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分散式能源崛起 -
透過「虛擬電廠」整合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備援電力等分散式能源,已成為能源管理新顯學(09/26/2021 鉅亨網新聞)
逐年攀升的尖峰負載,讓臺灣的能源使用規劃,成為各方焦點。跳脫興建更多電廠的思維,透過「虛擬電廠」,整合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備援電力等分散式能源,已成為能源管理新顯學。隨著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升高,為了解決供電間歇性的問題,能長時間儲存電力的「液流電池」也備受關注。
數 10 年來,臺灣傳統電力供應以大型電廠為主,想要解決尖峰用電問題,除了蓋電廠外,是否還有更省成本、更有效率的解方?
攤開臺灣的用電分布,若以 1 年 8,760 小時來看,臺灣每年用電最多的 200 個小時,對於電力系統產生的額外需求大約為 2GW,相當於年度用電尖峰的 5%,且大多集中在夏季。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組長梁佩芳認為,若要持續蓋電廠,得先思考 2 個問題:一是電廠投資大、建廠時間久,還會面臨環保抗爭行動;二是只為了每年 200 小時的尖峰需求興建新電廠,似乎也不太符合投資效益。
其實除了大型電廠之外,民間也暗藏不少中小型的電力資源,像是散落在企業、工廠、住家裡的太陽能、風力、儲能設備、備援發電機、UPS 系統和電動車等。隨著供電挑戰愈來愈大,未來必須要更加靈活善用這些電力資源。「虛擬電廠」概念應運而生,「就是將分散式的中小型資源聚合起來,變成可靠的電力供應來源,就像一個可受控制的電廠。」
用戶代理人扮演關鍵角色
當傳統以大型機組為主的集中式電力系統,走向分散式電力系統後,原先單純做為電力的消費者,同時也轉為電力供給的產銷者。正因為聚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用戶參與,虛擬電廠有著更大的調度彈性,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尖峰負載電力,也能為電力公司提供輔助服務。
相比過去台電控制大電廠,只要一個指令;當眾多小資源集結時,該如何有效管理就成了關鍵。這造就一個角色興起,也就是所謂的「聚合者」或「用戶代理人」(Aggregator),「他必須聚合用戶資源,就像一個統一窗口,去台電或電力市場報價,未來代理人會是新的商機。」
「虛擬電廠有很多不同機制,有些可以做出一桌菜,有些就是很專業的一道菜,不同公司的營運策略都不一樣。」梁佩芳表示,目前虛擬電廠在國際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以全球知名的德國公司 Next Kraftwerke 來說,旗下聚合超過 1 萬個用戶,裝置容量達 8GW 以上,並依據用戶特性,設計不同方案,有些投入電力交易市場,有些則投入輔助服務市場;特斯拉(Tesla)也在加州聚集旗下家用儲能設備 Powerwall 的用戶,向電力公司提供電網服務,當加州電力不夠時,便控制電池放電。
滿足五大條件 虛擬電廠商機可期
梁佩芳認為,虛擬電廠必須具備 5 項條件才能發揮其優勢。第一是 ICT 的基礎建設,為了讓代理人清楚掌握每個參與者的狀況,需要導入智慧電表等 ICT 應用,才能即時掌握數據。
第二是預測。代理人需了解電力系統狀況,進行負載預測,事先讓參與者知道未來幾天的用電趨勢,讓用戶有心理準備,提高用戶的參與意願,不至於突然收到斷線通知,措手不及。
第三是打造客製化方案。因應不同參與者的特性,客製化電力的供應狀態,而非所有人一體適用的規則,甚至是調整用戶的生產行為。比如台電大多在下午 1 點到 3 點的尖峰時間,要求降低用電,或許就能和工廠討論改變生產排程。
第四是對市場的了解。代理人需對市場敏銳,針對用戶屬性,細分成不同群體,參與市場上的不同計畫。台電現已要求,未來代理人參與電力市場,必須取得「合格排程者」(Qualified Scheduling Entity;QSE)的資格,代表代理人對市場有基本了解。
第五是決策技術。如何安排出最妥適的方法,讓參與者的成本降低,在電力市場獲得比較高的回報;同時也要有預先準備,當執行期間發生意外的話,如何啟動緊急機制,這些都需要依賴精密的排程決策。
雖然目前臺灣的虛擬電廠概念在仍在起步階段,代理人角色也仍舊偏少,但可以預期,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正式上線後,「臺灣的市場就會打開,未來參與電力市場服務會比以前更加自由、開放,只要聚合資源就能去交易,許多業者都在準備,商機可期。」
四大優勢 液流電池成儲能新星
在分散式能源系統中,再生能源和儲能設備不僅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兩者也有高度相關。隨著再生能源的占比逐漸增加,面對「看天吃飯」的間歇特性,更需要長時間的儲能設備,才能 24 小時供應綠電,而安全性更高、儲能時間又長的「液流電池」開始受到關注。
工研院綠能所組長張文昇指出,液流電池顧名思義「就是電池裡有液體流動」。液流電池包含 2 個大型的電解液桶槽,內含可儲存電力的活性物質,將電解液以管線輸送到中央元件,稱其為「電堆」。當需要充放電時,便透過泵浦將液體輸送至電堆,產生電子轉移,以此進行放電或儲電。根據電池種類不同,液流電池可使用多種不同金屬元素組成,目前最成熟的便是採用釩離子的液流電池系統。
比起傳統鋰電池,液流電池具備更多優勢。第一是安全,挑選電池首重安全考量,用水溶液安全性高,無爆炸跟自燃風險。第二是設計更有彈性,由於能量是儲存在液體裡,桶槽愈大,能提供的能量就愈多,根據不同應用情境,只要增加桶槽與電解液,儲存的能量與時間就能更多、更久。
第三是使用壽命長,深度充放電循環可超過 2 萬次,至少用 20 年沒問題,平均儲能成本攤提下來,在長時間儲存上比鋰電池更划算。第四活性物質在液體裡容易回收,即使電池長期使用後,裡頭的有價金屬也不耗損。
「液流電池屬於長跑型的選手,潛力上就是適合做連續長時間的放電和儲存,」張文昇說。這也是為什麼液流電池特別適合作為長時間儲能用途,面對間歇性的再生能源,可將綠電安全、穩定的儲存起來,扮演重要的調節角色。
由於能量是儲存在液體裡,桶槽愈大,能提供的能量就愈多,根據不同應用情境,只要增加桶槽與電解液,儲存的能量與時間就能更多、更久。
打造電堆 2 倍功率 創國際領先水準
早在 2008 年,工研院便意識到儲能會是未來電力系統的要角,率先進行小型的前瞻計畫,評估各種不同的儲能方法。直到 2017 年正式投入,在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打造液流電池系統。
張文昇指出,液流電池有幾個研發關鍵。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位於中央位置的電堆,「電池所有的功率跟充放電效率,都在那裡決定。」第二是電解液性質,由於活性物質儲存在液體裡,就像泡咖啡,水加太少,底部就會有很多顆粒沉澱,若能在相同體積中,溶解更多活性物質,就能儲存更多能量。第三是系統整合介面,如何讓液體流動的最好、耗電最低,牽涉到系統設計問題。
工研院在電堆上花最多心思,除了在結構設計面讓能源效率最大化,材料也經過最適化調整,比起市面上相同體積的電堆,工研院可輸出 2 倍以上的功率,居於國際領先水準。
應用範圍廣 積極導入產業
目前工研院已在沙崙打造一套 200 度電的儲能系統,近似於 2 萬顆手機電池的容量。未來沙崙場域希望可以達到電力自給自足達 50% 的程度,儲能系統能調節尖峰負載,也能支援夜間用電,甚至在停電時做為緊急備援電力。
工研院也將此套系統投入產業使用。工研院綠能所總監楊昌中指出,2019 年,工研院和中油攜手打造首座多元電力供應及儲能系統的智慧加油站「臺南前鋒路示範站」。因應未來的電車趨勢,中油率先啟動轉型,著手布建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全綠能站體,提供加油站本身與電動機車充換電需求,其中的儲能系統便是採用安全性更高的釩液流電池。
今年 1 月,政府也通過「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規範契約容量 5,000kW 以上的用戶,必須在 5 年內設置契約容量 10% 的再生能源,而液流電池也很適合推展至工業區和住商大樓。
除了國內的產業化進度外,目前也有國際電池材料公司,委託工研院進行測試工作,顯示技術已被國際認可。工研院也積極將技術技轉給臺灣電池和儲能業者,「透過扶植臺灣有潛力的廠商,讓此技術做到電堆百分之百 MIT,」楊昌中說。在分散式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發展下,工研院持續以扎實技術力,協助臺灣迎接能源新時代。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29870
♡
不 斷 電 系統 ups 與緊急 發 電機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知識份子說真話
如果台灣的未來是不能妥協的,請所有政治人物為了台灣的未來,說真話。
我自己昨天算了一下,我從去年815大停電之後,開始關心與研究了台灣的能源與電力問題。一共在臉書上寫了超過9萬字的文章,如果再加上圖表,一共超過A4兩百頁。
我自己嚇了一跳,但我最吃驚的不是我寫了多少字。而是我沒想到此時此刻的台灣電力供應,尤其是北部的電力供應竟然如此脆弱。
因為我自從負責醫院管理工作之後,天天都要想著機構安全、環境安全、病人安全。
我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去服務之後,就知道我這個院長隨時會因為醫院大停電造成病人死傷而下台。
因為當時醫院裏面的二、三百台電腦,每一台全部都要裝上自己的UPS不斷電系統。這是我在台北總院沒見過的事。我一開始還以為是資訊室的同仁,故意亂花錢。
沒想到經過了解之後,同仁告訴我,竹東分院常常突然停電,一停電不但電腦裏的資料毀了,更重要的是連電腦也會弄壞。電腦壞了就慘了。因為一來不到更換年限,二來醫院很窮也沒有預算能再買,所以花1千多元買部UPS是很划算的。
同仁說的沒錯,我自己就在上班時間也碰過至少三次瞬間跳電造成電腦當機,只是好在有UPS,電腦沒壞。
但我一想那全院的醫療單位的大用電怎麼辦? 結果我去了解的結果是,醫院有2部發電機,但是如果真的停電的話,得要停電的時候剛好有人在值班,然後就在停電當下立即衝去發電機室啟動發電機。如果第一部發電機也故障,就再啟動第二部發電機。雖然有2部發電機,但既無法自動在停電瞬間自動啟動,2部發電機彼此也不能自動併聯發電。
天啊,真的嗎? 真的。
所以我當時這個院長能不能幹得下去,全得看台電會不會突然停電,以及停電的瞬間,懂得如何去啟動發電機的四位工務同仁,是不是沒在洗澡,沒在上廁所,也沒離開醫院去山坡下的小吃店吃中餐晚餐。
只要有二項剛好都成立,我的院長就不必作也作不下去了。
最後靠著協助設置東健康中心的企業家的無償贊助,終於為竹東醫院裝上了停電瞬間就能啟動發電機開始投入發電,而且萬一一部發電機故障另一部也能立刻被啟動,然後自動投入發電的所有設備。甚至我們還為了應付如921一樣的災難重新買了夠讓全院三天都能發電的柴油儲存槽。
我知道這叫備援。備援。備援。
我想所有對所謂的系統安全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都能理解,對於很重要的事情,都要有2套,這樣才有所謂的備援。以免萬一發生一個地方故障,就全部完蛋了的狀況。
其實就連人體也是一樣,腎臟有2個,肺臟也有2個,手與腳各有一對。
但是台灣目前第二大,發電量高達498萬瓩,位於桃園的大潭天然氣電廠。在2018年的8月的此時此刻,卻是一個從燃料供給,到管路供氣與控制,到電力輸出,都只有一套,全部都沒有備援的系統。
它的天然氣,每小時要由來自台中港接收站與天然氣儲存槽,經由36吋的海底管路,送出600公噸的天然氣。才能讓它的7部天然氣機組發電。
只有一條海底管路。雖然有另一條陸路,但不能說換就換。所以無論任何原因,只要台中港無法經由這條海管送出天然氣,台電就即將斷氣了。
2017年的4月27日與8月23日就分別發生過一次海水泵故障無法送氣,讓台電擔心無氣可燒,而必須緊急降載近200萬瓩的事故。只是因為海底管路長達135公里,所以管路裏面還有一點天然氣,可以再燒一陣子。
就算天然氣一直送,到了大潭計量站之後,裏面的設計卻仍然是一個控制器控制著所有天然氣入口,仍然只有一條天然氣管,把所有的天然氣送到台電的發電機。
去年的815就是這個地方發生問題,因為距離發電機太近,管子裏剩下的天然氣太少,所以就造成了瞬間415萬瓩的電力全部消失,而造成了全台大停電。
而在發電機組發出電力之後,要把這麼大量的電力送出來給台北、新北、基隆或是新竹、竹科使用,就要送上345kv的電力高速公路,才能送得遠又不會耗損太多電力。
這條電力高速公路,卻仍然只有一路,(就是附圖中的那條粗紅線)。萬一負責的高壓鐵塔因為任何原因倒塌,那至少台灣北部將會停電然後分區限電很長很長的時間。
天啊,未來將是世界第一大的火力發電廠,現在也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天然氣電廠。竟然從燃料的供應開始 ,接下來的廠內管路,一直到廠外的電力高壓傳輸,全部都沒有立即備援的設計。現在每天都負責至少14%台灣電力供應的大電廠,竟然從頭到尾,全部都是單線供應,毫無備援。
這樣的電力系統還不算脆弱嗎?
這麼脆弱的狀況,台電不知道嗎? 中油不知道嗎?
他們當然全都知道。只是知道又能如何?
為了2025的電力缺口,一切都要趕趕趕。
長官們常說,台灣根本不缺電,只是剩下的電不夠多。
但我對缺電的定義是,電力是每個人每個機構每個公司的必須。所以不是真的缺電了才叫缺電。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是事實,重大傷害已經造成。
只要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缺電,就叫缺電。
就像健康與醫療一樣,預防疾病發生,絕對是重於很會治療疾病。
美國著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不就是為了她身上帶有的基因,有很高可能性發生乳癌,而毅然就在發生乳癌之前先開刀切除了乳房嗎?
把一個發電廠變成世界第一大的火力電廠,但是從燃料輸入到內部管路,再到電力輸出的系統,都只有一套在運作,只要以上提到的所有環節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狀況,台灣就會停電限電。
我知道環保團體與人士,非常重視大潭地區的七千年天然藻礁。也很擔心中油要在大潭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會像深澳電廠的環差分析一樣,又被環保署長官一票過關。
我認為環保團體也不必再擔心,因為一定會過關,也必須要過關。
因為如果沒有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所有的天然氣全要靠每一分鐘都不能停也不能故障的36吋海管來供應,一點安全存量通通沒有,這樣的大潭天然氣發電廠,實在太危險也太脆弱了。
事實的真相是,就算是核二延役,就算是核四啟封續建,大潭仍然就近就要有一個天然氣接收站。因為它的發電量已經太大了。已經太大,大到一切都來不及了。
大潭的七千年藻礁,從選定那兒作為天然氣發電廠開始,就註定保不住了。現在要再變成世界第一大,發電量740萬瓩高達核二3.5倍的火力與天然氣電廠,又怎麼可能保得住這些天然藻礁呢?
真的保不住這些七千年藻礁了嗎?
除非能在大潭到通霄之間蓋新電廠,或是把通霄改建成和大潭一樣大的天然氣電廠,並且能在那兒建天然氣接收站。否則我猜,真的保不住了。
沒辦法,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既要環保團體的選票,也要企業界要求穩定供電的選票。所以對於核能發電、對於深澳燃煤、對於天然藻礁、對於空氣污染,所有這些兩難的問題,全都不願意明確表態。
他們不願意明確表態,沒人能逼他們表態。
但是事實與真相就是如此。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就不能去解決這個真相背後的問題。不解決問題,傷害就會發生。
如果台灣能源的未來不能被妥協,那就先從說真話與面對真相開始吧!
#大潭電廠風險
#台灣供電風險
#單一海管
#單一345kv
#單一供氣管
#815大停電
不 斷 電 系統 ups 與緊急 發 電機 在 小胖子的陽春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缺電是現實,請支持以核養綠公投, 要求政府重新檢視能源政策
不要讓非核三高家園成為你我的未來
=====================
🔥捐助核能流言終結者,力抗三高非核家園!
http://nuclearmb.org/donate.html
☄️「以核養綠,終結815斷電惡夢」連署官方網站
https://www.green-nuclear.vote
⚡「以核養綠-缺電公民自救會」官方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Nuclear.vote/
如果台灣的未來是不能妥協的,請所有政治人物為了台灣的未來,說真話。
我自己昨天算了一下,我從去年815大停電之後,開始關心與研究了台灣的能源與電力問題。一共在臉書上寫了超過9萬字的文章,如果再加上圖表,一共超過A4兩百頁。
我自己嚇了一跳,但我最吃驚的不是我寫了多少字。而是我沒想到此時此刻的台灣電力供應,尤其是北部的電力供應竟然如此脆弱。
因為我自從負責醫院管理工作之後,天天都要想著機構安全、環境安全、病人安全。
我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去服務之後,就知道我這個院長隨時會因為醫院大停電造成病人死傷而下台。
因為當時醫院裏面的二、三百台電腦,每一台全部都要裝上自己的UPS不斷電系統。這是我在台北總院沒見過的事。我一開始還以為是資訊室的同仁,故意亂花錢。
沒想到經過了解之後,同仁告訴我,竹東分院常常突然停電,一停電不但電腦裏的資料毀了,更重要的是連電腦也會弄壞。電腦壞了就慘了。因為一來不到更換年限,二來醫院很窮也沒有預算能再買,所以花1千多元買部UPS是很划算的。
同仁說的沒錯,我自己就在上班時間也碰過至少三次瞬間跳電造成電腦當機,只是好在有UPS,電腦沒壞。
但我一想那全院的醫療單位的大用電怎麼辦? 結果我去了解的結果是,醫院有2部發電機,但是如果真的停電的話,得要停電的時候剛好有人在值班,然後就在停電當下立即衝去發電機室啟動發電機。如果第一部發電機也故障,就再啟動第二部發電機。雖然有2部發電機,但既無法自動在停電瞬間自動啟動,2部發電機彼此也不能自動併聯發電。
天啊,真的嗎? 真的。
所以我當時這個院長能不能幹得下去,全得看台電會不會突然停電,以及停電的瞬間,懂得如何去啟動發電機的四位工務同仁,是不是沒在洗澡,沒在上廁所,也沒離開醫院去山坡下的小吃店吃中餐晚餐。
只要有二項剛好都成立,我的院長就不必作也作不下去了。
最後靠著協助設置東健康中心的企業家的無償贊助,終於為竹東醫院裝上了停電瞬間就能啟動發電機開始投入發電,而且萬一一部發電機故障另一部也能立刻被啟動,然後自動投入發電的所有設備。甚至我們還為了應付如921一樣的災難重新買了夠讓全院三天都能發電的柴油儲存槽。
我知道這叫備援。備援。備援。
我想所有對所謂的系統安全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都能理解,對於很重要的事情,都要有2套,這樣才有所謂的備援。以免萬一發生一個地方故障,就全部完蛋了的狀況。
其實就連人體也是一樣,腎臟有2個,肺臟也有2個,手與腳各有一對。
但是台灣目前第二大,發電量高達498萬瓩,位於桃園的大潭天然氣電廠。在2018年的8月的此時此刻,卻是一個從燃料供給,到管路供氣與控制,到電力輸出,都只有一套,全部都沒有備援的系統。
它的天然氣,每小時要由來自台中港接收站與天然氣儲存槽,經由36吋的海底管路,送出600公噸的天然氣。才能讓它的7部天然氣機組發電。
只有一條海底管路。雖然有另一條陸路,但不能說換就換。所以無論任何原因,只要台中港無法經由這條海管送出天然氣,台電就即將斷氣了。
2017年的4月27日與8月23日就分別發生過一次海水泵故障無法送氣,讓台電擔心無氣可燒,而必須緊急降載近200萬瓩的事故。只是因為海底管路長達135公里,所以管路裏面還有一點天然氣,可以再燒一陣子。
就算天然氣一直送,到了大潭計量站之後,裏面的設計卻仍然是一個控制器控制著所有天然氣入口,仍然只有一條天然氣管,把所有的天然氣送到台電的發電機。
去年的815就是這個地方發生問題,因為距離發電機太近,管子裏剩下的天然氣太少,所以就造成了瞬間415萬瓩的電力全部消失,而造成了全台大停電。
而在發電機組發出電力之後,要把這麼大量的電力送出來給台北、新北、基隆或是新竹、竹科使用,就要送上345kv的電力高速公路,才能送得遠又不會耗損太多電力。
這條電力高速公路,卻仍然只有一路,(就是附圖中的那條粗紅線)。萬一負責的高壓鐵塔因為任何原因倒塌,那至少台灣北部將會停電然後分區限電很長很長的時間。
天啊,未來將是世界第一大的火力發電廠,現在也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天然氣電廠。竟然從燃料的供應開始 ,接下來的廠內管路,一直到廠外的電力高壓傳輸,全部都沒有立即備援的設計。現在每天都負責至少14%台灣電力供應的大電廠,竟然從頭到尾,全部都是單線供應,毫無備援。
這樣的電力系統還不算脆弱嗎?
這麼脆弱的狀況,台電不知道嗎? 中油不知道嗎?
他們當然全都知道。只是知道又能如何?
為了2025的電力缺口,一切都要趕趕趕。
長官們常說,台灣根本不缺電,只是剩下的電不夠多。
但我對缺電的定義是,電力是每個人每個機構每個公司的必須。所以不是真的缺電了才叫缺電。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是事實,重大傷害已經造成。
只要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缺電,就叫缺電。
就像健康與醫療一樣,預防疾病發生,絕對是重於很會治療疾病。
美國著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不就是為了她身上帶有的基因,有很高可能性發生乳癌,而毅然就在發生乳癌之前先開刀切除了乳房嗎?
把一個發電廠變成世界第一大的火力電廠,但是從燃料輸入到內部管路,再到電力輸出的系統,都只有一套在運作,只要以上提到的所有環節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狀況,台灣就會停電限電。
我知道環保團體與人士,非常重視大潭地區的七千年天然藻礁。也很擔心中油要在大潭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會像深澳電廠的環差分析一樣,又被環保署長官一票過關。
我認為環保團體也不必再擔心,因為一定會過關,也必須要過關。
因為如果沒有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所有的天然氣全要靠每一分鐘都不能停也不能故障的36吋海管來供應,一點安全存量通通沒有,這樣的大潭天然氣發電廠,實在太危險也太脆弱了。
事實的真相是,就算是核二延役,就算是核四啟封續建,大潭仍然就近就要有一個天然氣接收站。因為它的發電量已經太大了。已經太大,大到一切都來不及了。
大潭的七千年藻礁,從選定那兒作為天然氣發電廠開始,就註定保不住了。現在要再變成世界第一大,發電量740萬瓩高達核二3.5倍的火力與天然氣電廠,又怎麼可能保得住這些天然藻礁呢?
真的保不住這些七千年藻礁了嗎?
除非能在大潭到通霄之間蓋新電廠,或是把通霄改建成和大潭一樣大的天然氣電廠,並且能在那兒建天然氣接收站。否則我猜,真的保不住了。
沒辦法,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既要環保團體的選票,也要企業界要求穩定供電的選票。所以對於核能發電、對於深澳燃煤、對於天然藻礁、對於空氣污染,所有這些兩難的問題,全都不願意明確表態。
他們不願意明確表態,沒人能逼他們表態。
但是事實與真相就是如此。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就不能去解決這個真相背後的問題。不解決問題,傷害就會發生。
如果台灣能源的未來不能被妥協,那就先從說真話與面對真相開始吧!
#大潭電廠風險
#台灣供電風險
#單一海管
#單一345kv
#單一供氣管
#815大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