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量新研究顯示,當我們陷入苦惱時,內省造成的害處往往多於好處。這會削弱我們的工作表現,干擾我們做出好決策的能力,並對我們的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它也有可能促發暴力和攻擊性,導致各種心理疾患,並增加我們罹患身體疾病的風險。以錯誤的方式關注自己的思緒和感覺,可能導致職業運動員失去磨練了一輩子的技巧,讓平時理性有愛心的人作出不合理、甚至有違道德的決定,導致朋友在真實與社群媒體的世界中遠離你,讓戀愛關係從避風港變成戰場,甚至可能加速我們外觀以及體內DNA的老化。簡言之,我們的思緒時常會讓我們受困於自己的思緒。我們腦中的思緒經常會引發危險。
這就是「小對話」(chatter)。
小對話是負面想法和情緒構成的循環,會把我們獨特的內省能力從祝福變成一種詛咒,危及我們的表現、決策能力、人際關係、快樂與健康。我們不停想著工作上搞砸的那件事,或是和愛人之間的誤解,最終被糟糕的感覺淹沒。然後我們又繼續想這些事。如此往復不斷。我們內省是希望找到內在的教練,但找到的卻是我們內在的批判者。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碰到問題時「向內探索」的嘗試,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同樣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內省能力開始失控時,該如何將它導回正軌?我的專業生涯都在探討這些問題。我學到,關鍵在於從本質上改變我們意識生活中最重要的對話之一:那就是我們和自己的對話。
我們會跟自己說話。
而且我們會聽自己說什麼。
.
從心智「退一步」,讓自己更寬廣、更冷靜與客觀的重要工具: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小對話來襲時,我們可以透過語言來創造距離。處理困難的經驗時,試著使用自己的名字及第二人稱「你」稱呼自己。實驗已證明,這樣做可以讓涉及反芻思考的大腦網絡活躍度較低,能提升壓力下的表現,讓思考更明智、減少負面情緒。
#想像你在為朋友提供建議
從抽離觀點思考自身經驗:想像你會對經歷同樣問題的朋友說什麼。想想你會給他的建議,然後用在自己身上。
#拓寬觀點
會陷入小對話,是因為過度關注自己正在經歷的問題。所以合理的解決方式就是把視野放寬。想想你擔心的事在你的生命中、在更廣大的格局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你欽佩的人在同樣處境下會怎麼回應。
#將經驗視為挑戰
小對話的發生,往往是因為你將某個情況解讀為無法處理的威脅。你可以將這情況重新詮釋為你有能力處理的一項挑戰,例如提醒自己過去碰到類似情況時也成功度過。
#重新解讀身體對小對話的反應
壓力的生理症狀(如簡報前腸胃不適)往往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如小對話導致你的肚子咕嚕叫,小對話更停不下來,又導致肚子繼續叫)。發生這種情況時,你可以提醒自己,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是一種適應性的演化反應,能在高壓情境下提升表現。
#將經驗常態化
知道某個經驗不是只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於緩和小對話很有效。我們思考和談論負面經驗時,使用泛稱所有人的「你」。保持一段健康的距離來省思自己的經驗,也會凸顯出這個經驗不獨屬於你,而是一般人共通的經驗。
#在心裡時光旅行
想想一個月、一年,甚至更久之後,你會有什麼感覺。提醒自己,不論現在困擾你的事是什麼,未來回顧起來會顯得沒那麼嚴重,這能凸顯當下的情感狀態並不是恆常不變。
.
本文摘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作者: 伊森.克洛斯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疫情期間,焦慮隨處冒出來,我們需要作者的研究與經驗,帶著我們關注焦慮,但又不陷進去。覺察那些自動化的想法,才能有意識地引導,讓內在能量幫助我們生活。
贈書直播所提到的方法,部分列在摘文上。但因為篇幅所限,其他部分會在下一篇分享。這些方法不難,經久練習成為習慣,對身心健康有益。
祝願您,能少一點被情緒綁架!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黃靜萱木雕創作展 專訪: 黃靜萱 她,安靜,卻有一顆赤子之心。 創作者黃靜萱,作品人物就好像是她的分身,透過一刀一刀刻鑿木頭開啟了與作品的對話,每件作品中的人物豐富的表情傳遞著喜、怒、哀、樂。 青山滌心靈 童年,爸爸總會騎車帶著她到山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當時年紀還小...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心得]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快樂心世界- 抽離式對話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你其實沒有獨處的能力!這本自我對話的習慣太強大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閒聊] 心理學如何定義談話會一直自稱名字的人-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離式自我對話」的力量:一秒就能轉換情緒】
二○一四年,伊波拉病毒進入高峰期間,很多美國人擔心會爆發傳染。
我們透過網路針對全美各地的人進行研究,發現因為伊波拉而焦慮的人, 如果依照要求,從第一人稱改成「用自己的名字」來思考伊波拉未來的發展,這些人就會找到更多有事實根據、不需恐慌的理由,焦慮和風險知覺也會跟著降低。
他們不再認為自己很可能感染這個疾病,這不僅更準確的反映事實,也抑制了先前恐慌不已的內在對話。
若是你常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讓人得以提升壓力下解決問題的表現,做出更明智的推論。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171
-
📖 本文摘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博客來 https://reurl.cc/a9qp67
MOMO https://reurl.cc/5rv70n
📣 想獲得《#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贈書嗎?
立刻參加抽獎 >>https://reurl.cc/eEz00W 活動只到今日下午一點喔!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黃靜萱木雕創作展
專訪: 黃靜萱
她,安靜,卻有一顆赤子之心。
創作者黃靜萱,作品人物就好像是她的分身,透過一刀一刀刻鑿木頭開啟了與作品的對話,每件作品中的人物豐富的表情傳遞著喜、怒、哀、樂。
青山滌心靈
童年,爸爸總會騎車帶著她到山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當時年紀還小,總覺得戶外一點都不有趣,處處綠意盎然卻讓雙眼不知在哪停留。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山對現在的她而言,不論是山腳或山腰,乃至山頂,心境因海拔高度的提升而放鬆自在,寬曠無盡的遠望,使她心緒暫時獲得解放。
物盡其用的獨特創作
多數創作者會選擇平面創作,她卻選擇了立體創作。她偶爾會在紙上畫草稿,但她更愛木頭給予的觸感。在木雕創作路上,黃靜萱會嘗試不同方式創作,木頭是基底,她嘗試使用木屑、樹皮這些被丟棄的等素材來呈現。此次展出的作品,有部分選擇以樹皮來創作,許多創作者幾乎都是把樹皮捨棄不用。黃靜萱在運用樹皮製作作品前,必定把它們仔細處理乾淨,因為樹皮裡多少會有蟲住在裡面,為了不讓作品受蟲的影響,清理樹皮這道手續是不可少的。因為比起沒有樹皮的木頭來說,樹皮表面的紋路肌理,能讓人貼近大自然的原貌,因此她決定讓「它」成為作品的一個特色之一。
創作之心不滅
六年學習木雕創作的日子,吉田敦老師對黃靜萱來說無非是最重要的貴人,
對於創作,老師總是給予相當大的空間讓學生去發展,一點都不干擾他們對創作的思想與表現方式,希望學生能去找尋自己的風格,教學上僅會在造型、技術給與相當多的建議及實際的示範,有時圖文並茂簡單易懂,實際示範完全盡心不含糊敷衍,久之也因此影響到黃靜萱對自己的創作,抱持同儕間互相合作,創作態度更負責與堅持的精神,即使再忙,環境空間再貧乏都要不怠慢鬆懈的堅持創作。
畢業後黃靜萱來到三義的工作室持續創作,除了本身的工作室創作之外,她也參加三義木雕薪傳營,不斷的增進自我,讓她的作品更趨成熟,也讓她克服許多技術上的疑問。
大自然是她的心靈導師
黃靜萱的作品裡,有許多大自然的元素,「山」往高處移動雖可以讓眼界、思想放的更遠,但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寒冷與無奈,回到平地雖視覺變得較狹隘難受,但卻又溫暖;在我所創作的山中,是象徵著如父親般堅實又能小小逃避,讓心能重新出發的存在。 「雲」如同在看漫畫時,腳色在腦中思考的話語會出現在雲框中,也如同在我的創作上,那些未脫口的思緒,禁錮在雲中,也環繞山拖制創作中人物的行動。 「樹皮」即是樹木的最外層,也同於比擬我心中的邊疆角落,將不被自身所接納的事物都推至於此。
木雕是一種減法雕塑,在有計劃地使用各類刀具削減下,心中所預想的成品模樣也漸漸清晰可見。這過程,當刀子一刀一刀落下,就像是把她自身的負面情緒帶離, 一件作品的完整,必然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漫長的創作也是她療癒自身的另一種方式,像是一場經過衝突、不適,最後達到和解的儀式。
巧手創造多樣人物
〈頓時居所〉系列中有一不斷出現的虛構角色,被她統稱為王子。王子是擬人化的生物,從正面看時,具有半飛鼠半禽類的特徵,從背面看,則具有恐龍般的背脊與尾巴;紮著長長的辮子,面容無畏中又隱含一絲的膽怯。〈頓時居所〉作品中敘述著,長期對自身感到厭惡排斥的我,樹皮中的小王子也如同是自身的化身,總感到有無形的壓力一直伴隨著他,令他感到疲憊,所以他只能不斷的移動,企圖找到一個不會令他感到不適的境地能夠久居,時至至今他要來然還在尋找著。〈雲裡霧裡哪裡〉系列思緒的釋放與整理的過程,跟隨著我心境改變,造型上也一直有有些微的變化。
藝術創作無形中引領了黃靜萱改變、相信、了解,開始創作後,她與人的連結變得更頻繁緊密,自我創作過程中,不斷的與自身對話,與現實暫時抽離,讓她意識到許多過去沒思考到的地方,這些衝擊或許帶給她多少的失落或悲傷,但是她知道,換個地方繼續探險,離開熟悉的環境,學習接觸新的經驗,才能有新的故事能與人分享,並填補這些失落。
黃靜萱簡歷:
2016畢業於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造形藝術組
2012畢業於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快樂心世界- 抽離式對話 - Facebook 的必吃
抽離式對話 ,一秒就能轉換心情。 運用內建在人類語言結構中的心理技巧,提升壓力下的表現, 讓思考更明智、減少負面情緒。 歡迎和我一起來練習! ... <看更多>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你其實沒有獨處的能力!這本自我對話的習慣太強大了 - YouTube 的必吃
0:00 S姐來聊這本書4:01 抽離式自我對話 4:31 到未來創造時間距離6:38 蝙蝠俠效應7:02 經驗常態化9:16 隱性支持10:26 需要的愛vs.不需要的愛11:24 ... ... <看更多>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在 [心得]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行動好讀版: https://lifelab-2015.blogspot.com/2023/06/chatter-book.html
如果人失去內在的聲音會怎麼樣?
本書開頭講了神經解剖學者泰勒的真實故事:因為中風,泰勒暫時失去了語言思考能力,
當獨自一人時,她感到完全孤單,只有心臟的脈動聲。她失去工作記憶,很多簡單的事情
都無法達成,再也不能在思緒裡時光旅行,失去了過去四十年大腦編寫的自我認同。
聽起來很糟,但出人意表的是,沒有了內心碟碟不休的聲音,泰勒開始感到安慰與幸福,
進入了她所說的夢幻之地。從中風中復元後,泰勒相信:管理好內在聲音,才能擁有健康
心智。
的確,你的心情是由你的內在想法決定。所以當你身處歡樂派對,還是會受到心中一閃而
過的苦澀念頭影響。雖然『活在當下』似乎是屏除煩惱的解方,但思緒的漫遊極其根本,
是我們的預設狀態。人類的演化不是為了「活在當下」而活著,真正的挑戰不是避免內心
的自我對話和負面狀態,而是不要被他吞噬。
自我對話帶來的傷害
自我對話讓我們可以反省過去、可以回應當下並預演未來。但當我們陷入苦惱時,內省所
造成的傷害往往多過於好處。
* 當大聯盟投手自我懷疑,開始在比賽中拆解自己的投球機制,反而會破壞自己經年累月形
成的自動化投球(投球失憶症)。
* 不斷反芻的小對話會分割我們專注力。
* 負面語言流讓我們不斷發出戰或逃的訊號,成為慢性壓力。
* 內在對話的壓力改變我們的表觀基因組,讓發炎基因表現較為強烈
更好的自我對話方式
本書介紹了幾種更好的自我對話技巧。
拉開距離:從較遠距離和思緒互動,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將心智的攝影機拉遠),或是
時間的距離(未來10年後不在意的事情現在就不需在意)。
* 減少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
社群媒體上以第一人稱 i-talk 的次數,可以預測未來出現憂鬱症的機會。
在自我對話時,用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對話。想像是為了朋友提供建議。
* 書寫:敘事者觀點重新陳述感受。
* 用客觀的角度,抽離式的自我對話,將威脅轉為挑戰。
* 孩子的角度:化身超級英雄。
* 經驗常態化:你所經歷的一切,並不獨特,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就算多麼不悅,
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仔細想想,人的煩惱,無論多特別,都有某個層級的普遍性。
當明白自己的煩惱並不特別時,反而有種解脫。
用正確的方法和朋友談論情緒:與他人談論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只是為了得到支
持,滿足情感需求,不會幫助我們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復原。共同芻思引發負面情緒
的骨牌效應,關心我們的人鼓勵我們談論負面經驗,導致我們更加沮喪。
我們應該釋出要對抗小對話的意圖,請別人給予建議並採取行動,而不是單純尋求情
感支持。可以在不同領域找到不同的對象來幫忙我們。
反之,如何幫忙別人? 當朋友對方明確想要控管內心對話,可以直接給予建議,否
則可以給予隱形支持。所謂的隱形支持,指的是在不損及別人自我效能感的狀態下,
給予未察覺的協助,例如:我太太總是在我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幫忙多做一點家事,
或是叫我去陪女兒看書,回想起來,這就是一種隱形支持。
創造更好的自我對話環境
* 創造環境的秩序,提升掌控感。
* 多接觸大自然與綠色空間
* 投入引發敬畏感的活動
* 大方擁有安慰劑效應:
* 擁有儀式或是幸運符,就算知道是安慰劑仍有用
* 有別於實驗室的安慰劑,文化傳承的安慰劑可以提供一種連結感,例如拜拜、禮拜。
* 可以建立自己或家庭的儀式,在引發負面對話的前後進行。例如:與家人的美好
一餐、家裡的冷靜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74.2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86559461.A.C4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