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時被沉到黑水溝底,當魚兒的新家也不錯。
【「輕戰車」重出江湖 魅力或需求何在? 美國與中國皆開發新產品】
在二次大戰時,戰車分為重型、中型與輕型,重戰車約40~70噸,以厚重的裝甲與強力的大口徑主砲摧毀敵軍抵抗、突破防線,但機動能力因為引擎科技跟不上車身重量的發展,道路移動速度非常緩慢,越野能力更不佳。
中戰車則在20~40噸,有均衡的火力、機動、防護力,通常是戰場上數量最多的戰車,但通常樣樣都通...就是樣樣稀鬆,沒有特長。輕戰車則在20噸以下,機動力最佳,但通常火力弱裝甲薄,適用於偵察任務、或突破敵軍防線後的追擊任務。
#二次大戰後戰車越來越重的原因與缺點
二次大戰後「反戰車飛彈」發展神速,裝甲薄弱的輕戰車與機動力不佳的重型戰車被淘汰。但現在的「主力戰車」為了安裝更厚的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輕的也有50噸左右,例如俄羅斯T-90系列或日本的10式戰車,重視防護力的美國M1、德國豹II、英國挑戰者系列,更高達60多近70噸! 就是當年重戰車的噸位...
但這些近70噸的主戰車,使道路運輸時,路線選擇越來越少(例如橋樑重量限制),反而容易在運輸過程遭到空襲或IED路邊炸彈襲擊。過大的重量也使得越野能力低下,限制戰術運動彈性。
而需要全球投放武力的美軍,越來越重的M1系列主戰車之空運能力與兩棲運送能力,也被嚴重限制…不是耗費更多運量,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集結夠多的戰車,以發揮有效攻勢。
更悲催的是,隨著IED路邊炸彈與「攻頂型」反戰車武器興起與,大量實戰使用,戰車設計師逐漸發現,如果把戰車的車底與車頂裝甲再加厚,以能夠防禦這兩種武器,戰車就會笨重到無法移動了!
#放棄裝甲用科技來防禦吧
於是美國在2017年啟動「行動保護火力」(Mobile Protected Firepower,MPF)計畫,將採購500輛輕型戰車,如果一切順利希望2025年就能夠批量服役,每個步兵戰鬥旅能夠獲得14輛輕戰車支援。
這些輕戰車的重量,被限制在40噸以下,但裝甲防護力,仍比28噸的M2布萊德雷步兵戰車(M2 Bradley),或是16~18噸的史崔克裝甲車(Stryker vehicle)要堅固強悍的多,足以「直接掩護」步兵進行強度較高的攻堅作戰!
而如面對攻頂型反戰車飛彈,則預計使用主動防禦系統硬殺(擊毀來襲飛彈)加以克制。對上主力戰車呢?除了呼叫支援,輕戰車也有較佳的機動力可以主動選擇接戰時機(例如迂迴攻擊敵戰車的側面)。
美軍在2018年12月選BAE與通用動力陸地部門(GDLS)二家廠商的產品進入決選,限定14個月內各生產12輛原型車,並在完成生產後2個月展開實測(由82空降師負責)。
圖1~圖4就是GDLS的「獅鷲2式」(Griffin II)原型車,採用105mm光膛砲,借助自動填彈系統,每分鐘可射擊12發,而且人員也精簡為3人,無附掛裝甲約35噸。
圖5~6是BAE的原型車,使用1992年就設計完成,預計取代M551謝里登(Sheridan)輕戰車的M8 裝甲火砲系統(Armored Gun System,AGS),也是自動裝彈的105mm光膛砲。
此車當年就被稱為優秀設計,只是價格昂貴(曾經推銷給台灣,但因為太貴讓國軍也沒有採購)。因此BAE沒有大改,只是加上現代化的材料與射控新科技。
#解放軍也研發了新式輕戰車
解放軍在2018年也配發部隊新型「15式輕戰車」(圖7~8),可以看出尺寸比99A主力戰車小了許多。重量方面,無附加裝甲的情況,約33噸,配有1000匹馬力引擎,因此機動性應該不錯。火力也是配備自動裝填的105mm砲。
15式的設計目的,也許有師法美軍,快速跨區投放裝甲武力的思維,但鑑於解放軍目前,運20之類的大型運輸機尚不足,所以15式的主要作戰想定,應仍是因循解放軍原本就一直有使用輕戰車的傳統,以利於中國南方水稻田網地形、西南部山區、以及西北高原地區使用。
例如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解放軍就有大量62式輕戰車參戰(6個團中佔4個團),但損失非常嚴重,面對有如「移動棺材」的質疑,讓解放軍的輕戰車發展一度停滯。只有明顯針對台海作戰的「渡海、搶灘」為目標,太重就無法浮渡的兩棲戰車(05式系列)繼續研發並成功量產。(圖9)
15式無論火力、機動力、防護力,都比先前的62式輕戰車有超大幅度的進步。顯然中共研發人員認為現代的裝甲防禦,特別是主動防禦系統,已經足夠讓輕戰車有適當的防禦力,所以15式才得以量產服役,也成為可能搭乘氣墊船突擊台灣的解放軍裝甲車輛之一,值得我方關注其後續改良與發展。
俄羅斯戰車損失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henglap好文分享,但我修改了一些香港用語,改成比較接近台灣人的用詞
如孫子兵法所說,上兵伐謀,先勝而後戰,現代武器影響的是戰術上的勝負,臺灣的強弱不在於戰術上的勝負
如果沒構成臺灣勝利的條件,就算給國民黨光稜坦克也不會有用,戰爭還是先建立一個會勝利的外交和戰略條件,戰爭行為是兌現,因為戰爭並不是取決於武器的極限能力,武器是增加變數,但是不等於這種變數就是沒有代價或者是沒有副作用的,舉一個例子說,現代機動武器戰力的確強大,可是全都需要石油,如果在中亞,你沒了石化燃料供應,一大隊戰車不見得比中世紀的騎兵好
過去的東亞,之所以能夠長期鎖國,防禦性戰爭,在於自給自足的經濟,可是如今結合世界石油經濟後,繁榮而工業化後的東亞,也製造了石化燃料這個新的罩門,武器也是一樣,先進的武器代表了更多更複雜的背後需求,他對戰略的變化並不是單純正面的,「手槍」並不一定強過「十字弓」,天險也是一樣,天險就是天險,它並不是使進攻變得不可能,而是使進攻的風險和成本都變得提高,而且有更多變數,但天險從不見得不可打破,只是值不值得打破
如果把臺灣海峽看成一個「海水長城」,也就是說它單純就地理障礙,只要能越過就沒有問題,這沒反映其真正特質,臺灣既然是一個島,那就注定了,在軍事上控制這個島的核心就是海權,那比起臺灣海峽是否能有效防止中國的登陸更重要
請試著站在美國的立場去想,對於美國而言,中國發展任何空軍或者飛彈去攻擊臺灣的能力,客觀來說,不外乎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攻擊能力,就是一些摧毀建築物和恐嚇的能力,對於島上的人當然會恐懼和受傷,哪怕死了十萬人,也是完全不影響臺灣作為棋子的角色和價值,而且從過往三十年的數據反映,這種恐嚇短期裡雖然會有震憾,長期來說只會加強被攻擊方的防禦意志,並不是甚麼有效的策略
所以核心在於海軍方面的能力,主要在於保持海權和運輸的能力,其中有一點經常被忽視的是,戰爭的後勤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性的,也就是說,這個運輸能力應當是持續性的,在戰爭前,戰爭中,臺灣附近海域運輸的艦艇會不間斷,即使戰爭後,要維持軍隊管理,也需要持續的補給,這種運輸的需求,就會產生必須持續維持區域海權的需求,如果無法保障臺灣航線的安全,避免受到飛彈,空軍或潛艇的襲擊而損失運輸力,一旦喪失了運輸力,無論臺灣島上的部隊再精銳,再善戰,數量再多,武器再強大,失去了補給,就是變成了已被包圍等待被殲滅或投降,沒有退路的孤軍,包圍他們的並不是士兵,而是海水,包圍並不一定是靠部隊構成,部隊反而是不可靠的包圍,最可靠的包圍是大自然,至於臺灣軍民,只是這個大海的附屬品而已
這時候你倒轉用中國中國的立場去看,攻擊臺灣在戰略準備上,其實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攻擊臺灣,就必須發展海上力量,除了要投入和維持的資源外,真正的問題是以己之短,制敵之長,美國的海軍再強大,也不可能攻進中國內陸的重慶,也不能支援新疆西藏之類,美國的海軍在那些地方是無效點,這就是美軍的短處,可是一旦認真發展海軍要「取得海權」,就是一場零和遊戲,就像大日本海軍一樣,一旦跟美軍幹上,非能夠勝利就是會被全殲,這就陷入和大日本帝國完全一樣的局,其實海軍就像是押注碼玩梭哈,你押越大,越難抽手,你加注,對方也加注,籌碼少的一方會越玩越弱勢,而且很可能最後注加下去的成果,就是被對方全盤端走,日本本來佔據大量太平洋的島嶼,結果被迫到要偷襲珍珠港,輸了還要吐出全部島給美國,這就是海軍梭哈的要點
臺灣海峽的危險性,在於你認真要維持臺灣海峽,就是被迫要玩這個局,你根本不知道你要在海軍上投入多少,而且一旦發展海軍,還會同時驚動附近的越南、日本、東南亞諸國家,順便把更多人推入對方陣營,因為你不可能發展一支「對臺專用海軍」,你發展海軍,就是對所有人有威脅,你拿著水果刀,說我只是拿來切水果的,這是沒有意義的事,這才是臺灣天險的真正意義,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險」,它並不是單純的「地理屏障」,它是「一個戰略方向的存廢」
美國真的要認真廢掉中國,最好的方式是這樣的: 製造一個環境,削弱臺灣的防禦力,引誘中國去攻擊臺灣,然後讓中國在臺灣盡量投下更多的東西,不管是海軍、部隊、物資都好,要達成這些點,可以透過引入日本部份的支援,或者支援臺軍,反正核心在於怎樣把中國的力量,放更多在臺灣島上,讓解放軍最精銳的部隊上去,讓所有中國的商船都武裝起來參與這戰爭,美國可以變得盡量的態度曖昧或退讓,就是使這局面發生
就算臺灣被打到投降,全然征服也無所謂,甚至被征服過幾年,等解放軍在臺灣投下更多資源後,才開始動手,就是等東西都進口袋了,就把袋口拉緊,動用美國海軍,理由甚至可以跟臺灣無關,除非解放軍有能力在臺灣海峽擊敗美國海軍,否則結果都是,臺灣變成一個進退兩難的監獄島,之後要殺要宰是另一回事,當然臺灣島上的人民絕不好過,但美國在這等級的戰爭裡不會在意這種事
至於說動用核武這種事,對著一個擁有地球上最多核武,而且唯一一個對著平民擲過的國家,他們是認真的預備好核戰的,保守的東亞人,大不了只是擁有核彈,覺得我們比對方還玩得起核戰,這真的是想太多了,只是美國並不會想這樣做,美國看的是全球戰略,美國也不希望中國消弱或者不穩,因為這會引致更大的問題,中國是控制中亞穩定的重要角色,他鎮壓了新疆的穆斯林(是否正義和人道就不談),而且中國能夠穩定的為中亞的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另一點就是牽制俄羅斯(蘇聯),如果中國在臺灣那邊被重創一下,很可能會導致整個崩掉,結果就是中亞失控,俄羅斯(蘇聯)會向南擴張
1980年代中美的關係良好,中國就是這樣援助阿富汗,這顯示在中亞,美國很需要足夠強大的中國存在,所以美國對中國,不是打不打得贏的問題,而是中國變弱,就會製造很多問題,所以對於臺灣問題,就是讓事情「不要發生」為主,臺灣的軍事力量,就是要讓中國理性一點不要失心瘋,心存僥倖,覺得有利可圖,一時情不自禁撲上去,臺灣海峽,就是影響到整件事的玩法,你要玩臺灣這一線,整個牌的打法是完全不同的,
鄧小平是橋牌的高手,他自然很明白這一點,戰略就像是橋牌裡的叫牌,不同的叫牌王牌就不一樣,叫牌和出牌是一致的,不是隨便亂叫,就算你有Ace 亂叫還是會打到一團糟,飛彈多了兩格射程,大不了就是多了一隻 K,一隻 Q,牌力上升,但怎叫還是看牌型的,蔣中正在這方面,說實話一直都不如共產黨,他的國際戰略判斷實在不算好,一廂情願太多,而且好像也不太從其他陣營的角度看事情,可能是因為他行伍出身,不喜歡打牌,美國對蔣中正支持歸支持,但他能否實行和明白美國的策略是另一回事
當然,如果明天突然宣佈發明了任意門,我以上的話全是錯的
http://chenglap-blog.logdown.com/…/223628-crash-in-the-ta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