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旅|#週末去哪兒 No.73】⠀⠀⠀
⠀⠀⠀⠀⠀⠀⠀⠀
假日不想去山上
不然來去地下走走?!
⠀⠀⠀⠀⠀⠀⠀⠀
🔍美到爆的地下古蹟:https://blindtour.pse.is/PK2KZ
⠀⠀⠀⠀⠀⠀⠀⠀
#盲旅 #BlindTour
#公館 #觀音山 #台北
⠀⠀⠀⠀⠀⠀⠀⠀
--
想成為盲旅新路線的第一批旅人嗎?
只要動動手指訂閱 #電子報📰📰
就有機會優先體驗到 #盲旅新路線!
⠀⠀⠀⠀⠀⠀⠀⠀
來吧~電子報訂起來!!👇
https://blindtour.pse.is/NQLVK
優先報名 #試跑員機會
全新盲旅系列正在等你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
公館觀音山 在 信仰與文化的視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飲水思源 】
臺北水道水源地
#臺北水道水源地 #威廉巴爾頓 #濱野彌四郎 #臺北自來水博物館 #臺北自來水園區 #公館觀音山 #新店溪 #觀音山蓄水池 #愛奧尼柱式 #臺北水道喞筒室 #森山松之助 @ 臺北水道水源地
公館觀音山 在 老屋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來水博物館
1896年日治台灣總督府聘請巴爾頓進行衛生與自來水建設調查,
並於1907年根據其建議,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溪畔設置取水口,
並設置自來水淨水場後抽至觀音山上的配水池後配送至市區。
1908年完成放置8組抽水機組的「唧筒室」建築,
就是我們在臺北自來水園區看到的熱門拍照景點。
現在作為自來水博物館使用的「唧筒室」,
由野村一郎所設計,是仿歐洲古典樣式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由中央軸線網左右展開弧形平面,
並在左右個以七根愛奧尼克柱形成柱廊,
左右側室山牆上有許多花草雕飾,
圓頂屋頂並於四邊樹立起的尖帽,
展現古典建築的浪漫情懷。
快來下載老屋顏App,
蓋一間屬於自己回憶中的老房子吧!
iPhone, iPad用戶請點連結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tw/app/lao-wu-yan/id687670037…
Android系統用戶請點連結下載: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
公館觀音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