發生在香港,但他必須要是個答案,而答案也不能是我還在找答案。
台灣電影宣言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三十二年前,有一群熱愛電影,對於台灣電影現狀有所憂慮的文化人士,共同簽署了《台灣電影宣言》,某種意義上正式開啟了台灣新電影黃金年代。然而,三十二年過去了,過往憂慮依舊、新的憂慮接踵而來。當現今喜好電影的小孩在那邊楊導、侯導叫得親熱的同時,卻又對台灣現今的電影大多抱持嗤之以鼻的態度,甚至不聞不問。我想這相較於電影創作者對於自身困境的憂慮,這同樣值得關注。
而更應憂慮的是,台灣的電影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新電影所綁架了。過於鍾情他們口中的「另一種電影」,而有意無意的忘記了,電影並不只有「這一種」跟「另一種」,它其實應該有很多種可能。
因此,我們應當認知到的是,之於電影重要的,不僅僅是作者,觀眾同時也是。所以當我們面對台灣電影環境《海角七號》已降再度開花的時候,或許我們會對參差不齊的結果感到失望,但我們同時也應當開心,因為這一次次的跌倒、失敗都是與觀眾溝通的過程,這同時也是個脫離台灣新電影幽靈的途徑。
在這之中,我想身為一個半調子電影觀看者能做的是,或許便是儘量的去觸及那些勇敢嘗試、忠於自我、又不忘與觀眾溝通的電影創作者們。唯有持續的關注、台灣電影才不會死掉,唯有持續的討論,這有機的互動才會持續下去的可能,而也唯有持續的向前,才有機會打破台灣新電影的神話,創造出新的一波電影熱潮。
ps批評可以,但看完再罵,不要什麼都沒看在那邊說台灣電影怎樣怎樣的。呵
.
.
《台灣電影宣言》
在民國七十五年、七十六年的交界點上,我們回顧思索近兩年來臺灣電影環境發展的種種跡象,深深感覺到臺灣電影實際上也已經站在轉捩點上。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以下共同簽名的這些人,認為我們有必要緊急表達我們的關心和憂慮;這一篇文字,將大致說明這些人共同部分的立場和意見,也將說明我們對電影政策、電影環境的期望與呼籲。
我們對電影的看法
我們認為,電影可以是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活動,電影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甚至可以是帶著反省和歷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動。
但是,我們也知道,電影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商業活動,它受生產與消費的各種定律所支配;電影產業因為有著投資風險和獲利能力的雙重性格,使得電影圈中活躍著各形各色的利益團體以及既得利益團體。
上述二者都是常識,知者甚眾〈卻常常忘記〉;我們覺得有必要重申這個基本認識,才能在表達立場和判斷問題的時候,不致忘了根本。
我們認為,屬於商業活動範圍的電影,自有經濟法則的支援與淘汰〈成功的商業電影自票獲得到報償,失敗的商業電影在錯誤的投資中得到教訓〉。這一切,都不勞文化政策的管理單位或知識界的意見領袖來費心。
但是,另一種電影〈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它們對社會文化的整體貢獻可能更大,而它們能掌握的經濟資源則可能更匱乏;這個時候,文化政策、輿論領域、評論活動才找到他們應該關心、應該支持、應該聲援的對象。
當然,所有的電影創作或生產,都聲稱他們有創作意圖、有藝術成就、有文化自覺;因此,文化政策的管理單位、輿論界的工作者、評論界的專業人士就要負起責任,從創作的成品中觀察,指認出何者是,何者不是。
我們對環境的憂慮
創作與商業之間,政策與評論之間,上述的活動及其平衡本來是一件單純的現象〈如果各組人都扮演好他們的角色〉。但是,就近兩年臺灣電影環境所顯示的跡象來看,我們不得不表達若干嚴重的憂慮;因為,顯然有一些錯誤的觀念或扭曲的力量,使得上述活動無法得到正常的運作;其結果是,臺灣四年來發展出的「另一種電影」的微薄生機,就在此刻顯得奄奄一息了。
我們對電影環境的憂慮,大者有三:
一、我們對政策單位有懷疑
從電影事業融資辦法、七十五年金馬獎、外片配額制度取消後的參展影片獎勵辦法等事實,我們常常對電影政策的管理〈或輔導〉單位很困惑,我們不知道它究竟是一個電影的工業輔導機構,或文化輔導機構,還是一個政治的宣傳機構。
電影政策的管理單位顯然是性格分裂的,它的政策立場從不清楚。它有時候頒獎給《好小子》,獎勵它「拓展海外市場的成功」;它有時候頒獎給《箭瑛大橋》,說它「有益社會教化」;當它主動提出三千萬的資本拍攝政策片時,它拍出了《唐山過臺灣》、《日內瓦的黃昏》及《八二三炮戰》來,相信這些可以做有效的政治宣傳。
從文化政策的觀點看,這些工作都是奇特而不可理解的。但是,這些事實畢章一而再、再而三在我們眼前發生,使我們不得不相信,管理這個社會的文化政策的,可能是從來沒有決心要支持文化活動的機構。
二、我們對大眾傳播有懷疑
臺灣的大眾傳播,對整體社會的改良似乎都懷著監督者、促進者的角色自許;這幾年,它們在政治新聞、消費新聞、環保新聞各方面,都有前瞻的眼光和具體的貢獻。
相形之下,大眾傳播從來沒有把電影活動當做文化活動來看,也沒有打算以專業知識提供一個支持體系〈但在文學、表演藝術方面,大眾傳播卻做了一些事〉。不僅如此,大眾傳播對電影活動明顯地有著「歧視」,它作賤電影的從業人員,把明星的私事醜聞當做頭題新聞,但是電影文化呢?一部在國際影展得獎的影片可能得不到討論或報導的篇幅。
究竟大眾傳播是怎麼樣看待電影活動呢?從現有的內容範圍及其品質,我們不得不懷疑主其事者從來不重視、不關心這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在這個角度看,大眾傳播多年來在這個項目「失職」了。
大眾傳播不關心電影的文化層面,它的從業人員也失去這一部分關照的能力;這兩年,大眾傳播在討論港片、臺片之區別,討論商業電影的改良等問題,流露出知識的匱乏與見解的荒唐,證明長久以來大眾播的疏忽已經開始出現強烈的副作用了。
三、我們對評論體系有懷疑
評論體系或評論大眾〈criticizing public〉本來在一個社會扮演帶有強烈道德性目標的角色。它一方面有詮釋的功能,使創作活動的意義得以明朗或伸展;它另一方面又有制衡的功能,避免社會被單一的價值〈如票房、廣告、錯誤的評價〉所支配,提供給資源不足的創作活動另一種社會支持。
但是,近兩年在傳播媒介上出現的評論,卻有一組忘了他們的角色的「評論家」。他們倒過來批評有創作意圖的電影作者,指責他們「把電影玩完了」,指責這樣的電影「悶」;主張臺灣電影向港片看齊、向好萊塢看齊。
這樣的評論的出現,本來不足為奇。荒唐離奇的見解每個時代都有,但當這一類評論與落伍的大眾傳播結合時,成為一股評論的主流,這個評論體系就令人嚴重地擔憂--我們沒有在評論體系得到平衡,反而偏得更遠了。
失職的評論大眾,扭曲的評論體系,我們又要從那一部門得到平衡呢?
上述三者,固然是我們對整個電影環境憂慮之大者;其他的憂慮也不是沒有,譬如:全盤商業化的公家電影機構,缺乏人才的電影商業界等等,但如果與上述三者相比,我們又覺得不值一提了。
我們期待的改變與我們自己的決心
我們所期待的改變,當然針對著我們所擔憂的事。這些改變,具體的方案有無數的可能,但原則卻是不變:
第一,我們要有明白表示支持電影文化的電影政策。我們希望,電影政策的管理單位能夠清楚說明他們的方向,他們所欲支持的電影,他們想把臺灣電影帶到什麼地方去。我們希望,政策單位能夠明白,如果他們準備支持民族的自主文化,就必須有決心、有目標、有任事的勇氣。如果電影政策的管理單位決心要支持商業的電影、政治宣傳的電影,它也可以儘管說明,讓所有有意從事文化電影活動的人,趁早對政府機關的支持死了心。
第二,我們希望手中掌著大眾傳播的舵的任事者,注意電影活動的文化層面,注意電影在社會上可能扮演的諸種角色。我們希望大眾傳播把「影劇新聞」和政治新聞、文教新聞放在同樣的地位上,追尋同樣專業的人才,以前瞻的、公益的眼光來對待這一組新聞。
第三,我們誠懇地期望臺灣所有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反省自己的角色,忠誠地扮演自己在社會中最有意義的角色。在臺灣的電影環境,究竟那一種電影才是評論者應該著力討論的電影?我們也希望指出,評論者永遠要小心成為另一種既得利益者;評論者的價值來自讀者對他的信賴,如果他想到自己的利益,忘了他是別人的「利益」,他就完全失去評論者的條件。讓我們共同進行一種「評論的評論」,把不合格、不誠實的評論者指出來,讓讀者們唾棄他們。
除了我們所期待的改變以外,我們尚在此表達我們的決心。我們相信電影有很多可能的作為,我們要爭取商業電影以外「另一種電影」存在的空間;為了這件事,我們在此簽下我們的名字,不僅在這個宣言上和其他相同意念的人站在一起,也將在未來的時刻,從自己的崗位上繼續支持「另一種電影」。-我們在新舊年度的交界點上、新舊電影的轉捩點上,提出這個宣言,我們渴望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給我們精神上的支援。
邀請簽名名單〈按姓氏筆劃順序〉:
丁亞民 丘彥明 奚 淞 陳純真 詹宏志
小 野 吳正桓 高信疆 陳國富 楊德昌
井迎瑞 吳念真 馬以工 陳傳興 楊憲宏
王小棣 吳靜吉 郭力昕 張 毅 廖慶松
王菲林 林懷民 陶德辰 張昌彥 齊物子
白 羅 卓 明 陶曉清 張照堂 蔣 勳
朱天文 金士傑 黃春明 張華坤 蔡 琴
朱天心 金恒煒 黃建業 曾壯祥 盧非易
李道明 柯一正 陳坤厚 童 娃 賴聲川
杜可風 胡台麗 陳雨航 焦雄屏
杜篤之 侯孝賢 陳映真 萬 仁
原載於文星雜誌一○四期,一九八七年二月。
台灣電影宣言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eason1 Ep18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
詹宏志,人稱網路教父,是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創辦人和董事長,也是《數位時代》的發行人。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擔任過《時報週刊》總編輯、滾石唱片總經理,也曾經在台灣電影新浪潮中扮演推動者的角色,1987年起草「台灣電影宣言」,李安的第一部電影《推手》就是在他的鼓勵下開始。詹宏志跨足出版、寫作、製片等多領域,出版過多本著作,最新的一本是《旅行與讀書》。
◎ 詹宏志三年內喝了一千支酒?
◎ 人類的歷史真的有在進步嗎?
◎ 詹宏志這輩子最想要再去一次的地方?
◎ 「編輯」是個什麼樣的工作?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每週二四六晚上更新 ※
這是關鍵評論網自製的「人物專訪」聲音節目(Podcast)。
主持人為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馬力歐)先生,我們每個禮拜從各行各業中,邀請一位有趣的人來節目,聽聽他們人生故事,體驗不同的人生滋味。
威士忌滋味千百種,人生亦然。
每個禮拜,用一杯酒的時間,聽聽別人的故事,體驗百種人生況味。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rinkwithmari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rioyang/
文章➡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drink-with-mario/71219
iTunes➡ https://apple.co/2GJEPfs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drink-with-mario/pchome-online4
Stitcher➡ http://bit.ly/2JfeMhL
台灣電影宣言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eason1 Ep17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
詹宏志,人稱網路教父,是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創辦人和董事長,也是《數位時代》的發行人。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擔任過《時報週刊》總編輯、滾石唱片總經理,也曾經在台灣電影新浪潮中扮演推動者的角色,1987年起草「台灣電影宣言」,李安的第一部電影《推手》就是在他的鼓勵下開始。詹宏志跨足出版、寫作、製片等多領域,出版過多本著作,最新的一本是《旅行與讀書》。
◎ 詹宏志邀請制的家宴
◎ 詹宏志做菜的靈感來源
◎ 從書中走入現實世界的落差感
◎ 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相互切磋的故事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每週二四六晚上更新 ※
這是關鍵評論網自製的「人物專訪」聲音節目(Podcast)。
主持人為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馬力歐)先生,我們每個禮拜從各行各業中,邀請一位有趣的人來節目,聽聽他們人生故事,體驗不同的人生滋味。
威士忌滋味千百種,人生亦然。
每個禮拜,用一杯酒的時間,聽聽別人的故事,體驗百種人生況味。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rinkwithmari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rioyang/
文章➡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drink-with-mario/70759
iTunes➡ https://apple.co/2GJEPfs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drink-with-mario/pchome-online13
Stitcher➡ http://bit.ly/2JfeMhL
台灣電影宣言 在 【凱特布蘭琪:宣言13】電影預告9/22(五) 眾聲喧嘩 - YouTube 的必吃
【凱特布蘭琪: 宣言 13】 電影 預告9/22(五) 眾聲喧嘩. 20,055 views20K views. Aug 7, 2017 ... 台灣 達人秀. 台灣 達人秀. •. 1M views 1 month ago. ... <看更多>
台灣電影宣言 在 台灣新電影的重要一頁- 筆記電影會New Wave Motion | Facebook 的必吃
這是一份歷史性文件注意時間點:1987年,由現在董事長級的,最近要出書的詹宏志撰寫我剛在蒐集一些電影的東西,當然輪廓已經清晰.發現這篇其實滿重要的宣言你可以看到當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