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好心疼..1y8m蛀牙到需要根管治療😱 4顆門牙根管 3顆牙要補..
🌟小小孩蛀牙是媽咪的責任,不要怕孩子哭不認真刷,較密的牙縫加上使用牙線,避免奶睡,正餐不要吃太久避免含飯,整天的用餐次數不要太頻繁(意思就是點心零食不要多給,要給可以餐後直接給)
母乳不會蛀牙是錯的~駐版牙醫好文必須看👉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86465847.A.3B0.html
十字固定刷牙法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bigooday/videos/1203836696414352/
🌟嬰幼兒牙齒常見問題👉網址一直抓不出來,我轉貼全文給大家參考!by YAOHUNGFAN(ptt babymother)
◎乳牙萌發的時間
http://ppt.cc/5Oj0
以上數據出自Dental anatomy第6版(Julian B. Woelfel & Rickne C. Scheid),
可以對照各時期會萌發出的牙齒有哪些,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是平均值,既然
是平均值就一定有最大最小值,有些人早有些人晚,也不必過於在意牙齒有沒有
準時長,除非真的晚了非常多,就建議詢問一下牙醫師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延遲
萌發,在臨床上,會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對側牙的生長,例如左上正中乳門齒長了
很久了,右上正中乳門齒卻都沒長,這時也建議提早檢查是否異常。
◎裂溝封填劑
裂溝封填劑主要是做在恆牙第一大臼齒,之所以建議做有幾個原因
1.如下圖,實線部分的牙齒都是在相對應的乳牙脫落後才有恆牙的萌出,所以這
五顆恆牙的萌出很容易被注意到,而黑色部分的牙齒則是從牙脊直接長出恆牙
,不會有乳牙脫落,所以通常小朋友不知道長新牙了,沒特別注意的爸媽也不
會知道,其中最危險的是第一大臼齒,它是最早萌出的恆牙,這個年紀的小朋
友,通常沒有能力刷好這顆牙齒,就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讓這顆牙齒蛀掉了,偏
偏這顆牙齒是全口恆牙中咬合力最強,戰略位置最重要的牙齒。
◎恆牙萌發的時間
http://ppt.cc/~vEq
以上數據出自Dental anatomy第6版(Julian B. Woelfel & Rickne C. Scheid)
2.剛萌發的牙齒咬合面有非常深的溝紋,這些溝紋很容易藏污納垢,是蛀牙發生
率極高的地方,通常要經過好幾年的咬合磨損才會漸漸被磨平,利用裂溝封填
劑預防性的填平可以降低蛀牙發生率。
◎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指的是發生在上顎前牙的瀰漫性蛀牙,之所以易發生在上顎前牙,就
是因為剛好是含住奶瓶的地方,因此每次喝完奶都必須確實的清潔牙齒,而夜奶
、含奶瓶睡對牙齒的殺傷力更不在話下,如果可以,盡早戒掉夜奶是最好的,若
一定得喝奶才能入睡,爸媽也必須在小朋友入睡後馬上幫他潔牙,一次兩次沒做
好清潔,很快就會變成蛀牙。
◎乳牙矯正
前牙錯咬的問題﹝下牙咬在上牙外面﹞,一般建議不必特別做什麼處置,以恆牙
的發育為主,乳牙錯咬不代表恆牙就會錯咬,但若恆牙萌發如果還是有錯咬的情
況就建議要早期治療。
◎乳牙牙縫與唇繫帶
首先要先搞清楚的是牙縫和唇繫帶有沒有絕對關係。
乳牙有牙縫其實是很常見的,當然包括乳門齒,未必真的是繫帶造成,乳牙尺寸
比恆牙小的多,牙齒間有牙縫的齒列往往換牙後有比較高的機會換得比較整齊,
而甚至剛萌發出來的恆牙門齒都是有牙縫的,這時稱做醜小鴨時期,會一直等到
恆牙犬齒萌發才會把牙縫關閉。另外有多生牙往往也會造成過大的牙縫,這都必
須做過詳細檢查才能做出診斷,繫帶問題我個人通常都是觀察即可,小朋友都還
在快速生長發育的時期,往往長大之後問題就自己消失。
◎牙垢
排除蛀牙產生的顏色變化,產生牙垢的因素很多,菸、茶類、咖啡等等,對於小
朋友而言比較常見的原因有吃中藥,及攝取過多的鐵質,另外有一些較少見的是
口內菌形成的菌斑,甚至也可能是食物中顏色較深的色素沉澱,若是單純外加性
的染色,清除就可以了,若是蛀牙就必須做積極治療,建議到牙科診所做檢查。
by YAOHUNGFAN
#溫柔且堅定的替孩子做最好的選擇
#乳齒雖然會掉_蛀牙會影響恆齒生長
不喝奶瓶 ptt 在 Tiffany 妮妮 Eat.Play.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懷孕的時候長輩們都很愛說以前都沒照超音波啊~沒有什麼喝糖水啊~那些都不用啦!!
小孩出生以後就是各種的我們以前帶小孩怎樣怎樣......
最近一個是聽到妮奶奶說餵母奶小孩都很健康,以前我懷你爸的時候醫生說餵母奶不用打預防針啦!
可是你妮爸已經五十幾歲了...那是五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啊!!😂😂
不過妮奶奶還算是很願意接受更新育兒觀念的長輩,因為她上一個帶的小孩也才13歲左右。
基本上小孩十歲以內的育兒經我都覺得蠻有參考價值,畢竟這十年空氣惡化、食品安全堪慮、各種污染跟三十年前比起來又是不同的一個level。(當然一些傳統的說法只要不傷害小孩我都蠻能接受)
看看R剛開始去學校當替代役沒幾個月就發燒兩次都超嚴重,就知道外面的病菌有多強。
跟很多媽媽比起來我算是一個隨和的媽媽,但是對於自己小孩很多點還是有一些自己的堅持!例如洗奶瓶要用專用的天然無香精奶瓶清潔液,我也想把家裡的洗碗精全部換掉。如果有什麼毒素殘留,看看她那麼小不是很可怕嗎?洗衣服的洗衣精也很怕有螢光劑殘留,堅持小孩衣服一定要跟大人分開洗然後用寶寶洗衣精。
現在外面的果汁什麼的也都是糖而已,讓我已經開始擔心之後到底要讓她多大才接觸這些加工食品。
雖然我們都是隨便養隨便長大的但是如今世風日下,市面上一堆沒良心的東西充斥著,我們只能在小孩還沒去學校接觸太多外面的東西前自己先把關好。(非常佩服網路上很多嚴格篩選每一樣小孩的物品跟食物的媽媽,我真的無法辦到那麼徹底)
好吧說了一大堆!雖然迷你妮才剛要滿月,離副食品之路還有三四個月,但今天看Ptt媽寶版真的有感而發,很多媽媽說親戚嘗試餵食才幾個月大的寶寶些重口味的東西甚至是稀釋的Whisky(什麼鬼啊?)還有蜂蜜水(一歲以下的小孩千萬不能吃蜂蜜👉http://verywed.com/vwblog/veryWedHappyHome/article/112062)
反正一整個很離奇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寶寶] 婆婆媽媽給寶寶最傻眼的食物?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73645400.A.03F.html
我覺得真的不是媽媽控制欲太強,而是現在的食物跟以前那個年代已經完全不同了啊!
育兒觀念大家麻煩一起update,畢竟小孩老娘我辛辛苦苦生下來也不想再生第二胎了!!
By Ni
不喝奶瓶 ptt 在 姚小鳳育兒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做完月子以後,選擇回娘家好還是回婆家好?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問題~
大家做月子有沒有遇到什麼難以下嚥的問題呢?
=========================================
而批踢踢鄉民就用血淚經驗舉例,說如果老婆有辦法撐過婆家各種恐怖攻擊的話,就讓老婆住婆家吧。
PTT網友在marriage發文,飲食和費用都是假議題,老婆離開月子中心以後,面臨的唯一問題就是婆家長輩想把孫子放在身邊,但是這樣做沒有不對也沒有絕對不行,只要老婆有信心活得過各種恐怖事件的話,就讓老婆住婆家吧。
恐怖勸世事件案例如下:
1. 寶寶哭了 婆婆衝進來 阿嬤衝進來
2. 寶寶在親餵 婆婆硬要看 阿嬤硬要看
3. 寶寶吃不順 婆婆戳戳奶 阿嬤戳戳奶
4. 寶寶熱出汗 婆婆加衣服 阿嬤蓋被子
5. 媽媽不能吃麻油雞 阿嬤煮麻油雞
6. 媽媽不能吃韭菜 阿嬤煮韭菜
7. 寶寶不用喝水 婆婆餵喝水 阿嬤餵喝水
8. 寶寶不吃鹽 婆婆餵調味粥 阿嬤餵調味粥
9. 大人感冒 不戴口罩不洗手
10. 寶寶睡了 婆婆下班要抱硬吵醒
11. 寶寶哭 是媽媽奶不夠
12. 寶寶哭 是媽媽不給婆婆阿嬤抱
13. 寶寶哭 是媽媽給她睡太久
14. 寶寶哭 是媽媽給她睡不夠
15. 寶寶哭 婆婆阿嬤晚上睡不好 是媽媽顧不好
16. 寶寶哭 先生睡不好 婆婆阿嬤心疼兒/孫 是媽媽顧不好
17. 媽媽整天在家 怎麼不幫忙家務
18. 媽媽整天在家 怎麼不煮飯
19. 寶寶哭 餵符水
20. 寶寶哭 餵八寶散
21. 寶寶哭 餵葡萄糖水
22. 寶寶哭 餵蜂蜜水
23. 尿布用太多 好浪費
24. 媽媽累了泡配方 好浪費 有奶怎麼不餵
25. 媽媽堅持親餵 為什麼不用配方
26. 阿嬤一口孫子一口用同一個湯匙筷子。
27. 寶寶生病是媳婦給他穿太少。
28. 寶寶沒生病一定是阿嬤顧得好。
26. 阿嬤一口孫子一口用同一個湯匙筷子。
27. 寶寶生病是媳婦給他穿太少。
28. 寶寶沒生病一定是阿嬤顧得好。
29. XX小時候也這樣 還不是好好的(可怕大絕)
30. 婆婆:寶寶長得好像姑姑喔
31. 寶寶長得像我娘家那邊的人
32. 一邊說哭很正常,一邊想辦法帶小孩去收驚
33. 不好的一定像媽媽,好的都是像男方
34. 親餵太黏媽媽,旁人不好顧
35. 寶寶親餵,無法滿足婆媽餵奶秀
36. 媽媽壞 阿嬤疼
37. 媽媽不要你了
38. 寶寶瘦 母奶沒營養
39. 寶寶胖 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
40. 母奶少 怎麼沒奶
41. 母奶多 怎麼像乳牛
42. 小孩睡妳怎麼不跟著睡
43. 擠完奶為什麼不順便洗擠奶器
44. 餵完奶為什麼不順便洗奶瓶
45. 寶寶哭 不要馬上抱(婆婆秒抱 阿嬤秒抱)
46. 寶寶哭 要馬上抱(媽媽好冷血 捨得小孩哭)
47. 寶寶長熱疹 擦麻油
48. 寶寶蚊子咬 擦麻油
49. 寶寶過敏 擦麻油
50. 親得寶寶滿臉口水
51. 咀嚼食物餵寶寶
52. 寶寶不能沾酒 一點點沒關係
53. 寶寶不吃糖 一點點沒關係
54. 不要在地上爬 很髒
55. 不要在地上爬 會著涼
56. 孫媳婦不孝
出處:http://goo.gl/9oXXbc