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美食|四哥的店,遠眺101無敵視野,享用在地茶葉美食好廚藝
貓空人氣美食景觀餐廳,四哥的店
貓空纜車站旁一片綠意盎然又有無敵視野,多半的人都會來這看景順便用餐「四哥的店」就是其中一間離貓空纜車站近,評價不錯的餐廳。
來這不用趕時間,我們隨著心情放慢了步調,運氣不錯的也讓我們做到了個看景的好位置,享用了四哥推薦的雙人合菜,以茶葉為主的創意菜色,是平地所吃不到的在地佳餚,其中一道蜜茶排骨讓人印象深刻,滿桌的餐點就在聊天之餘給吃個精光,我跟小布都深感,平常在家都出來的太少,原來貓空有這麼多不錯的餐廳,一旁的步道也是風景明媚,真得要趁好天多出來走走看看了
詳細圖文介紹:
中一排骨評價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燒肉師傅,唔係「肉類切割員」
【#注目|從京都漬物高端化 看日本人研究「広東焼物の真髄」】
早前麥記推出一款新包叫「漬物蝦堡」,漬物是日本的傳統食物,是一種醃製食品,類似酸菜、泡菜等。那一期麥記的餐紙,還印了一些關於漬物的知識。日本漬物的做法,除了鹽漬,還有油漬、醋漬、酒、醬油漬、昆布漬、梅子漬等多種做法,味道和花款很多。
還有「漬」多久,由以小時計、以日計、以月計等,都有詳細分類。講究程度,在其他國家的醃製食品也中鶴立雞群。
▌小事物中見軟實力
我們熟悉的日本料理,可以傳得遠的,不外乎是壽司、刺身、丼飯、日式燒肉等等,但這些對日本人來說都不夠地道,漬物才是他們幾乎每日都接觸的食物。
但日常事物不代表就可以馬虎,日本有很多世代相傳,專做漬物的品牌,有不少都在京都。甚至是日治時期的台灣,都受到影響而流行食用漬物,據說受日本文化影響甚深的基隆,就曾有不少買賣漬物的商鋪。
連麥記出新包都可以用到漬物,可見日本料理的文化影響力,早已不限於壽司刺身那麼窄。
近年京都銳意「打造」漬物品牌和文化,鼓勵將漬物變成一種體面、遊客的手信。知道日本人的包裝功夫,就會想像到漬物也可以包裝得很漂亮。在政府和商界的合作下,漬物商品成功高端化,到訪京都的遊客買漬物作為手信的人,由1970年的不到6%,上升到2003年的53%。
反過來說,你可以想像政府鼓勵大澳蝦醬、阿婆豆腐花、廣東燒味變成「香港名物」,旅遊發展局登高一呼「香港有手信﹗」,將這些我們平時都不太看得起的民間產物,變成高端精緻的文化產品,再輸出國外(或國內)嗎?
▌日本人研究燒味 令人汗顏的好奇心
今年1月,日本旭屋出版出版了《広東料理 焼物の真髄~名職人の“焼味”の技とおいしさの解明~》,是一本講燒味的書,標榜由「專業職人」(又稱油雞佬)的師傅講解。根據目錄,這本書的研究範圍包括脆皮燒肉、蜜汁叉燒、黑椒排骨、大紅乳豬、脆皮雞、醬燒琵琶鴨等等……我們知道日本人對再小的事情,都有非常認真的研究精神。我們本地人是否一直看輕了燒味?至少小編一想起高級餐廳,由法國餐數到上海菜,就是不會想到廣東燒味。(各位燒味職人真的對不起……)
因為我們太熟悉自己的東西?其實高端與否,只是看有沒有用心去做吧?東方菜是否就不可以精緻化呢?韓國菜就正在做,輸出到香港,泡菜、韓燒、韓式炸雞、部隊鍋,開到成行成市,而且高檔的也不少。也有人在本地努力,例如兩年前報章就曾有一則報道,謂有金融女才俊為了「廚師夢」,辭工開店,其中一間就是想做「Fine Dinning」的燒味。
▌別忘了豆腐火腩飯
很多年前,高登出現了一篇關於豆腐火腩飯的潮文。其實火腩就是再煮的燒豬肉。潮文提到「我恨我既人生唔可以好似火腩咁,搵到咁多好既伴侶,豆腐、涼瓜、冬瓜、枝竹……各有特色,亦搵唔到咁多知音人」,如果是我們趨之若騖的日本料理,豆腐、涼瓜、冬瓜、枝竹,真是要逐款夾出來,影相打卡做食評的。但為甚麼沒人會這麼認真對待火腩呢。
我們香港的食物、藝術家、小說家、科學家、電影人等等,總是在外面得到了獎,出口轉內銷,才在香港重新受關注。我們總是要靠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如果香港人有一天能夠自我肯定,廣東燒味不是在物以罕為貴的外國、日本,而是在自己的本家都能得到更多重視,不是更好嗎?
#漬物 #燒味 #民間食品 #職人系 #本地品牌 #食得㗎
======================================
REFRACT歡迎讀者投稿📝
假如你對應用科技、流行文化、懷舊事物、跨媒體藝術、品牌與設計等題材有興趣,不妨在這裡分享你的觀點。
有興趣投稿者,請將稿件連同筆名及作者簡介(如有),電郵至refractmediahk@gmail.com(建議同步於facebook inbox 我們),
小編收咗工會開始跟進。🤙🏻🔥
Follow us:
📷IG: instagram.com/refract_hk
中一排骨評價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燒肉師傅,唔係「肉類切割員」
【#注目|從京都漬物高端化 看日本人研究「広東焼物の真髄」】
早前麥記推出一款新包叫「漬物蝦堡」,漬物是日本的傳統食物,是一種醃製食品,類似酸菜、泡菜等。那一期麥記的餐紙,還印了一些關於漬物的知識。日本漬物的做法,除了鹽漬,還有油漬、醋漬、酒、醬油漬、昆布漬、梅子漬等多種做法,味道和花款很多。
還有「漬」多久,由以小時計、以日計、以月計等,都有詳細分類。講究程度,在其他國家的醃製食品也中鶴立雞群。
▌小事物中見軟實力
我們熟悉的日本料理,可以傳得遠的,不外乎是壽司、刺身、丼飯、日式燒肉等等,但這些對日本人來說都不夠地道,漬物才是他們幾乎每日都接觸的食物。
但日常事物不代表就可以馬虎,日本有很多世代相傳,專做漬物的品牌,有不少都在京都。甚至是日治時期的台灣,都受到影響而流行食用漬物,據說受日本文化影響甚深的基隆,就曾有不少買賣漬物的商鋪。
連麥記出新包都可以用到漬物,可見日本料理的文化影響力,早已不限於壽司刺身那麼窄。
近年京都銳意「打造」漬物品牌和文化,鼓勵將漬物變成一種體面、遊客的手信。知道日本人的包裝功夫,就會想像到漬物也可以包裝得很漂亮。在政府和商界的合作下,漬物商品成功高端化,到訪京都的遊客買漬物作為手信的人,由1970年的不到6%,上升到2003年的53%。
反過來說,你可以想像政府鼓勵大澳蝦醬、阿婆豆腐花、廣東燒味變成「香港名物」,旅遊發展局登高一呼「香港有手信﹗」,將這些我們平時都不太看得起的民間產物,變成高端精緻的文化產品,再輸出國外(或國內)嗎?
▌日本人研究燒味 令人汗顏的好奇心
今年1月,日本旭屋出版出版了《広東料理 焼物の真髄~名職人の“焼味”の技とおいしさの解明~》,是一本講燒味的書,標榜由「專業職人」(又稱油雞佬)的師傅講解。根據目錄,這本書的研究範圍包括脆皮燒肉、蜜汁叉燒、黑椒排骨、大紅乳豬、脆皮雞、醬燒琵琶鴨等等……我們知道日本人對再小的事情,都有非常認真的研究精神。我們本地人是否一直看輕了燒味?至少小編一想起高級餐廳,由法國餐數到上海菜,就是不會想到廣東燒味。(各位燒味職人真的對不起……)
因為我們太熟悉自己的東西?其實高端與否,只是看有沒有用心去做吧?東方菜是否就不可以精緻化呢?韓國菜就正在做,輸出到香港,泡菜、韓燒、韓式炸雞、部隊鍋,開到成行成市,而且高檔的也不少。也有人在本地努力,例如兩年前報章就曾有一則報道,謂有金融女才俊為了「廚師夢」,辭工開店,其中一間就是想做「Fine Dinning」的燒味。
▌別忘了豆腐火腩飯
很多年前,高登出現了一篇關於豆腐火腩飯的潮文。其實火腩就是再煮的燒豬肉。潮文提到「我恨我既人生唔可以好似火腩咁,搵到咁多好既伴侶,豆腐、涼瓜、冬瓜、枝竹……各有特色,亦搵唔到咁多知音人」,如果是我們趨之若騖的日本料理,豆腐、涼瓜、冬瓜、枝竹,真是要逐款夾出來,影相打卡做食評的。但為甚麼沒人會這麼認真對待火腩呢。
我們香港的食物、藝術家、小說家、科學家、電影人等等,總是在外面得到了獎,出口轉內銷,才在香港重新受關注。我們總是要靠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如果香港人有一天能夠自我肯定,廣東燒味不是在物以罕為貴的外國、日本,而是在自己的本家都能得到更多重視,不是更好嗎?
#漬物 #燒味 #民間食品 #職人系 #本地品牌 #食得㗎
======================================
REFRACT歡迎讀者投稿📝
假如你對應用科技、流行文化、懷舊事物、跨媒體藝術、品牌與設計等題材有興趣,不妨在這裡分享你的觀點。
有興趣投稿者,請將稿件連同筆名及作者簡介(如有),電郵至refractmediahk@gmail.com(建議同步於facebook inbox 我們),
小編收咗工會開始跟進。🤙🏻🔥
Follow us:
📷IG: instagram.com/refract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